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十八年(年)正月,顺治帝病危,遗诏立皇三子玄烨为太子,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辅佐年仅八岁的幼帝。这四位辅政大臣,个个都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成长起来的,无奈又个个心怀鬼胎,搞得朝廷乱成一锅粥。
首辅索尼有勇有谋,至死守着一个“忠”字,多尔衮执政时期,他因皇位继承问题遭到了清算,最终被撵回沈阳,为皇太极守陵去了。顺治亲政后,起用索尼,封一等伯爵,提拨为内大臣兼议政大臣,主管内务府。如今,又临终托孤,命他为首辅大臣,表达了皇家对他的高度信任。
苏克萨哈,以圆滑著称,他很早就与鳌拜结下儿女亲家。可是,这两人气味不投,鸭对鸡讲,大事小事说不到一块,动不动就吵得不欢而散。谁知不是冤家不聚头,如今二人成了辅政大臣,从而为此后的政治风波埋下了伏笔。
遏必隆出身硬,父亲是开国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有了这层身份让他在仕途上顺风顺水,尽管在多尔衮时期受到打击,但顺治亲政后得到重用。不过此人的特点是没有大的主见,属于墙头草两边倒,那边势力大就倒向那边。后来因为依附鳌拜被治罪,幸好康熙帝宽宏大量,让他得以善终。
鳌拜,是开国五大臣费用东的侄子。在四大臣之中,他的军功最多,脾气也最大,与人交往总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从史料的记载来看,鳌拜是一个豪勇凶悍、粗暴蛮横,但对皇家忠心耿耿的人。显然,他缺少政治胸怀与才干,喜欢逞一时之快。他与苏克萨哈之间的恩怨说破了天也就是意气之争。
上面简单介绍了四大臣的情况,下面重点来说一说鳌拜和苏克萨哈之间的矛盾,这也是康熙初年最主要的矛盾之一。其导火索事件便是黄、白两旗圈换土地。
本来,这是一本陈年旧账,发生在二十多年前。当时,正值多尔衮和他的两白旗如日中天。因此,在圈占土地、安置八旗将士的过程中,多尔衮便不顾朝廷体制,多吃多占,将原本安置镶黄旗的土地,强行安排给了自己的正白旗。按照大清朝的规矩,由先皇亲领的两黄旗地位最高,好的地应该先分给两黄黄旗。结果,两黄旗将士对此怨恨不已。
那么圈换土地和苏克萨哈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大着呢,四大辅政大臣中,索尼是正黄旗、遏必隆、鳌拜都是镶黄旗,只有苏克萨哈是正白旗。明显,鳌拜此举是为了维护两黄旗的利益,索尼、遏必隆自然不会反对,如此一来,两黄旗就占有绝对优势,苏克萨哈只能是孤军奋战。
不过,圈换土地这事涉及面太广,实施起来也不容易。果然,前去办理此事的三位大员,即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直隶巡抚王登联联名上书,希望康熙帝自己能拿个主意,明确下令停止圈换。
其实,他们三人并非是要针对鳌拜,而是此事涉及到数十万八旗将士的生活和数百万亩的土地。搞不好就会出现乱子。再说都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了,大家早已安居乐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可鳌拜就是铁定了要干成这件事,他采取了极端强硬的措施,下令逮捕三人,交刑部议罪。罪名是结党抗旨,违背祖制。这顶高帽只要一戴上,要想活命绝无可能。经过商议,这三个倒霉蛋便被绞死了。
这件事给康熙帝的刺激很大,以至于四十年后,回忆起往事,他仍然愤愤不平,认为这是鳌拜等人制造的一起冤案,认为那三人不该死。一般来说,在中国封建专制时代,若是让皇帝受了这么大的刺激,大体上就可以预见鳌拜的命运了。
鳌拜的命运此时说起来还为时尚早,首先要遭殃的还是苏克萨哈。康熙六年(年)七月,也就是索尼去世后的一个月,康熙帝正式亲政了。眼看皇帝亲政,于是三辅政大臣联名上奏,请求归政于皇帝。不过,孝庄太后没答应,以皇帝尚年幼为由,让三位辅政大臣再辛苦个一两年。
可是,康熙亲政不过六天,苏克萨哈就干了一件蠢事,他上疏乞退,愿为先帝守陵,虽然没有得到批准,但此举却得罪了康熙帝。在康熙帝看来,苏克萨哈这是要和自己唱对台戏,明显是不满皇帝亲政吗。于是,康熙帝下令议政王大臣会议具奏。
会后,鳌拜于遏必隆等人罗列出苏克萨哈的二十四条罪状,连其子孙兄弟无论到岁数的还是不到岁数的,一锅给端了。《清圣祖实录》中记载,苏克萨哈是被鳌拜密谋杀害的,康熙起初不同意,后因招架不住鳌拜在朝堂上大呼小叫,才被迫同意的。显然,这样的说法是很有异议的。
从苏克萨哈被杀害的程序上来看就有很大的蹊跷。康熙七月七日举行亲政大典,十三日苏克萨哈上疏乞退,当日,康熙帝即派侍卫米斯翰前往责问,十五日决定逮捕,十七日公布罪状。可以设想,假如没有康熙帝和孝庄太后的点头,鳌拜敢明目张胆诛杀当朝大臣吗?说穿了,鳌拜不过就是个炮灰而已。
鳌拜与苏克萨哈有矛盾不假,想置他于死地也不假,但绝不会像影视作品中那样夸张。鳌拜最大的问题是不知进退,不分轻重。康熙不能容忍的是皇权外泄。鳌拜并非不忠,而是有意无意地分割了皇权,敢和皇权形成制约力,这才是他走向末路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