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暮鼓晨钟旧时光清代的北京钟鼓楼

从故宫沿着北京中轴线一路北望,越过景山,不远处便可看到一组高大的城楼式建筑,这就是现位于中轴线最北端的钟鼓楼。钟楼、鼓楼前后相距百余米,南鼓北钟,纵向而置。

南鼓北钟

北京鼓楼(网络图)

现存的北京鼓楼为明永乐十八年()重建,是砖木结构为主体的建筑,通高46.7米,建于四面呈坡道形的台基上。三重檐歇山顶,覆盖有灰筒瓦,绿琉璃剪边,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无梁拱券式砖石结构,辟有券门,南北各三个,东西各一个。在鼓楼东北角有登楼的小券门,沿69级台阶可至上层。上层为砖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外有回廊。

北京钟楼(网络图)

现存的北京钟楼则是于清乾隆十年()重建,考虑到防火需要,其为全砖石结构的建筑,通高47.9米,建于四面呈坡道形的正方形台基上,重檐歇山顶,上覆以黑琉璃瓦,绿琉璃剪边,亦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四面开有券门,中心为天井,可仰望上悬大钟。沿东北角小券门拾级而上,登75级台阶可至上层。上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面开有券门,外有汉白玉护栏。

钟鼓楼早在汉朝便已出现。东汉蔡邕在其著作《独断》中写有“夜漏尽,鼓鸣则起;昼漏尽,钟鸣则息”,可知当时钟鼓就已成为报时工具。到了唐朝,长安城的承天门上设有钟鼓,负责发出启闭城门的信号。北京钟鼓楼则始建于元朝至元九年(),时名为齐政楼,最初建于皇城以北的中心地带,后毁于大火。明朝迁都北京后,在修建紫禁城的同时重新建造了钟鼓楼,并将其位置定在中轴线的北端,后几经焚毁而重修。时至清朝,钟鼓楼在明朝建筑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改建和修缮。

定更报时

清末的北京鼓楼

作为清朝北京城的报时中心,钟鼓楼上置有计时工具。据《日下旧闻考》中记载,鼓楼上原设有铜漏壶,相传为先宋旧物,以此计时。而清朝则“不用铜壶等物,惟以时辰香定更次”。时辰香即更香,是在香体上标出刻度,根据点燃后所余长度来计算时间。若香体粗细均匀且燃烧时周围气流相对稳定,那么每炷香的燃尽时间大致相同,由此便可计算时间。有了计时工具,钟鼓楼上又设置了完善的报时系统,即击鼓定更与撞钟报时。鼓楼上本设有更鼓25面,其中主鼓一面,代表一年,置于中轴线上,同时按照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设有群鼓24面。现存的一面主鼓,高2.22米、腰径1.71米、直径1.40米,为整张牛皮蒙制。然而此鼓现已残破不堪,鼓面多处有刀痕,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所刺。钟楼上置有八角形钟架,上悬一口铜钟,为明永乐年间铸造,钟体全部由青铜铸成。大钟通高7.02米,钟体高5.55米,下沿直径3.4米,最大厚度0.米,重约63吨。此钟是目前世界上铸造最早、重量最重的报时铜钟,堪称“古钟之王”。

清朝报时,每日始于暮鼓,止于晨钟。我国古代传统的计时方式是将一昼夜平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并以地支名加“时”字表示;夜晚自戌时(19时至21时)至寅时(3时至5时)的五个时辰被划分为五更。清朝原定报时方式为一更与五更之时,先击鼓后撞钟,二更至四更只撞钟不击鼓。至乾隆年间,改为只在一更与五更报时两次,先击鼓后撞钟。钟鼓的敲击方法相同,俗称为“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钟鼓照此先后敲击两轮,各下。这下代表的是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和七十二候。“当五夜严更,九衢启曙,景钟发声??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

钟鼓楼的设置,体现了清代管理北京城的独特方式。每当夜晚一更时分,钟鼓声响起,城门关闭,街上交通断绝,除特殊情况不许人们出行,只有更夫敲击铜锣和梆子以报时巡视。京城的夜禁以钟声为令,若有犯夜者便会受到严惩。据《大清律例》载:“凡京城夜禁,一更三点钟声已静之后,五更三点钟声未动之前,犯者笞三十。二更、三更、四更犯者笞五十。”

清末的北京钟楼

北京钟鼓楼更是象征着清朝统治者具有向天下万民授时的最高权力,他们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巩固其统治地位的目的。北京钟鼓楼是由中央机构銮仪卫直接管辖。据清代史料记载:“夜则值更,神武门外钟鼓楼设更鼓、晨钟,每夜派校尉承值”,且“鼓则銮仪卫派旗鼓手专司”。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记载,“鼓楼地方向隶銮仪卫管辖”。光绪三十三年(),銮仪卫咨行民政部:“本卫应修钟鼓楼界墙栅栏等工,相应贵部派员查勘,妥为修理,以期洁净而重卫生可也。”可见,銮仪卫承担着协调钟鼓楼地区工程修缮的任务。另据宣统三年()的一份档案记载,“鼓楼下东西两傍(旁)蓬蒿菁密,该处为摄政王每日进内出入经行之路”,因此民政部咨行銮仪卫“即日派工芟除洁净,以昭慎重”。由此可知,銮仪卫还要负责维护钟鼓楼周边的环境。此外,北京钟鼓楼所用物品材料,由清朝中央机构直接拨发和制造。如《大清会典》中记载,钟鼓楼每月所用更香,由光禄寺依据兵部和钦天监的来文给发,而鼓楼上所设的皮鼓,皆由工部制造库成造。清朝统治者以钟鼓“示晨昏之节”,借钟鼓楼“肃远近之观”,直至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搬离了紫禁城,钟鼓楼才随之结束了其定更报时的使命。

清宣统三年(),民政部为请拔除鼓楼下东西两旁蒿草事给銮仪卫的咨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商业中心

早在元朝时,钟鼓楼地区便是大都的中心城区,且此处距离漕运码头积水潭很近,来往人员、货物众多,是城中最繁华的商业区。到了清朝,虽然漕运码头已废弃,但是钟鼓楼地区的什刹海景色秀美,吸引了许多王公贵族前来修建府邸;这一地区也是八旗中正黄旗和镶黄旗的驻地;此处的寺庙还是出宫太监养老之所。这些达官显贵、旗人、太监生活较为富足,喜好讲究吃穿玩乐,他们有消费的需求,自然会有生意人前来。据清代档案记载,钟鼓楼地区商铺云集,热闹非凡,附近的肉铺、药铺、杂粮铺、干果铺、匣子铺鳞次栉比。康熙年间,朝鲜使臣金昌业游历京城后记下:“市肆,北京正阳门外最盛,鼓楼街次之。”清末震钧所著《天咫偶闻》中亦有对钟鼓楼地区繁华商业的记述:“地安门外大街最为骈阗。北至鼓楼,凡二里余,每日中为市,攘往熙来,无物不有。”当时还出现了许多著名店铺,如“伟仪斋帽店、陈一贴药铺、桂英糕点铺、庆和堂饭庄”,还有宝瑞兴油盐酱菜店、聚茂斋靴鞋铺、北豫丰烟叶铺、天汇轩茶馆、乐春芳戏园等等。除了店铺经营,走街串巷售卖小吃、兜售各类小商品的商贩更是数不胜数。

如今,帝王通过钟鼓楼来管理时间和历法的时代早已远去,人们再也不需要借助钟鼓报时来知晓时间,但钟鼓楼依然静静伫立在北京中轴线最北端,默默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往期推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