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衣奴才,应该是清王朝特有的一个词,其实在汉族王朝里只不过是现在更好听一点,汉朝就有家臣,春秋战国时期有门客。包衣在满语里就是家的意思。包衣奴才就是“家仆”
一:满汉矛盾
奴才这应该是满清的独创,清朝时汉族臣子自称为臣,满族则自称为奴才,用来区分满汉的方式过于极端,无论是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还是后期的文字狱,其实都是反应过度,正是因为这些行为才大失民心,还有那么多反清复明的势力,其实他们想恢复的不是明朝而是汉人的统治权。
孙中山这是满汉矛盾在有清一朝,甚至到民国都没有消除,孙中山先生提出的第一句就是驱除鞑虏,说历史的局限性也好,民族矛盾激化这是一个不争事实,今天我们来历数一下哪些包衣出身的人,曾经煊赫一时,享尽荣华。
二:最有名的包衣——曹寅
包衣奴才有几个渠道,汉族掳掠的世代为家仆,还有的是满族下层的八旗家族,作为上三旗的家仆,后来因为家主富贵,被抬入上三旗。而大家最熟悉的汉族包衣,应该就是曹寅,曹寅是康熙皇帝的伴读,相当于书童。今天咱们说这个人生四铁其中就有同窗之谊,康熙做了皇帝以后曹氏成为江宁织造,负责江南地区一切的内宫采买,其中的利润不言而喻。
曹寅而曹寅之所以出名,也是因为他的孙子曹雪芹,一部《红楼梦》说尽世态炎凉,引得百家解读,其实说明一个道理,也就是包衣能享荣华富贵根本原因,就是一切都是皇恩,无论是曹府还是红楼梦中的贾府,败落根本原因都是因为皇恩不再。其实这一切都是咎由自取,曹雪芹写的贾府的一切乱象,更像对家道中落的一部忏悔录,如果我们以前提到的淫丧天香楼,曹氏家族的猖狂可见一斑。再加上康熙晚年的吏治松弛,和雍正上台以后的励精图治。专门抓的就是这种反面典型。当然这和曹老先生关系不大,曹府败落的时候曹公也就十三四岁,也就是书中贾宝玉的年纪,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想一出是一出,中二的年纪。
曹雪芹而曹老先生在书中也影射了,作为内务府采购,超级富二代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就是薛蟠。
汉族包衣什么特点,就是信任和不信任是是两个极端,曹氏的败落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与他有同样待遇的,还有就是雍正朝的年羹尧,同样如此。
三:包衣抬旗的典型——乌雅氏
我说乌雅氏大家可能不太清楚,其实他最近频繁出现在清宫剧里,大家都说四爷很忙,乌雅氏就是四爷他娘看过清宫剧的都知道,雍正皇帝自小和他的亲生母亲就不太亲密,被养在贵妃佟佳氏那里。就可以看出乌雅氏一开始身份并不高,后来才抬入镶黄旗而德妃家族一开始就是包衣出身。古人云富不过三代,这个定律和民族无关,但是每个人都想世代富贵,这个心态也和民族无关。
乌雅氏抬旗这个惯例始于康熙朝,当时是因为康熙想要抬高他母亲家族的身份,其实也是满汉制度的不同,其实都无可厚非,像康熙这样抬旗的做法,还是成祖朱棣那样另认一个娘的做法都是因为封建社会对于等级制度的严格把控。
除了乌雅氏,因为儿子做了皇帝而抬旗,是包衣奴才出身,还有一个最近也挺有名的就是魏佳氏,大家更熟悉她的名字可能叫魏璎珞,或者叫令妃。她这一只也是包衣奴才出身,其实能走到这一步她们都付出了很多,无论是德妃还是令妃都不是简单的女人。
魏佳氏甚至有理由怀疑乾隆朝的夺嫡之战,嘉庆之所以能够成为最后赢家,幕后大boss就是魏佳氏,因为根据记载乾隆晚年对魏佳氏极为冷淡,甚至称得上是厌恶,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从乾隆38年乾隆开始立太子以后,他的孩子们逐渐的以各种原因死去,最后唯一剩下身心健康的一个儿子就是十五子。
嘉庆皇帝四:包衣奴才的产生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朝最大的一个祸患就是太监乱政,清朝建立以后吸取了明朝的教训,有一条就是太监不许干政,但是又要有信得过的人,包衣奴才就这样应运而生,虽然这些人不是太监,但是对于社会的影响远远大于太监,因为它们的影响是家族式的。同样可以运用前面我们使用过经济危机的那句话: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总结:不管是包衣,还是太监都是封建社会畸形的产物。
那么大家对于包衣,这个以奴为名,其实又是压迫者的角色有哪些自己的看法,欢迎大家收藏、评论、分享、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