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篇原创文章,作者:小院之观。
作者简介:小院之观,江苏无锡人。幼时曾攻青史,长成亦无权谋。主要创作方向为中国古代史(偏重明清)与军事历史。
---------------------------------------------------------
《南明那段日子》之三十四
年,是南明永历三年,清朝顺治六年。
这一年,清朝的八位满汉王爷率领着近十万八旗大军,数十位能征惯战的宿将云集山西,除去已经派到外省的兵力,这几乎是当时掌权的摄政王多尔衮能拿出来的全部家当。
山西发生了什么大事,要让多尔衮如此重视不惜领兵亲征,原因是大同总兵姜瓖反清归明了。
姜瓖,陕西延川人,来自将门世家,兄长和弟弟都是总兵副总兵一级的高级武官,姜瓖本人也挂镇朔将军印,出任大同总兵官。
明朝的大同是九边之一,既承担着拱卫京师的作用,又是抵御西北方向威胁最重要的重镇,历来极其重要。
崇祯十七年(年),天下形势巨变,李自成率部东征,苦战攻下宁武关后,近在咫尺的大同总兵姜瓖没有抵抗,奉上降书投降了大顺,清军入关李自成败退后,姜瓖又袭杀了大顺守将柯天相和张天琳,投降了清军。
虽然短时间两易其主,姜瓖却没捞到什么实质性好处,李自成和多尔衮都仍然封他为大同总兵,却都没有给他实权,只是个架空的傀儡。
虽然始终是大同总兵,但在三个政权下,却还有区别,区别是越混越差。
图一:清军剧照
崇祯时期,姜瓖握有兵权,是实打实的总兵、军区司令;投降大顺后,姜瓖被架空,只拥有个头衔,实权都在大顺官员手里;投降清朝后,姜瓖以为立下大功,总能捞到些好处,没想到,等待他的是多尔衮一顿臭骂。
多尔衮把姜瓖召到北京,当面指责他为什么心怀不轨。原来姜瓖重占大同后,清军还没到,由于消息不灵,他拥立了一个明朝宗室枣强王朱鼎珊。多尔衮提出这茬,一个姜瓖都不够砍,吓得他匍匐请罪。总算多尔衮没有杀他的心思,还是封他为大同总兵,官复原职。
姜瓖留了条命,还拿回了总兵的职务,却高兴不起来,这个总兵跟原来一样,还是张空头支票,有名无权。
到了年,金声桓和李成栋先后反清,江西、湖南、两广一片混乱。兵力不够,京师八旗精锐已经由济尔哈朗率领南下打架去了,山东山西清军兵力空虚,这一年十二月,姜瓖又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十一月,蒙古喀尔喀部在边界不安分,多尔衮为了防备,派出英亲王阿济格、端重亲王博洛、承泽郡王硕塞、多罗郡王互克达等带兵在大同周围驻扎。
十二月初三,驻守大同的清朝宣大总督耿焞带人出城接收粮草,趁这个机会,姜瓖带人关闭城门,扯起明朝大旗,城外的耿焞狼狈逃走,姜瓖再次易主。
江西反清,多尔衮挠挠头;广东反清,多尔衮跺跺脚;大同反清,多尔衮立马得跳起来。因为大同离北京太近了,两者相距多里地,按照正常行军速度六七天也就能杀到,如果是急行军能缩短到四天之内,要让姜瓖成了气候,他随时能发兵威胁北京。
并且,大同反清,它不是一个城的问题,姜瓖也不会这么傻坐守着一座大同城,它是一个支点,附近的州县乃至附近的省份,都会受到辐射。
果然,姜瓖反清以后,立即派人联络周边,“飞檄安官,朔、浑一带俱受伪札”,“叛者不止大同,其附近十一城皆叛。”,整个山西都沸腾起来,
短短时间内,山西除了太原等少数几个地方,其他地方都冒出了义军攻取州县,山西的形势又往西波及,影响到了陕西。
仅仅山西一地,根据史料统计,较大的起义军就有11支,包括占据宁武策应大同的绿营总兵刘伟;朔州一带义军首领姚安;占据偏关、保德等州县的万练(万历名臣,曾经率兵入朝抗倭的万世德之孙);攻陷攻陷忻州、雁门关、代州、繁峙、五台等地的刘迁等等,里面有不少是姜瓖派出去的属下将领,看来姜瓖的举动不是头脑发热,也是做足了功课的。
大同反叛,多尔衮不能不重视,他先是试图和平解决,派人招抚姜瓖,许诺“照旧恩养”,但姜瓖闹出这么大动静,不可能凭多尔衮动动嘴皮子就把事情解决,招抚被拒绝。
图二:清军剧照
多尔衮随即做出反应,几天后他就派出尼堪出征太原,讨伐威胁太原的刘迁部。敬谨亲王尼堪和端重亲王博洛率兵夹击,在代州击败了刘迁,把他赶入五台山。清军又陆续击败了附近一些义军,在顺治六年(年)正月初四进军大同。
清朝在山西的区划总共有5个府、19个州、74个县,不到半年,其中67个被攻占,包括4个府、16个州,山西全省的70%已经不处于清朝控制之下,全部的兵力加起来超过十万,尼堪和博洛这点人既要攻大同,又要防备后方起火,显然是不够的。
想来想去,多尔衮实在坐不住了,除了紧急征调外省的兵力助战,他决定带兵亲征。
入关后,清朝坐在龙椅上的皇帝是顺治,实际上的皇帝是多尔衮。举个例子,因为政务都需要多尔衮处理,为了方便,他把皇帝的玺印都拿到了自己府上,方便办公。看上去是为了工作,但这种行为放其他人身上,等同于谋反。
年以后,多尔衮已经不用再向顺治行跪拜礼,“以后凡行礼处,跪拜永远停止”,头衔从“皇叔父摄政王”变成了“皇父摄政王”。
顺治看多尔衮的眼神,越来越像曹髦看司马昭一样。
身份越来越尊贵的多尔衮,在山海关一战中击溃李自成后,就呆在北京再也没挪过窝,多尔衮要出征,就相当于皇帝亲征,这个分量极重。
多尔衮出动,清军更加云集山西,先后又调来了和硕亲王满达海、多罗郡王瓦克达、承泽郡王硕塞、加上已经在山西的英亲王阿济格、敬谨亲王尼堪、端重亲王博洛和多尔衮本人,还有一个协助征剿的汉王——平西王吴三桂,总共有八位王爷,史称“八王围大同”。
光有王爷还不够,主要还得有兵。顺治五年()十二月起,多尔衮先后调动了满洲正白旗25牛录、镶白旗15牛录、正红旗25牛录、镶红旗26牛录、镶黄旗15牛录,约兵力入晋。
还有蒙古正红旗、正黄旗约人,汉军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白旗、镶红旗等约人,总共大约有9万左右的八旗军队在山西作战,这几乎就是多尔衮能拿出来的全部家当了,可见山西战事之急迫。
重兵之下终于收到了成效,各路清军逐渐击败了大同外围的义军,切断了大同和外部的联系,推进到了城下,完成了对大同的合围。
在之前尼堪和博洛兵抵大同后,姜瓖曾经率军出战,无奈野战当时是八旗军称雄,不管是姜瓖本人还是来援的各路义军都无法取胜,姜瓖战败入城,此后始终坚守不出。
大同历来是重镇,早在北魏时期就成为拓跋珪的都城,建城历史已有多年,长时间以来大同城被多次加固。到了明朝,大同更成为九边重镇,徐达在洪武五年亲自监督再次增筑大同城,完工后的大同城墙以条石为基础,城墙内芯为三合土夯筑,外包每块重达17斤的青砖,城墙高达14米。
如此坚城,即使尼堪和博洛拉来了红衣大炮也无济于事,于是清军在城外挖下壕沟,开始了对大同的长期围困。
图三:大同城墙
重兵压境之下,山西的局势终于开始朝向清朝有利的局面发展。清军逐次清除了大同周边的抗清武装,大同和之前金声桓困守的南昌一样,成为了一座彻彻底底的孤城,
以一座孤城对抗一个政权,结局其实已无需多说。
长期围困的结果是城内必定开始缺粮,缺粮导致人心不稳,人心不稳就会出叛徒,这次叛变的是姜瓖部下总兵杨振威。
杨振威眼看大同无望,派人联络投降。八月二十八日,杨振威带领六百余名官兵叛变,杀死姜瓖与其兄姜琳、弟姜有光,持首级出城投降。
次日,清军进城,大同被围困八个多月多之后终于被清朝重新占领。
姜瓖和山西的反清战争在历史上常常被忽视,实际上它是清朝入关以后最严重的威胁。
姜瓖起兵对于永历政权来说其实是个绝好的机会,清朝在大同采用的是围点打援的老办法,这招其实不难化解,清军主力云集在山西,其他地方兵力极其空虚,只要能出兵,就能收复大量失地,在此基础上再攻其必救,逼迫清军回援,减轻大同压力,就有破围的希望。只要打破大同的包围,山西的抗清力量就能重新联成一片,并且影响到陕西、山东,到处起火,兵力不足的清朝就将捉襟见肘。
而且还有关键的一点,从姜瓖失败后算起,多尔衮只剩下了15个月的寿命,在年年底他就突然去世,让人措不及防。
图四:清军剧照
多尔衮的突然死亡引发了政治动荡,简单点说,就是随着顺治的亲政对多尔衮一派展开了清算,多尔衮派系的势力遭到灭顶之灾。
举几个例子:重臣刚林、巴哈纳、冷僧机、谭泰、拜尹图被杀,盛京将军何洛会甚至被凌迟处死。这里面不乏能征惯战之将,如金声桓、李成栋反清就是由谭泰、何洛会带兵平定的。
除了多尔衮派系的大臣,其他重要将领这时也病的病,亡的亡:多铎、豪格已死,阿济格已被幽禁还有几个月寿命,济尔哈朗年老身体不支,博洛、勒克德浑重病。
清朝一批打天下的宿将都已不久于人世,一时间有些青黄不接,顺治匆忙亲政,对时局的控制力明显不足,这些都是清朝的劣势所在。
多尔衮当然不知道这些,即使他不知道,他拼了老命也要不惜一切代价要把它尽快扑灭,这也就是山西的重要性之所在。
大同被攻陷,意味着山西的反清力量失去了中心,多尔衮得以分兵清缴各地的起义,相比大同需要保持重兵围困,其他地方的力量就薄弱得多。博洛、孟乔芳、满达海、瓦克达等都可以领兵单独出征,他们四处出击,朔州、蒲州、运城、汾州、沁州、泽州等地的义军先后被镇压。
以上内容节选自小院已出版的实体书《南明那段日子》,目前在各大平台都已上架。
对明末清初对这段历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下这套新书,上下两卷50余万字,披露明末清初十八年的血雨腥风,继续《明朝那些事儿》未讲到的精彩。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给本站投稿只需要输入关键词“投稿”-
-加入粉丝群,只需输入关键词“加群”-
燃烧的岛群燃烧的岛群二战军事历史网站创办于年,建站已超20年。本站专注于战争历史、古代战史和二战历史,尤其是抗战和太平洋战争史,用地缘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因素来讲述历史和旅行的精彩,每天更新,欢迎各位同好投稿!凡经录用的稿件均可开设作者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