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旗都统参领佐领是几品官,他们之间又

清王朝是满族建立的政权,和中原王朝不同的是,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很多人认为清代的独特之处无非是八旗制度,而且将八旗认为是一个军事组织。其实,这种看法并不正确,八旗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组织,和省府州县一样也要管理百姓。

要想将八旗组织详细的做一番介绍,工程量颇大,笔者仅以八旗组织形式及旗务管理机构这一章节做个简单描述,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不一样的认知。

八旗,即八色旗,每色旗下有三固山,及俗称的满族旗、蒙古旗、汉军旗。这三种以民族性名称命名的旗(固山),合而为一个单位,即同色旗为同一行政系统。八旗统一的、大的行政事务,以同色旗为单位。如长期存在的分封、统领制,宗室王公各统本色旗下三种固山,分给佐领属人,也是三种固山的佐领同时分拨给予受封的宗室王公领主。

再如,京城住居地、圈地之分拨,同色旗下三种固山在同一区域范围,兵丁训练在同一场地;选秀女,同色旗下的三种固山的备选女子为一个大单位,与其他色旗分先后排序;选取官学生、征用某些官役,也是以每色旗为单位。

由于“旗”这一概念,有三固山共属的旗色、固山这两种含义,所以文献中出现的“每旗”、“一旗”等词,有时指的是每色旗,包括其下的三固山,或其中的两固山,有时又指每固山。

如《上谕旗务议覆》中说:教养兵“每一旗满洲、蒙古、汉军共六百名”,这里的“每一旗”是指同色旗的三个固山。而雍正《大清会典》所谓:护军统领,每旗,满洲、蒙古,总设一员“,则是指同色旗下的满洲固山、蒙古固山,这两固山合设一员。

固山分为三级组织,我们经常在很多文献中看到“都统”、“参领”、“佐领”这些称呼,这三个职务就是固山的三级组织。

同色旗下的三个固山——满洲旗、蒙古旗、汉军旗,每固山设都统(固山额真)1人,副都统(梅勒章京)2人,八旗共24固山,共设都统24人、副都统48人。都统初为正一品,乾隆中期改为从一品。副都统,正二品。

固山下设甲喇,汉文称参领。不同固山,参领数不同。满洲旗、汉军旗,都是下分5个,蒙古旗下分2个,只有镶白蒙古旗3个。每甲喇下,设参领一人,正三品。

甲喇下,是佐领,满文为牛录。每参领下佐领数多寡不已,且有变动。如因人口繁衍而分析,另外增编佐领,新入旗者编为佐领,佐领在参领之间调动,因抬旗、改旗而在旗间调动,等等。入关后的康熙三十几年以前新编、增编情况较多,以后这种情况较少。

另外,雍正朝曾将汉军旗佐领在旗间调动,实行“均齐化”。此后,各旗参领下佐领基本固定。大致是:满洲旗,每参领下16-19个佐领,17个、18个居多;蒙古旗,每参领下11-15个,两红旗较少,每参领下11个,正蓝旗较多,每参领下15个;汉军旗,每参领下8个,也有9个的。每佐领下设佐领1人,正四品;骁骑校1人,正六品。

八旗行政有时以翼为单位,八旗分为两翼。左翼四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右翼四旗: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八旗按隶属关系又分上三旗、下五旗。皇帝领上三旗,宗室王公领下五旗。这是在顺治八年(年)以后才形成的。

八旗行政,在入关后很长时间内并无固定衙署,都统等办理旗务是在家中,自选兵丁帮助其办理文稿等事。所用印信,多次变化。顺治十六年,24个固山的都统各置印信一颗;康熙五十三年,改为八旗左右各翼每翼颁印一颗。雍正元年九月设八旗都统衙门,每色旗一个衙署,同色旗下三固山同一衙署办公,共置一印,由满洲都统掌管。雍正四年,又定每固山都统各给一印。此后每色旗下三固山也逐渐分设办公,成八旗24衙署。

京师八旗各兵营旗人及其家属,都隶于各固山组织,由本固山各级旗务官管理。其最基层的隶属单位是佐领,驻防旗人也是如此。所以《会典》说:“凡隶驻防者,以在京之佐领统焉”。可见旗务官所管理的不仅仅是旗下兵丁,还管理旗人的行政事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