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当时统治者的智慧结晶,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唐、宋、元、明、清,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正式废除,延续了一千三百年,不仅是对中国,对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朝历代的官员大部分都是从天下民间选上来的人才,这是寒门子弟能够改变命运的最有效途径,通过层层选拔,进行成绩排名,排名第一的被称为是状元,依次是榜眼、探花,天下文人不无在追求着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千三百年来,出了无数的状元,他们有的名流青史,有的默默无闻,几乎大部分的人都是汉人状元,不仅是在汉人统治下的封建王朝,就连由满族统治的清朝年也是出的汉人状元,从顺治三年第一次举行殿试开始,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制,清朝总共出了一百一十四位文科状元,可两百多年后,这才从一水的汉人状元中出了一位不是汉族的状元,是蒙古旗人,是满清唯一的一位旗人状元,可他最后的下场却是极其惨烈。
这位旗人状元就是阿鲁特·崇绮,他是蒙古八旗子弟,咸丰元年,他的父亲因为清剿太平军失败的缘故而被革职,家道中落,崇绮一门心思读书,咸丰三年,他步入仕途,开复举人。同治三年,崇绮参加三年一次的礼部会试,取得贡士资格,后入保和殿参加殿试,在考试过程中,崇绮文思泉涌,洋洋洒洒地写完了上千余字的经史时务策文。
当这批试卷被送到皇帝那里查越之时,由两宫太后代十岁的皇帝阅览,慈禧看到崇绮的文章后,认为此人的文章写得极好,钦点为状元。但等官员拆开密封条的时候,却发现排在一甲一名进士的竟然是蒙古正蓝旗人崇绮,这是之前从未有过的例子,因为朝廷历来有旗不点元的策略,满蒙人是连前三占不上的,这是为了笼络汉人,统治者不鼓励满蒙人参加科举考试,要把科举入仕之途留给汉人。
官员们一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难道是要遵循惯例,还是要打破惯例?“始作俑者”慈禧太后将此事交给军机处大臣和阅卷官员商议,大臣们哪敢得罪执政太后,他们不敢让太后收回成命,便得出了“但凭文字,何论满汉”的结论。
如此崇绮顺利地成为了状元,一时间满蒙人都特别羡慕他,毕竟朝廷都是满人建立的,可他们身为满蒙人,却不能占得先机,即便是有才能,也被统治者压得无法考进前三名,如今总算有一旗人考上状元了,成为朝廷红人,这自然让满蒙文人羡慕不已。
可当时所有人都料不到崇绮的结局会是什么样的,刚成为状元之时,崇绮担任河南乡试主考官,后来又充当日讲起居注官,侍奉皇帝。同治十一年,皇帝到了成婚年纪,要从高级官员的女儿中挑选一名皇后,幸运的是,崇绮的女儿因为相貌端庄,文静娴淑被慈安太后相中,当上了皇后,这样,崇绮的官职再高一等,受封为三等承恩公,直系亲属从蒙古正蓝旗升隶满洲镶黄旗,此后又担任了许多职务,一时间,崇绮风光无限。
崇绮一家子高兴得不行,可“成也慈禧,败也慈禧”,崇绮因为慈禧成为状元,他的女儿却因为慈禧而惨死。皇后是慈安太后挑中的,慈禧并不喜欢她,强迫皇帝疏远皇后去宠幸慧妃,皇帝心中不喜,但无法正面和慈禧发生冲突,不过慈禧也不能对正宫皇后如何。
同治十四年,20岁的皇帝因患天花驾崩,慈禧立三岁的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恬为咸丰皇帝之嗣,继承皇位,如此后宫的皇后地位就很尴尬了,不是新皇的母亲留在宫中有些不伦不类,而且慈禧也更加针对她,皇后在宫中的日子很难过。
崇绮也了解到慈禧的心思,他无法救女儿,当女儿问他该如何死的时候,崇绮跪在外面回答,“不吃行不行?”于是皇后绝食而死。
皇帝和皇后相继离世,慈禧太后大全独揽,崇绮知道自己将来的日子不好过,他打算告老离职,但朝廷不允,或许是慈禧满意崇绮的做事,此后崇绮没有受到针对,还担任了不同的官职,比如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盛景将军等,后来又因为积极策划废立之事,颇得慈禧心意,于是崇绮再次鸿运高升。
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崇绮正是崇信义和团的大臣之一,义和团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外国列强组成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和一些大臣慌忙逃亡西安,命崇绮和荣禄等为留京办事大臣。崇绮和荣禄为了掩护他们的离开,伪装成皇驾乘舆,从南路直奔保定,他们离开了北京。
而崇绮的家人却都留在北京,联军进入北京后,肆意地毁坏北京城,骚扰官员百姓,崇绮的家眷不愿意被列强侮辱,于是打算自杀。崇绮的妻子瓜尔佳氏命仆人在院子中挖两个大坑,打算等他们自杀后,让仆人将尸体掩埋,可仆人害怕地逃跑了。崇绮的儿子葆初便自己点燃了窗棂,全家人巍坐不动,以身殉国。
等远在保定的崇绮知道全家身亡的消息后,痛不欲生,晚上他在莲花池书院自缢而亡,如此崇绮一家人在九泉之下团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