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木梨历史!上一期我们讲了先秦时期的姓氏文化,了解了姓和氏的区别,本期视频将为大家科普一下为清朝统一江山奠定基础的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洲人的狩猎组织,也与满族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明朝末期盘踞在东北地区的除了蒙古人和明军以外,主要是建州、海西和野人女真三大部分。野人女真又称为东海女真。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年),出身建州左卫的努尔哈赤正式起兵。随之与驻守辽东的明军和当地女真各部发生混战,并不断取得胜利。明万历二十一年(年)前后,努尔哈赤对牛录组织(早期满洲人的军事组织)首次进行大规模改造与重建。规定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改编后的牛录被分别隶属于黄、白、红、蓝四旗,以纯色为辨。
明万历四十三年(年),建州已经吞并除叶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此时人马已百倍于起兵之时,并有大量蒙古人,汉人归附。于是努尔哈赤对部队再一次进行了整编扩充,在原来的四旗上又增加了四旗,旗帜带有镶边。
此时,八旗制度已初步形成。分别是整黄旗、整白旗、整红旗、整蓝旗、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后来”整”字读成了正字,我们以“正”字为准。
皇太极天聪九年(年),后金在征服察哈尔蒙古后,对众多的蒙古壮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编审,正式编组为若干蒙古牛录分属八旗。至此,八旗蒙古出现。
天聪五年(一说天聪七年),皇太极开始创建汉军八旗,直至崇德七年(年),把汉军扩为八旗,至此,八旗汉军正式形成。所使用的旗帜和满洲、蒙古相一致,即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
从明万历四十三年到清崇德七年八旗组织才完成建立。八旗每一旗下都设有满洲,蒙古,汉军。
八旗本无高低之分。清军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而镶黄旗只属于皇帝一人。镶黄旗内除了皇帝之外.没有其他宗室。后来,皇权进一步加强,正黄旗与正白旗又归属皇帝。
入关以后,宗室王公皆分隶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等五旗,皇子分府全部拨入这五旗。再无入正黄与正白旗的人。如此始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分。
为解决八旗兵的后顾之忧,入关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优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骑射荒废,甚至出现“生计”问题。
至清乾隆年间,八旗的生计问题开始显露。而此时汉军旗已占八旗总数的72%,但随着满洲贵族统治经验的逐渐丰富,汉军的重要性也随之降低。于是剃掉了入关新附汉军,留下了“从龙入关”的陈汉军。至出旗后嘉庆元年(年)的再度统计,已降至总人口的43%。
同时,清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将收编的明军及其它汉兵,参照明军旧制,以营为基本单位进行组建,以绿旗为标志,组建绿营兵,又称绿旗兵。士兵为世兵制,父死则子继。随着八旗军的腐化,绿营的重要性就日益加强。绿营兵与八旗兵为清朝统一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后期也逐渐腐化。于是乡勇开始出现,时称“勇营”,比如曾国藩组建的湘军,李鸿章组建的淮军,直至清末被编为陆军。
随着清朝坐拥江山后,八旗兵开始逐渐腐化,加上不事生产,慢慢变的只安于享乐。给人留下只会“提笼架鸟”的印象。又由于子孙大量繁殖的结果,每家每户的“月钱”不能累进,“粥少僧多”,就分薄了收入。加上旗兵的名额有限,能够入营的旗兵相对来说就更加有限了,旗人的生活日渐拮据。
民国时期,八旗以旗人为共同体,新中国成立后,将所有旗人,不论是满洲,蒙古,汉军皆划入满族,成为满族共同体。
我们熟悉的很多近现代名人都是满族,比如抗日名将佟麟阁、关向应,杨靖远,文学家老舍,相声大师侯宝林,以及众多影视明星,等等。
好的,感谢大家收看本期视频,下期《木梨历史》将带大家对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做一个初步了解。如果喜欢本节目的话,请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