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军队人数肯定没有上千万人,因为养不起,要知道清朝的国库收入直到清末才突破上亿两白银,而养一支军队是非常花钱的,要知道部队的训练、吃饭以及装备的费用对于国家财政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人数越多花的也就越多,而国家的收入增长却是很慢的,所以即使是清朝这么大疆域的国家也养不起这么多人的军队的。就举个例子来说,在清代前期曾经爆发过的最大内战也就是三藩之乱,清军几乎把全国精锐的部队都给送往前线了。这支只有数十万人数量的军队,几乎耗费了清廷当年财政开支的70%以上,从康熙十二年一直打到康熙二十年,前后历经八年时间,这段时间清廷的财政支出是很困难的,连皇帝都要节约使用,更不要说数量上千万人的军队了,这是国家破产了也养不起的。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清军作战图清代的军队情况
在清代主要的军事作战力量由二部分组成分别是八旗军和绿营兵。其中主力精锐军队是八旗军,其内部又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支。而在八旗内部,最精锐的还要属由满人组成的满洲八旗军队,分为正红、镶红、正蓝、镶蓝、正白、镶白、正黄、镶黄八支部队,这八支部队中正黄、镶黄、正白三支是由皇帝亲自指挥管理的,是精锐中的精锐。
在八旗军队的编制上规定:一旗有人,分五个甲喇,一个甲喇人,每个甲喇分五个牛录,每个牛录人。而蒙古八旗初期只有四个正旗,后来又加了四个镶旗凑齐八支队伍。编制上与满八旗一致,但是人数比满八旗少很多。而汉军八旗在所有八旗军队里面是地位最低的,和其他不同之处在于,汉军旗装备有大量火铳和火炮,是当时清军中唯一可以装备火器的部队。
其次的作战力量就是绿营了。一般绿营驻扎在地方,绿营的编制一般分成:标、协、营、汛四种。其中的标兵也分成四种,有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四种。分别由各省的总督、巡抚、提督、总兵指挥,其具体管辖的士兵数量从数百百到上千不等,要根据具体的各省情况来安排。
而“协”主要由副将统领,一个协可能有二三千人,也有可能只有几百人。“营”主要是长期驻守在府城和县城,重要关隘的驻防军队。人数也是数千不等,级别上,府城的绿营最高长官一般为参将,县城则是游击。最小的编制“汛”则是驻某处关卡、渡口、税卡等地方。其职责一般是辑盗捕贼,而不是作战。“汛”由千总或者把总担任指挥,一个“汛”辖几个人到几十人不等,总数一般不超百人。
八旗武装图清代军队的待遇情况
清代驻扎地方的绿营,其待遇一般为:每个兵一个月可以领到三斗米,如果是马兵可得银二两,步兵是一两五钱,城内防守兵一两。这些饷银收入在清代前中期还能勉强生活,但是到了清后期就不行了,地方的物价是渐渐增长,以及清军中的陋习军官一般都会克扣士兵的粮饷,在后期绿营士兵的收入还不如沿海地区普通农民的收入高。即使这样,这笔军饷清廷也是能拖则拖,能欠则欠,或者夹杂其他实物发放。
另一支精锐的八旗部队,在清初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封地之外,当时八旗部队里面的前锋、户军、领催、骁骑等士兵每个月可得三两银子,相较于绿营兵,那可是好了很多,生活是不用愁的。
到了清朝中后期,随着物价上涨了,朝廷给予他们的军饷也都涨了。不仅如此,每年还要额外给四十八斛的大米。除此之外,很多补贴都有,如差旅费、取暖费等应有尽有。并且这些八旗兵在打仗的时候还可以领双份的粮饷,是为“行粮”,标准为月银6两,米、马、草料都有。可见二者之间的待遇差距有多大了,到了后期很多八旗士兵已经安于享乐了,甚至很多人雇佣汉人替他当兵,不用受那份苦,自己只需要付出极少一点钱就可以了。所以后期八旗的战力了急剧下降,有的甚至连绿营兵也不如。
清末湘军照片综上所述,清代的军队数量从来没有达到过上千万,甚至连一百万人也没有达到过,到了中后期八旗部队在历次战争中消耗殆尽,只能靠绿营和汉族大臣招募的团练士兵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再加上每年还要赔偿列强大量的赔款,已经没有钱在招募新的军队了,能够维持现有水平已经很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