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内侍卫,是负责清朝皇宫与皇族安全保卫工作的机构成员。长期以来,由于影视剧的误导,很多人对清朝大内侍卫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侍卫们个个都是武艺高强的江湖高手。这种看法与史实不尽相符。清朝皇帝侍卫的最重要的一条考察选聘标准,并非是武艺有多高,而是可靠性。侍卫直接负责皇宫内部和皇帝本人的护卫工作,每天有大量机会接触皇帝,所以侍卫本身的可靠性是第一要务。
为了保证侍卫的绝对忠实可靠,清朝侍卫的来源,主要是从皇帝直属的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三个旗的王公贵族子弟中选拔,武艺高不高是其次。然而有时也会有例外,比如清朝开国之初形势不稳,多尔衮主政时期,曾经命令外地封疆大吏总督、巡抚、提督等大员的子弟,进京担任侍卫,名为历练实则有“人质”的意味。顺治皇帝手下的侍卫中,还曾有个真正的武林高手,在侍卫中极为罕见,此人的出身更有传奇色彩。
此人就是明末清初的风云人物,平凉提督王辅臣。他的一生正好处在明末清初沧桑巨变的关键时刻,亲身经历了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吴三桂“三藩之乱”等重要历史事件。王辅臣出身贫苦,衣食难继,为了活命,曾经卖身为奴,给富贵人家担任仆佣。他的姐夫是李自成手下的一个头领,王辅臣不愿一生为奴,于是前往投奔,成了李自成的武将张天琳手下一个小兵,在多年艰苦卓绝的军旅生涯中,王辅臣成长为一个胆识过人、武艺高强的猛将。他的武艺全部来自于你死我活的战场上,是一个真正的高手。
李自成进军京师途中,攻取山西重镇大同,命令姜瓖、张天琳留守大同,王辅臣也跟着他们留在那里。谁知时局风云突变,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在清兵打击下一溃千里,逃之夭夭。大同守将姜瓖见势不妙,杀掉张天琳归降清军,但时隔不久,因饱受清廷怀疑排挤,心中极为不满。顺治五年十二月初三,姜瓖愤而起兵造反,发起了清朝初年有名的“大同之叛”,又称“戊子之变”。
大同是当时北方军事重镇,姜瓖在大同造反,震撼了整个清朝。多尔衮急忙调遣几路大军,重兵围攻大同。双方在大同城下展开激战。王辅臣对悍勇善战的八旗铁骑毫不畏惧,多次率军出城与清军大战。王辅臣上战场有一个特点,从不拿兵器,催动坐下黄骠马,一往无前冲入敌阵,只凭一双手如同铁爪,“来则擒人以去,莫有撄其锋者”,在马上把敌将生擒活捉,无人能敌。其气势如同鹞鹰扑击从天而降,清兵闻风丧胆,给他起了个“关西马鹞子”的诨名,一时“马鹞子”王辅臣声誉鹊起。
大同守军经历六个月的苦战后,最终粮尽援绝,城破失守。王辅臣走投无路,被迫降清。清军猛将、英亲王阿济格,爱惜王辅臣的武艺,把他留在手下任职。王辅臣从此成为阿济格的心腹,跟随阿济格周游于王公大臣之间,“都中满汉,无不以一识马鹞子为荣矣”。谁知好景不长,顺治七年十二月,英亲王阿济格在与多尔衮争权时失败,被削除王爵圈禁。王辅臣也受到株连,被没入辛者库为奴,渐渐被人遗忘。
顺治皇帝亲政后,有一天与大将鳌拜谈论起当时武将,忽然想起王辅臣,说道:“闻有马鹞子者,勇士,今不知何在,安得其人而用之!”鳌拜当时还是个忠臣,于是竭力四处访查,最终获知王辅臣身陷辛者库,禀告了顺治皇帝。顺治皇帝当即下旨,“立授御前侍卫一等虾”。“虾”是满语音译,意思是侍卫。从此王辅臣一步登天,成为顺治皇帝身边一个御前侍卫。
此后王辅臣就踏入人生快车道,先后跟随洪承畴、吴三桂等大员南征北战,担任云南曲靖总兵、甘肃平凉提督等职务。但在“三藩之乱”中,王辅臣态度游移不定,在清朝和吴三桂之间时降时叛几度反复。“三藩之乱”平定后,王辅臣自知罪孽深重,自尽而亡,结束了他的传奇一生。
参考史料:《广阳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