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一个被丢弃在岁月尘沙中的封建王朝,一块曾被奢华与尊贵包围的风水宝地,一群默默无闻坚守祖先遗训的淳朴村民……守陵人,对于许多人来说显得古老而神秘,或许只是在曾经看过的某部影视剧中有过些许感知。此次接到采访任务后,经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们把目的地锁定在了天津市蓟州区(原蓟县)东北部的清王陵,那里是清东陵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六位清王朝的风云人物长眠地下,至今还生活着一群守陵人的后裔。不知道历史上的那些秘闻趣史是否还在世代相传?守陵人的祖先又经历过什么样的血雨腥风……按捺不住好奇与憧憬,这样的寻访也许能看到最真实的基层守陵人的生活现状。黄花山下杨芳今年68岁,满族镶黄旗,从年起从事满族乡的成人教育工作,退休后一直潜心整理挖掘满族乡的历史文化、典故传说。乾隆年间,隆福寺村修建行宫,杨芳的祖上因管理和看护行宫而迁到此地。每年春天,村后的山上都会开出黄灿灿的野花,当地人称那座山为“黄花山”。你无法想像,在这个山水环抱的偏僻山村,埋葬的竟然都是清王朝的重量级人物——顺治帝二子福全、康熙帝长子胤褆、废太子胤礽、十四皇子允禵……站在黄花山下,历史的沧海桑田似乎近在咫尺,而眼前的这个小山村却寂静得快要被人遗忘。刘家人把十四王的石碑用铁网圈在自家院子里,石碑后面的围墙是用残存的墓砖和从山上运来的石料砌成的。好歹也是王爷长眠之地,如此,慕名而来的游客或许不会感觉太过凄凉。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让这些陵寝饱受摧残,但仍然有许多历史遗迹散落在山间乡野。那些依旧矗立的石碑、面目全非的宫墙以及散布在山石间的琉璃瓦,仍然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荣耀。每当谈论起这个村子的历史,杨芳都会在自豪的语气中忍不住夹杂几声叹息,曾经威严的皇家陵寝如今只剩断壁残垣,怎能不让人伤感。在他的记忆中,关于守陵人的故事大多来自于祖母的讲述——在清代,这个村子的守陵人吃着皇家的供奉,清末民初,因为没了俸禄和差事,最后一代职业守陵人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他们的后代依然在这里繁衍,随着时代变迁,他们更多的是在为生计终日奔波,不变的是对祖先昔日职责和信念的厮守。世代相袭因为心肌缺血,不能受凉和剧烈运动,杨芳无法陪同记者上山实地观看王陵的情况。但他告诉记者,在3.5公里以外的下营镇石头营村中有一户人家,一直自己出资维护着康熙第十四子允禵的陵墓,他说那里可能会有记者想要的素材。离开隆福寺村,我们驱车行驶了十几分钟就来到了同在黄花山下的石头营村,在一位村民的指引下,找到了杨芳说的人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间正在翻修的平房,房子的西边有一高一矮两座石碑,高的石碑是十四王的,矮的石碑是其子弘明的。整个院子被一圈铁网围起,我们并不能走到石碑近前。这时,一个高大健硕的身影出现在我们面前,他满脸笑容,透露着憨厚与朴实。他就是这户人家的男主人刘子玉。刘子玉手指的位置是原来这座陵园的正门,现在周围的围墙都没有了,这里也成了他家堆放杂物的地方曾经在康熙朝参与过夺嫡之争的十四王,居然长眠于这样普通的一户民宅之地,不免还是让人觉得凄凉。刘子玉今年45岁,他的祖先其实不是皇家派来的守陵人,但他家的三代人确实在做着这样的工作。聊天中得知,年前后,刘子玉的爷爷从外乡流落到这里,一时没有落脚的地方。当时的守陵人让他到十四王陵边上来住,可以免费种陵园的地,条件是帮他们守陵。就这样,对于这座王陵的守护成为刘家人不能割舍的职责。刘子玉的父亲刘福信出生于年,那一年,军阀孙殿英盗挖了东陵,第二年,黄花山的6座王爷陵也无一幸免。如今,享殿没有了,原有的位置或变成农田,或变成村舍,剩下的都成了断壁颓垣。刘子玉说,父亲一生心心念念地记挂着十四王的陵寝。虽然后来只剩下石碑和地宫了,也没啥可守的,再说石碑又大又沉,就那么露天放着谁也搬不动挪不走,但父亲还是会隔几天就去清理杂草。三年前老人家去世,刘子玉成为刘家第三代守陵人。风烛残影虽然是一座荒郊野外的空墓,但“王陵”的名气使得每年都会有盗墓者来光顾。记者注意到,十四王的坟茔在石碑后面米处,一个寻常无异的坟头,只有几棵高大的古松矗立在周围,多少彰显出它的主人曾经的身份。刘子玉指出了几个盗洞的位置,其中一个是去年的,现在看来这些盗洞只是土坑。据他说,墓中的棺材被层层黄土包围,盗墓者是挖不干净的。当问他是否与盗墓者有过正面接触,他说没有,因为这里树高林密,而且离他住的房子有百米距离,深夜中不易发现盗墓者的行踪。而且在旁边的山路上还有一个地方可以直达墓室,光靠他一户人家根本无力真正起到守护地宫的作用。他能做的,只是尽量保全陵寝表面的原貌,使王爷陵不再遭受人为损坏。我们还得知,王陵的坟茔是刘子玉受十四王后裔之托垒起来的。那是年左右,村里来了两位老人自称是十四王的后人,几经辗转才找到祖坟,从那一年开始,他们每年清明都会到这里祭祖。这让刘家人颇为感动,他们觉得能见到十四王爷的后人,三代人的守护值了。今年两位老人没有再来,这让刘子玉有些失落。说起来,他讲不清楚自己的坚守究竟是为了什么。“因为没有任何官方的委托或任命,只能算是一种义务吧。说实话,如果真的遇上盗墓贼,我也未必真的敢管,也怕将来被报复。”刘子玉的眼神中充满了矛盾,他觉得自己算不上真正的守陵人,做这件事情就是为了完成一份嘱托,也为了让这位十四爷还“知道”有人惦记着他。每到十四王爷的生日、忌日和清明,刘子玉都会为坟茔填土、烧香,妻子窦志玲不让他烧普通的纸钱,说是人家身份尊贵,一定要烧“金元宝”和“金条”。试想,那一缕寄给历史的青烟,寄托了先人多少遥远的记忆……情寄何处事实上,除了看守陵墓,刘子玉没有任何稳定的工作,每年不足2万元的收入都是靠着在十里八乡打零工赚来的,而这微薄的收入中还要拿出一部分做陵墓的维护之用。从父亲在世时,就经常有慕名而来的游客觉得这位身世显赫的王爷葬于此地太过凄惨,于是刘家人就想尽办法改善周围的环境。前些年,他们雇人从山上以元一车的价格运来石料,又以元一天的价格雇人将石碑周围的墙重新砌好并围起铁网,这些都是他自己出资的,没有任何资助。“每年当地文化局都有人来查看,只是支持我们保护,没有给我们任何补助费用,也没有什么具体维护措施。”当有游客来访,刘子玉都是把门打开让来者免费参观。有人建议他可以放一个功德箱,或许能得到游客的捐款,但他没这么做,总觉得靠这种方式赚钱对不住埋在地下的十四爷,也对不住十四爷的后人。曾经还有一位清史专家来到此地,给刘子玉留下了一些有关雍正与十四王的资料,叮嘱他可以熟背后对游客收费讲解,以此增加一些收入,但刘子玉还是没有照做。刘子玉一直记得,父亲曾说过:“我得完成先辈的职责,尽自己所能守在这。”而今,刘子玉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已经出嫁,小女儿还在读高中,将来谁还能延续他的守陵义务,这是他经常在思考的问题。世代相守只是为了一份承诺,与金钱名利无关。如果将来有一天守护不动了,谁能来接替刘子玉担起这个责任?如今,村里能说明白王爷陵的人越来越少,能让对王陵墓的守护不要因为岁月的流逝而间断,能为后来人解开那些历史的疑惑和未解之谜,不让古老民族的传说在将来的某一天戛然而止……这是刘子玉最真切的期盼。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7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