每个民族的姓氏都会有不同,可能翻译成汉字之后的姓氏我们都比较熟悉,而对于满族姓氏我们并不是那么的了解,在满族文化中,他们的姓氏有哪些,又是怎么演化而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满族姓氏的来源一个民族的姓氏,原是该民族社会血缘团体的符号,或者说是这个民族中一个家庭系统的符号。满族姓氏即是构成满族某家族血缘团体的符号。姓氏在满语中称"哈拉",家族称"穆昆"。在满族共同体形成时期,其姓氏是多音节的,用汉字写就是二个或二个以上汉字共同组成。满族入关后,其姓氏逐渐向单音节过渡,即与汉族单字姓氏相同,其姓氏实质上既有原多音节姓氏的内涵,又有与汉族姓氏相同的单音节的表现形式,形成了满汉兼融的姓氏文化特质。
满族姓氏形成于氏族社会,最初是表示同一氏族内血缘关系的称谓,即为血缘集团的称号。满族这种血缘团体的名称称之为“哈拉(hala)”即血亲氏族,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氏族。但,随着氏族内部人口的日益繁衍,新增加的人口就必须脱离本氏族,外出谋求新的生活。由此,一个氏族又分裂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氏族,这样分裂出来的氏族子系分支即称为“穆昆(muK!n)”就是分支,也可理解为原氏族下的小家族。原氏族“哈拉”本身既有自己的名称,这种称谓也被叫做“哈拉”,即氏族姓氏。当本氏族的“穆昆”分裂出去以后,为了与原氏族进行区分会在原有氏族姓氏的前面或后面填加专署名词,由此产生更多新的氏族姓氏。由于,氏族组织的不断分裂,满族的姓氏就不断增加。
金代的“古里甲氏”世居苏完、叶赫、哈达、辉发、长白山、佛阿拉、沈阳、松花江等地七十余处,到了清代便成了“瓜尔佳氏”,所冠汉姓有关、白、石、鲍、汪等,呼和浩特市满族的这五家姓,当为“古里甲氏”的后裔。金代的“蒲察氏”世居沙济、长白山、黑龙江、富家、沈阳、抚顺、黑山、凤城等地,到了清代称之“富察氏”,所冠汉姓有富、傅、付、李等。呼和浩特满族富姓、傅姓、付姓、李姓,当为“蒲察氏”后裔。
金代的“完颜氏”世居王家、英额、佛阿拉、兴京、沈阳、黑山、章当、抚顺等地,到了清代虽然仍为“完颜氏”,但人数极少。这是因为在元灭金时,对女真人“唯完颜氏一族不赦”有关。完颜氏所冠的汉姓有王、汪等。呼和浩特市满族王姓、汪姓,当为“完颜氏”后裔。满族不但家家有姓、人人有姓,而且,由来已久,一般来说,每一姓都可追溯到金代。
金代女真人姓氏汉化有一条发展公式:
第一阶段,只有女真名(不带姓),这是纯粹女真人风俗习惯的表现;
第二阶段,学汉族姓名,采用女真姓加女真名的方法;
第三阶段,采用女真姓加汉名的方法。旧时,满族习惯只称满名而不冠姓,这一点,同蒙古族等其他北方民族又相同,如多尔衮、萨布素等。进一步汉化之后,便改为用汉名而不冠姓,如肃顺、荣禄等。这样便发生了一个问题,父与子的姓氏似乎不一样了,比如清代有位将军叫“福珠洪阿”,按汉族的习惯称呼,简称为“福将军”,他的儿子叫豫山,作知府,简称为“豫知府”。这样“福将军”的儿子似乎不姓“福”而改姓了“豫”。其实,“福将军”和“豫知府”这父子二人都没有改姓,他们的祖传姓氏仍是“苏完瓜尔佳”(关姓)。满族冠汉姓始于金代。满汉两族关系密切,早在金代女真人就既有女真姓,又有相应的汉姓了,而且有条不紊,一脉相传。
据《金史语解》记载:
完颜氏,汉姓王。
乌古伦氏,汉姓商、桑。
纥石烈氏,汉姓高。
徒单氏,汉姓杜。
女吴烈氏,汉姓郎。
兀颜氏,汉姓朱。
蒲察氏,汉姓李。
颜盏氏,汉姓张。
温迪罕氏,汉姓温。
石抹氏,汉姓肃。奥屯氏,汉姓曹。
孛术鲁氏,汉姓鲁。移剌氏,汉姓刘。
斡勒氏,汉姓石。纳剌氏,汉姓康。
夹谷氏,汉姓佟。裴满氏,汉姓麻。
尼忙古氏,汉姓于。斡准氏,汉姓赵。
阿典氏,汉姓雷。阿里侃氏,汉姓何。
温敦氏,汉姓空。吾鲁氏,汉姓惠。
抹颜氏,汉姓孟。都烈氏,汉姓强。
散答氏,汉姓骆。
呵不哈氏,汉姓田。
乌林答氏,汉姓蔡。
仆散氏,汉姓林。
术虎氏,汉姓董。
古里甲氏,汉姓汪。
金代女真人采用汉姓有一定规律,一般以取字、取音和取义三者为最多。
取字是指取女真姓氏(哈拉)汉译后的一个字为姓。如:“孛术鲁”取“鲁”字为姓,“温迪罕”取“温”字为姓。
取音是说取与女真姓氏相同或相近的音为姓。如:“徒单”取“杜”为姓,“孟颜”取“孟”姓。
取义指取女真姓的含义,用相近的汉姓借代为姓。如:“尼忙古”是女真语“鱼”的意思,便取“于”为姓;“阿典”是“雷”的意思,以“雷”为姓;“兀颜”是“猪”的意思,便取“朱”为姓;“女奚烈”是“狼”意思,便取“郎”为姓。
清代的满族大都沿用了金代女真人的姓氏(哈拉)规律,但是,以上规律也有被破坏的时候,尤其是金和清之后,女真人和满洲人因害怕民族仇杀而仓促改名换姓,这就是造成今天满族姓氏不统的主要原因。
满族冠以汉姓始于金代而盛于清代。辛亥革命后一段时间强迫旗人改汉姓,有的人因忘了祖宗哈拉(也称“老姓”),便从汉文《百家姓》上找字来姓,于是满族原有的冠姓规律因此大乱,呼和浩特市满族的姓氏也在此时混杂起来。呼和浩特市镶黄旗满族岳明安,他家老姓本是“格齐勒”,应冠汉姓“葛”,其父名叫葛岳尼贺。清末民初,他家因怕民族迫害,便取父名第一字“岳”字为姓了。镶黄旗满族佟树藩的胞弟却姓了“索”,叫索树芬,这是因为“过继”索家的缘故。满族知名人士关德广的长子关洪文(即关洪生之长兄)却改了姓名叫沙文良,据说是因为他升学时借了“沙文良”的学历证的缘故。
清代乾隆年间,有一本专门记载满族姓氏的书叫《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分记满洲、蒙古和汉军八旗姓氏。其中“满洲八大姓”是佟、关、马、索、齐、富(傅)、那(南)、郎。这八大姓在呼和浩特新城满族中皆而有之,其中尤其以关姓居多。
每个人的姓氏都代表着在最早时候母系的姓氏,我们的姓氏都是平等的,并没有因为谁的姓氏较少而受到歧视,其实人人都平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