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洲八旗回老家屯田戍边

作者富察宝仁

◇八旗劲旅健甲

努尔哈赤以“遗甲十三副”起兵,兼并了女真诸部,创建了一个可以与明王朝分庭抗礼的大汗国。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继承汗位,西联蒙古、东讨朝鲜、北抚黑龙江及东海女真,数次派兵入关攻明,又改后金国为大清,可谓雄极一时。顺治帝时,刚刚继位的福临皇帝,乘闯王李自成入京之乱,一举拿下大明江山入主中原。

一个山海关外刚刚脱离茹毛饮血渔猎生活的北方民族,能够迅速从荒蛮的白山黑水间崛起,所靠的就是刚韧坚强的性格和一支敢于冲锋陷阵所向披靡的满洲八旗劲旅。随着土地面积和各民族人口的迅速增加,努尔哈赤依照满洲八旗的体制,又编制了蒙古八旗和汉族八旗。自此之后的余年,满、蒙、汉八旗三劲旅便驰骋在中华各地,进行着清王朝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屯垦戍边、御敌于国门的军旅生涯。

东北辽吉地区的女真人大多已经结束了游走山林的渔猎生涯,进入了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的农耕生活。努尔哈赤起兵时起,他的披甲(兵)就是平时务农战时为兵。

随着努尔哈赤势力的一天天壮大,他创制了满洲八旗,这一军政合一、兵

民合一的后金社会基本体制,即人为一牛录,设有牛录额真(主)进行管理,后改称佐领。五牛录为一甲喇,设有甲喇额真管理,后改称参领。五甲喇为一固山(旗),设有固山额真管理。总计设有八固山(八旗),即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这些以牛录为基本单位的八旗兵,平时与家属一样进行农业生产,战时则披甲为兵征战。

后来,随着招抚和战俘明朝汉族兵将的增加,努尔哈赤把这些汉人也编制

成了八旗进行统领,也是平时务农战时为兵。尤其是早年归顺的陈汉军旗,清政府视如同族,享有占有土地、封王封侯的优待,甚至可以选秀女入宫为妃。

故有清一代,出现了许许多多东北地区满汉八旗兵屯田戍边,共同抗击罗刹(沙俄)及倭寇(日本军队)侵略的悲壮场面。

清顺治初年,由于百余万八旗兵民“从龙入关”,造成了东北尤其是辽沈地

区“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荒凉局面。当时的奉天府尹张尚贤在“盛京形势”奏疏中道:

合(辽)河东、河西腹里以观之,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

无人,全无可持,此内忧之甚者……合河东、河西边海以观之,黄沙满目,一望荒凉,倘有奸贼暴发,海寇突至,猝难捍御,此外患可虑者。

盛京地区是清廷的重要之域,是其“祖宗肇迹兴王之所”,清皇族爱新觉罗氏的肇、兴、景、显四祖陵和清太祖、太宗的陵寝皆在这里,又是清廷的留都盛京重地之所在。因此,恢复盛京地区的繁荣,保证留都的安全引起

了清政府的重视,采取了各种措施鼓励留守的满、汉八旗复垦开荒,尽快恢复农业生产。

顺治初年,清廷重新分配盛京地区旗地,《八旗通志》载:“沙河以外,锦州以内,八旗官兵家丁,每名拨给地六垧承种。”鉴于有的官员挑肥拣瘦分地不均,清廷又下令:“分地缘边次依第挨给,若不论疆界,挑选膏腴,徇情派拨者,佐领、领催分别罚责。”之后,清廷颁布鼓励入关的满族旗人,返回关外耕种生产的各种优待政策,使许多满族人又返回盛京地区,还鼓励当年因躲避战乱逃进关内的辽籍汉人返回故土。《清世祖实录》载:

关外辽人,有先年入关在各省居住者,离坟墓,别乡井,历年已久,殊可悯念。著出示晓谕:凡系辽人,各写籍贯姓名,赴户部投递,听候察收,

有愿入满洲旗内者,即入旗内。……有人才壮健,愿入行伍者,给予粮饷,照满洲一例恩养。

清廷与此同时还颁布谕令:“定例辽东招民开垦,至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六十名以上,文授州同、州判,武授千总。至五十名以上,文授县丞、主簿,武授百总。招民数多者,每百名加一级。”

此谕令十分重要,它不但使以后盛京地区满族人口急速增加,还极大地缓

和了满汉民族之间的紧张关系。据《辽宁省兴城县满族调查报告》载,兴城6万多满族人中,隶满洲旗者不过0人左右。在锦州地区20多万满族人中,汉军旗人即占18万左右。这些汉军旗人加入满族多在顺治、康熙年间。

盛京地区是清廷的留都,祖宗的发祥之地,为了加强这里的安全驻防,清

康熙年以后多次从吉、黑将军辖区,遣派赫哲、锡伯、索伦、巴尔虎等伊彻(新)满洲兵及家眷。据《盛京通志》载,仅康熙十七年(),就从吉林乌拉遣来以赫哲人为主的伊彻满洲壮丁人,连同家眷余人。康熙三十七年、三十八年,又有伊彻满洲的巴尔虎佐领和锡伯31佐领,率领万余披甲兵及家眷移防盛京地区,屯田垦荒守土戍边。

到了康、雍、乾时期,盛京地区已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旗地面积迅速增

加,已成为东北地区的粮仓。盛京满族旗地生产的粮食,不仅满足了反击沙俄的军事需要,还被大批调往关内诸省,动辄数十万石调集,成为清政府赈济中原各省灾区主要的粮食来源。雍正元年()六月,雍正帝旨谕户部:

京师人民聚集,食指浩繁,米粮贮备不可不裕。近年盛京年岁丰收,米价亦贱,酌量动正项粮钱,采买数十万石,运往京师。

雍正九年()二月,雍正帝在之前的七年、八年已连续调拨盛京地区大批粮食之后,又旨谕内阁:“再令奉天将军等拨米二十万石,于五月内运至天津大沽口,天津总兵等接运至德州,交与山东巡抚,酌量分拨。”

清朝前期,盛京地区的满族旗地始终多于汉族旗地,满族兵民生产的粮食

不但自食,而且还大批输往关内接济各省粮荒。此时,盛京地区的驻军屯田开荒已卓见成效,其生产的粮食已成为维护清政府北方社会稳定、巩固东北国防的重要战略物资。

兵家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对战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顺治年间,清将安达礼率兵反击沙俄军队,曾因粮食供给不上不得不半途而归。

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为了筹备对沙俄的反侵略战斗,东巡来到抗俄前线吉林将军的驻扎地吉林乌拉。他在视察完军务回京之后,特谕令巴海将军:

吉林乌拉,田地米粮甚为紧要,农事有误,关系非细,宜劝勉之,使勤耕种。朕轸念满洲人民生理,欲遣人专往,以驿递疲弊,故因笔帖式来奏,特谕。

清廷称吉林地区为“龙兴之地”“祖宗的渔猎发祥之地”,故可知此地的满族人尚重渔猎,农业生产十分的落后。而且这里的满洲八旗兵“役重差繁”“劳

苦至极”,担负着除军务、耕作之外的捕捉海东青(雄鹰)、驯鹰放鹰、围猎捕兽、采参、捉貂、捕打鲟鳇及东珠等徭役。康熙帝视察吉林乌拉之后,认为以上诸役纯属“无益差徭”,下谕旨全部革除。于是,满族旗民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耕耘种地,几年之后便有了丰盛的农业成果。汉人张缙彥在《宁古塔山水纪》中记述:

沙岭地广民稀,其壤肥美,其俗淳朴而近古,其生牲畜庶,种植者收获倍于他处,故为宁古塔乐土……马流河地皆沃壤,种植者倍获其息,近置官屯四处,遂为西南大聚。耨于原,稼可登,猎于山,鲜可食,钓于渊,鳞可举,是以居人侈称焉……牡丹当辽沈大道,交罗则依山带河以为固。交

罗,满音赵姓也,盖因族氏以为屯……环村皆平壤高腴之田,五谷咸宜,每多获,倍于他处。近屯多园圃,蔬菜肥美,每于城市中贸易,足食于民矣。

上述引文中之沙岭、马流河、牡丹、交罗四个满族村屯,如同呈现在人们面前一幅地皆沃壤、五谷咸宜、蔬菜肥美且足食于民、贸易于市的清代关东满族旗民农耕耘作的山水画卷。

清政府除鼓励满族旗民开荒种地之外,还在吉林将军辖下的各驻防城设置官庄,由八旗部分官兵组织流人、流民进行农业生产,以为八旗兵马所用。

《宁古塔纪略》载道:

一人为庄头,九人为庄丁,非种田即随打围烧炭。每人名下责粮十二石,草三百束,猪一百斤,炭一百斤,石灰三百斤,芦一百束。凡家中有,悉

为官物。衙门有公费,皆取办官庄。

在《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在吉林将军辖区内,除吉林乌拉、宁古塔之外,又增设了伯都讷、三姓、珲春、阿拉楚喀四个驻防城。吉林八旗兵因军务甚重故与盛京八旗不同,种地而不交田赋,于是官庄生产的粮草等物资,成为重要的军需军粮储备的主要来源。

当时,仅吉林乌拉、宁古塔、伯都讷、三姓、阿拉楚喀五城官庄,即有85所,种有耕地1万余垧,交纳仓粮两万五千余石。然而,官庄的土地与生产的粮食,与屯田驻守的八旗兵相比,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据《八旗通志初集》载,吉林将军辖区各驻防城的旗地,总计为13万余垧,而官庄地仅1万余垧。旗地为官庄地的13倍。

清康熙朝以后,随着大批赫哲、锡伯、索伦、巴尔虎等伊彻满洲兵的调入,吉林各城防的旗兵、旗民迅速增加,而打牲乌拉、吉林水师营、各驿路驿站、各柳条边门等也增加了大量的汉八旗旗兵和壮丁,故开垦的旗地和产出的粮食也迅速增加。据《吉林通志·旗田》载,康熙年吉林将军辖下的旗田持续增长,已由雍正朝的13余万垧旗地,猛增至40余万垧,仅打牲乌拉、吉林水师营、各驿站、各边门就增加了旗地近十二万垧。

清政府在黑龙江地区进行驻兵屯田,是为了抗击沙皇俄国的武装入侵。

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东巡吉林乌拉之后,决定派兵驻防黑龙江地区,建城设防以反击沙俄。康熙帝深知屯田垦荒、粮食自给自足对对俄战斗的重要性,故对率兵前往的副都统萨布素旨谕:

我兵一至,即行耕种,不致匮乏。”“黑龙江兵食所关最为重要,必当谋恒足之道。

第二年,萨布素被任命为黑龙江将军。他上任伊始做了三件大事:一是率

八旗兵修筑了瑷珲城和黑龙江域;二是操练旗兵准备迎战沙俄军队;三是立即开垦荒地,不误农时生产粮食,从而开垦出了黑龙江地区最早的旗地。

康熙二十四年()萨布素率领黑龙江、吉林八旗兵及吉林水师营等清

兵进攻雅克萨,展开了对沙俄侵略的反击战。清政府为了不误农时,特命盛京将军派满汉八旗兵人,前往黑龙江协助守城种地,又派户部郎中博奇前往督理开垦屯田事宜,可见清廷对八旗兵屯田自养的重视。当年,盛京八旗兵便在黑龙江城、瑷珲城周围开垦出旗地1多垧。第二年,驻守墨尔根城的打虎儿、索伦等伊彻满洲旗兵,又开垦出屯田旗地余垧。故此,被派前往黑龙江督理垦荒屯田的户部郎中博奇,由于“所监种田地,较诸处收获为多,足供驿站人役之口粮,又积贮其余谷”,因而受到康熙帝的表彰嘉奖。

雅克萨之战胜利后,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东北边界。为了管辖好外兴安岭以南广阔的领土,防止沙俄再越境侵略,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奉命修筑了黑龙江、齐齐哈尔、瑷珲、墨尔根、呼兰、呼伦贝尔、布特哈、博尔多等八座驻防城,并奉旨垦荒屯田,自力更生解决驻防八旗兵的军粮及军马粮粖。但由于黑龙江地区气候严寒,无霜期短不利于农业生产,加之八旗兵军务繁重,所以旗地生产的粮食严重不足。当时,黑龙江满汉八旗兵的口粮,主要还是从盛京经辽河、松花江及陆路中转长途运来。康熙二十六年()十月,康熙帝决定在黑龙江设置官庄,大力开荒种粮,就地解决军粮问题。《清圣祖实录》载道:

黑龙江官兵口粮,关系至重,屡次转运米数并黑龙江、墨尔根续所接米数,宜加察明。自盛京等处广运米石,以为久远裨益之计,此皆当周详区画……彼处汉军,皆著察出,披甲当差。游手无事之人,可分设官庄,广

开田亩,以为恒产。

清康熙末年,齐齐哈尔、瑷珲、墨尔根等城皆设有官庄二十余所,每年都生产大批粮食,加上满汉族旗人的生产,黑龙江地区的军粮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了。到了乾隆年间,黑龙江将军所属的官庄已由早年的60余所,猛增到所,齐齐哈尔官庄30所,墨尔根官庄15所,黑龙江官庄40所,呼兰官庄51所,领有庄丁一千三百余人,岁可交粮三万余石。此时,黑龙江地区的军粮不但可以自给自足,还有大量贮备,甚至还可援济其他省份。

乾隆朝黑龙江地区粮食生产的迅猛发展,是因为清廷在这里设置了大量的官庄,此时官庄的庄丁管理,也改变了原来主要由“流徙遣犯”构成,强制进行生产劳作,而选择愿意开山创业的满汉族旗人,携家带口前往黑龙江地区组建官庄。清政府为了组建更多的官庄,以增加黑龙江地区人口和粮食生产,稳定东北边疆,还颁布了许多优惠政策。

乾隆二年(),清政府开始在土地肥沃,气候又相对暖和的呼兰地区设立官庄。由盛京将军在满汉八旗中挑选善于耕种的“开山户”壮丁名,携带家属前往呼兰开垦建官庄。这些开山户,由盛京迁移时每丁领有碾磨银5两,家属每人领有行装银2两。沿途之上还按人发给口粮,并调拨驿站车马送至吉林乌拉,再由吉林将军调拨船舰送至呼兰,待遇十分优厚。

这些开山户到了呼兰之后,每丁拨给土地60亩,盖草房2间,每10壮丁组编为1官庄,共设官庄40所。为了让这些满汉族旗人开山户扎根黑龙江,安心生产生活,清政府还做了许多精心安排。每10庄设领催1名进行管理,壮丁每开垦土地6亩便发给种子2斗,每官庄还发拨耕牛6头,如有病倒不能耕地,立即用库银购买补齐。开山户刚到呼兰时生活十分艰难,清政府也给予了充分照顾,每头牛月给牛料粮1石2斗,每人月给粮2斗4升,幼年者减半,发给一年停止。每丁还发给冬夏衣帽。在粮食生产的税赋上也是很优惠,每丁第一年免交,第二年半交,第三年纳粮30石。

清政府在呼兰设官庄、安置满汉族旗人开山户的举措,说明此时官庄的设

置已不是强制性的“流人、流民”的粮食生产方式,壮丁农户也不是农奴性质。

满汉族旗户的迁移屯垦戍边已是国家行为,由政府负责迁移,拨给房舍、土地、种子、耕牛、衣帽、粮食等生产生活用品,纯粹是军垦屯田稳定边疆性质。故而官庄丁壮很有积极性,生产了许多粮食等农业产品。由于这一举措效果很好,既增加了地广人稀的黑龙江地区人口又贮备了大批军粮,于是在乾隆六年、七年两年间,呼兰又增加了10所官庄。到了清道光五年(),呼兰已设有官庄90所,开垦荒地50亩,每岁交粮近两万石。

清代,黑龙江地区的官庄虽然安置了大批满汉民众,生产了不少粮食,但

与此地区的满汉八旗兵丁开垦的旗地、生产的粮食相比还是很少的。据雍正年统计,黑龙江八旗兵屯垦开出的旗地、生产的粮食是官庄的十倍以上,故八旗兵及家属还是黑龙江地区屯垦戍边的主力军。满汉八旗兵与满汉官庄丁壮共同肩负着开荒种地、军垦戍边的艰巨使命,正如《黑龙江述略》载:

满洲、汉军多由京旗、奉天、吉林等处移徙,有官屯地以为世业……稍能勤力耕种,不难资生致富。至索伦、达呼尔、俄伦春诸部,编旗披甲,率

皆土著已久,专以捕猎为生,春秋会操而外,散归屯野,各营谋食之路。

清代,东北三省的佛(陈)满洲、伊彻(新)满洲及汉军旗,还有官庄丁壮面对着严寒的气候共同生活在僻远的边疆,共同军垦屯田开荒,艰苦奋斗努力农业生产,自给自足地御敌于国门,守卫着祖国东北边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5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