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啸亭杂录》这部书里,曾经记载了一个很特别的故事。有一次鳌拜病了,康熙前去探望,结果在鳌拜的床头发现了一把刀,从而认定鳌拜要弑君谋反。最终康熙先下手为强,智擒鳌拜,平定叛乱。
但其实,说鳌拜叛变,是非常冤枉的。鳌拜曾经专权,也确实没有把小皇帝康熙放在眼里。但是他对清朝皇室的忠诚,真的可以说是日月可鉴。他确实不完美,也确实犯过很大的错误,但他从来没有动过反叛康熙的念头。甚至最后,在那次著名的“智擒”事件中,鳌拜其实才是占优的一方。之所以后来束手就擒,是因为被康熙伤了心,甘愿被擒的。具体的情况,还要从鳌拜的生平讲起。
鳌拜是清朝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的侄子,血统高贵,所以自出生之后便很受重视。在清朝平定天下的过程中,鳌拜所立下的战功,是除了各个王爷之外最高的。不管是攻克皮岛还是松锦大战,还有多次的清兵入关作战,以及追剿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战斗,都有鳌拜的身影。也因为功劳大武艺高,他才挣回了“巴图鲁”的称号。
清太宗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豪格为了皇位起了冲突。此时也是鳌拜、索尼等正黄旗大将旗帜鲜明地表示,必须拥立皇太极之子,这才为这场皇位争端定下了基调。最后顺治得以登基,鳌拜功不可没。
但是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摄政王多尔衮对鳌拜和索尼进行了辣手打击,甚至一度将他们废为庶人。但即使如此,鳌拜仍然不肯屈服于多尔衮,始终对其进行着“非暴力不合作”的抗争!这也让和多尔衮不和的顺治皇帝看到了他性格的可贵。所以在多尔衮去世后,鳌拜、索尼等人平步青云,迅速恢复了自己应有的地位。
顺治皇帝去世早,在临终之前,将正黄旗的索尼、鳌拜,镶黄旗的遏必隆,正白旗的苏克萨哈四个人定位顾命大臣,协助康熙处理朝政。这其中,鳌拜在册立的顺序上是排在最后的。但是由于索尼年事已高,遏必隆不敢任事,苏克萨哈又是靠出卖多尔衮而上位的,为人所不齿。所以在实际位置上,鳌拜排名第一。
在康熙登基之前,鳌拜是当之无愧的能臣、忠臣。康熙登基之后,其实也依然是如此。但是,鳌拜此时没有认清历史形式,对汉人采取排斥的态度,这让他和致力于弥合满汉矛盾的康熙有了政策上的对抗。后来二人的矛盾,其实很早就已经埋了下来。
年,鳌拜掀起“历狱”,害死了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汤若望是康熙得以登位的大功臣,又是康熙尊重的“玛法”。就这样被鳌拜残害,让康熙十分不满。紧接着,在公元年,鳌拜又以十分蛮横的态度,逼着康熙赐死苏克萨哈。君臣双方屡屡发生这种硬碰硬的摩擦,当然不会让地位更高的康熙好受。
后来人之所以说鳌拜反叛,其思想根源就在于此。但是,有动机不意味着有行动。如果鳌拜真的要反叛,绝不会像《啸亭杂录》里记载的那样,那么明目张胆。其实,此事纵然有,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鳌拜是一员武将,床头放刀是很容易理解的。常年的刀头舔血,很容易让人小心过度。在枕头边放一把刀防身,十分正常。再者说以鳌拜的武力值,杀康熙还用得着刀吗?一切不过是记录着自己的怀疑罢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一场针对鳌拜的“擒拿”阴谋还是很快就开始了。
当天,鳌拜找康熙商量国事,康熙照例赐座、赐茶。殊不知鳌拜所坐的椅子,已经是被弄折了一条腿的;给鳌拜上茶的茶碗,也是事先在开水里煮过的,非常烫手。于是很自然的,鳌拜被烫了手,慌忙之间就摔在了地上。此时来了一帮年少的布库武士,大喊着:“鳌中堂摔了”,然后就扑了上来。鳌拜本以为这些人是来扶自己的,没有防备。等到这群布库武士压制住他的时候,他才明白这是皇帝针对自己的一次“清洗”行动!
本来康熙以为此事已经十拿九稳,可没想到鳌拜使出神力,竟然挣脱了布库武士的束缚,站了起来!此时如果他想动手,十几岁的康熙帝绝对难逃活命!但是此时,鳌拜却脱下了衣服,指着身上的伤疤说道:“这些都是给你们家打仗留下的!”康熙虽然潸然泪下,但仍然下令拿下鳌拜。鳌拜自知皇帝容不下自己,于是便伤心地受缚了。
以上故事,在正史中记载极为简略,细节仅记载在几本野史和笔记小说里。但是如果说起来,也是合情合理的。当时朝野上下,大部分都是鳌拜的人,康熙帝没有按照程序拿下鳌拜的实力。如果剑走偏锋的话,那就只能是使用以上的方法。而鳌拜那样强悍的人,如果说简简单单就被几个年轻的布库放倒,也不太合常理。所以个人认为,真实的历史纵然不是如此,也必然是差不多的。
事后,康熙定了鳌拜的三十条大罪,但是并没有杀他,而是让他在牢里呆到了死。这之后,康熙开始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到了康熙四十二年,已经彻底坐稳江山、清扫了一切对手的康熙帝,又开始重新录用鳌拜的家人子侄。到了雍正、乾隆两朝,更是系统地开始为鳌拜昭雪。鳌拜生前失去的一切东西,包括爵位,此时也全都恢复了。
从鳌拜和康熙之间的故事可以看出,鳌拜绝对没有反叛之心。康熙皇帝之所以不能不除掉他,是因为鳌拜阻碍了康熙重用汉臣、打造多民族化权力体系的脚步。鳌拜的错,在于思想上不能与时俱进,行为上过于嚣张跋扈。如果不是如此,他绝不会落得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身后之名也不会任由别人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