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王李赵刘,五大姓在老北京都有哪些姓

按照现在的法律规定,商标是商品的标志,含有知识产权和专利的内容,受法律保护。而在清末民初时,商标并不仅仅是商品的标志,还是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的标志。清末民初出版的《燕市商标》,对商业方面的商标有详尽的解释,增加了人们对商标的理解,并对人们有启迪作用。古城北京的商业标志五花八门,举不胜举,其中将经营者、制作者的姓氏列在自己的商业标志或服务标志中是一大特色。而这种姓氏商标除北京外,外地虽不是绝无仅有,却也很少。姓氏商标是京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语言的特殊表现形式,京味十足。一提姓氏商标,北京人听着亲切,外地人听着有趣,而且都对其中奥秘、成因及所产生的广告作用有浓厚的兴趣。豆腐池胡同原叫豆腐陈胡同摄影:刘玉奎供图:TAKEFOTO姓氏商标由来久老北京的姓氏商标并非始于近代,至少在明代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就有了记载。当时一些经营有方而且出了名的商人和工匠被列在街巷胡同名称中,如:粉房刘家街、骟马张胡同、包头张家胡同、针刘胡同、豆腐陈胡同、喇嘛杨家胡同、馓子王家胡同、灯草王家胡同等等。由此可见,姓氏商标是古老而又普遍的现象。粉房刘家街在菜市口西,今称粉房琉璃街。明代这条街曾有刘姓人家制作粉条、粉丝的粉房,其下脚料便是所谓的豆汁。历史上南城卖豆汁的多,便与其有关。馓子是小吃,馓子王家胡同是因卖馓子的王氏居住在此而得名。包头张、骟马张、灯草王是工匠和兽医了,至于喇嘛杨家显然是杨姓喇嘛住过的胡同。元明清三代,北京有许多藏传佛教寺庙,除住在庙中的喇嘛外,还有一些喇嘛在庙外租赁房屋,杨喇嘛亦如此。喇嘛杨家胡同在东四北,当年做法事的人到这条胡同就能找到喇嘛杨。豆腐陈胡同在鼓楼后,今已改为豆腐池胡同,池是陈的谐音。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姓氏在商品之前,就是纯粹的商品而不是商标。众所周知的宋嫂鱼、东坡肉、陈麻婆豆腐、赖汤圆及什么胡适之鱼、潘鱼、曾国藩鱼、马先生汤等虽有姓氏,但只是商品名称。商品名称不涉及知识产权和专利,谁都可以经营,算不上是商业标志。以大豆蛋白、魔宇为主要食材的“东坡肉”供图:新华社姓氏商标的产生,并非是官方任命的,而是恪守商德诚信经营的产物,是民间多年口口相传认为的。因是家族式的,如哪一代出了毛病,可能就会毁了。像当年鲜鱼口经营会仙居的“炒肝刘”,传到第三代就销声匿迹,让位给天兴居了。其主要原因是炒肝做的口味不如以前,饭菜质量下降,让顾客难以接受,自己砸了“炒肝刘”的牌子。姓氏商标的作用很大,经营者会精心维护,有时候为了维护名声而诉诸公堂,“茶汤李”、“泥人张”都有此经历。姓氏商标有趣、有吸引力、有广告作用,今天依然有人继承和模仿,不少模仿者还挂上了牌匾,但与当年的民间传诵还是有区别的。如今,古代的一些姓氏商标遗存被保留在了地名中,如西城区的寿刘胡同。《北京地名典》称寿刘胡同“相传有刘姓玉器制作者,身怀绝技,善雕烟壶瓶中兽面而闻名,人称兽面刘。因不雅改寿面刘并命街名”。醋章胡同原称醋张胡同,也是有来历的,“因有张姓从事醋业得名”,清末改称醋章胡同,那时胡同内的制醋作坊仍在。张姓商标故事多姓氏商标除有京味特色外,而且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与其有关的姓氏多为人们所熟悉的,很少有怪姓和不易认识的姓。如张王李赵刘“五大姓”中,就有不少姓氏成了商业商标、服务业商标或其他行业的商标。“五大姓”系中国人口最多的五个姓,地域色彩不浓,无论你在哪个地方,都能遇上姓张、王、李、赵、刘的人,“五大姓”几乎占了姓氏商标半天边,其影响也大。老北京的张姓商标有“扒糕张”、“年糕张”、“百本张”、“百鸟张”、“果仁张”、“泥人张”、“刻刀张”等。像“果仁张”、“泥人张”不但北京有,天津亦有,而且都很著名。据考,“果仁张”的祖上是满洲镶黄旗人,第一代张明纯曾在清宫御膳房当过差,善做蜜供,被誉为“蜜供张”。第二代张维顺子承父业,也在御膳房中当差,除蜜供做的好外,还有炸果仁(核桃仁、松子仁、杏仁等)的超群手艺,因此有了“果仁张”的绰号。到了第三代张惠山当家时,大清垮台,他便在东四牌楼摆摊设点,打着“果仁张”旗号做买卖。他家的果仁叫响了北京四九城,尤其过年时许多家庭都会买上几包,在春节“瑞雪映红联”的爆竹声中享用。后来,张惠山移居天津,他家的果仁又成了天津的美食。第四代张翼峰、第五代张强在天津依然红红火火,并传回北京,成为不少人的消闲食品。“果仁张”成了他家祖传的商业标志,并有“知识产权”,谁也不能冒用。“泥人张”也故事多多,它与“果仁张”路径不同,是由天津传入北京的。据《守艺》一书载,第一代是张明山,第二代是张玉亭,第三代是张景祜。张景祜于年进入北京,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并创作了不少好的泥塑作品。年,张景祜在北京成立了北京“泥人张”彩绘研究室。第四代“泥人张”张锠成为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与此同时,留在天津的一支也十分活跃,创造了不少优秀作品。“泥人张”第五代传人张乃英仿塑“泥人张”第一、二代传人的作品《麻姑献寿》供图:新华社在张氏商标中,有一人不得不提,他就是号称“百本张”的人。据《春明旧事》云,北京“东西城庙会上还有一处专门出售唱本的‘百本张’书摊。百本堂主人张姓,自清乾隆年间起,直到民国初年,雇人抄写当时流行的昆曲、皮黄、梆子、子弟书、大鼓、时调小曲等唱本出售”。而且“唱本为竹纸,纸捻订,每种数页至十余页,售价极廉。封面钤有花边墨印‘百本张’或‘别还价百本张’字样,有的还在墨印右下加钤‘住西直门大街高井胡同张姓行二’字样朱印一行,无边栏”。据当年一些老人回忆,“百本张”在庙会上设常摊,所售卖的唱本不但普及了戏曲、曲艺知识,还成为一些人的识字课本。但人们只道他行二,何许名字就不得而知了。但有了“百本张”这个标识,足矣。王姓商标买卖兴“王”是五大姓之一,王姓商标也有不少,如“白薯王”、“狗儿王”、“小鱼王”等等。京城有自称“叫卖大王”、“馒头大王”、“滑稽大王”、“相声大王”者,只是自封的外号而已,与姓氏商标不是一回事。“白薯王”真名王静斋。据民俗学者王永斌考证,王静斋是北京东郊人,“以种白薯出了名,故有‘白薯王’的美名。种白薯的农人千千万万,王静斋只是其中的佼佼者。到了清末,他经营了前门肉市的广和楼戏楼。由于他为人厚道,又会经营,能邀来好戏班,像谭鑫培、杨小楼、刘鸿生、金秀山、梅兰芳等都在广和楼演出”。“狗儿王”是以前常在隆福寺庙会上卖狗的人,人们只知道他姓王,住在隆福寺的西廊下胡同。“狗儿王”不卖看家护院的狗,而是卖哈巴狗(京巴)等宠物狗。他的客户主要是东交民巷的外国人、清宫太监和阔姨太太。欧洲人很喜欢京巴,有的还买了带回国内。“小鱼王”不是一个人,而是王德山、王德贵兄弟二人,“小鱼王”是他们共用商标。他们都是厨行出身,曾在“堂”字号的大饭庄里干过若干年。因做的一手好饭菜,尤其小酥鱼最地道,才有了“小鱼王”的名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俩还在崇文门外开了“顺山酒铺”和“洪泰轩”饭馆。小酥鱼是佐酒小菜,因货真价实、风味独特,他俩都发了财。据《耄耋老人回忆旧北京》云:“后来,弟兄二人先后故去,卖这种小酥鱼的就不多了”。不过,在几十年前回忆起“小鱼王”时,有不少人还眉飞色舞、摇头晃脑,想必他们吃过“小鱼王”的焖酥鱼。“烧饼王”王国瑞最初不是以烧饼出名,而是因为人长得高大魁梧、白白净净、英俊潇洒,人称“俊王”。他家开的德顺斋的烧饼享誉京城,加上有“俊王”的美称,“烧饼王”就传开了。到了王国瑞的第二代、第三代,还开了好几家饭馆。如果没有“烧饼王”和“俊王”的旗号,他家买卖不会如此红火。在“烧饼王”之外,还有“切糕王”、“烤肉王”、“爆肚王”等,都是餐饮业的“著名姓氏商标”。李姓商标真不少在老北京,“茶汤李”众人皆知。他家的茶汤又有“扣碗茶汤”之称,其冲好的茶汤,色香味俱全,而且将茶汤碗反扣过来,茶汤也不会流到地上,故而有了“扣碗茶汤”的美名。“茶汤李”新华/TAKEFOTO“茶汤李”发祥在白塔寺宫门口,祖孙几代均以卖茶汤为业,而“茶汤李”就成了他家的“姓氏商标”和广告。在上世纪80年代,他家还养有推磨的毛驴,城区内允许养驴,他家可能是唯一。他家的原材料,都是直接到产地择优采购,买回来自家加工,毛驴就有了用场。“茶汤李”的茶汤物美价廉且又正宗,自然会有不少人模仿,其中有天桥“糖子李”的后人也卖茶汤,并称“茶汤李”。双方一度为“茶汤李”商标的使用权、继承权发生争执,最终由当时的工商部门裁定,天桥的“茶汤李”招牌必须标有“天桥茶汤李”以示与宫门口“茶汤李”的区别。由此可见,姓氏商标的意义很大。当年,在崇文门外有“烧饼李”,但他的拿手货是蜜麻花(糖耳朵)。据了解,“烧饼李”是河北大厂人,先后有三代人在磁器口经营,并有“域顺兴”字号的小吃店铺。李姓商标在北京不算少,除名气很大的“茶汤李”和“烧饼李”外,当年还有“扒糕李”。扒糕与凉粉当年都是北京的消暑小吃,“扒糕李”与“扒糕张”都是京城名家,只是如今食品种类丰富,扒糕已不算什么,“扒糕李”、“扒糕张”也随之消失,知道的人不多了。在李姓商标之中,“模子李”很特殊。旅居台湾的“老北京”陈鸿年在其所著《故都风物》一书中,专门有记述。“模子李”不是做刻饽饽、刻泥人的模子的,而是做建筑物模型的。当年没有模型一词,只有模子,与驰名中外的“样式雷”异曲同工。据陈鸿年老先生称,“‘模子李’是以做成颐和园的模子而成名。据说此一模型,就费了一年多的工夫……最后定型后,才开始建造……‘模子李’的杰作,现在说起来,自是我国的民间艺术,乖巧精致,娟秀玲珑”。“模子李”的作品比例很准确,而且逼真,“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堆石成山,引水成渠,一座座的小建筑,门窗户壁,样样俱全,连窗户蹬儿,隔扇上留的小猫洞儿,均历历可见”。“模子李”住在宣南潘家河沿,民国之后没有再做模子的了。“模子李”因病去世后,儿子“家境萧条,一贫如洗”,幸亏家中有模子存货,将存货卖给了洋人,获得一笔钱,家中生活略有改善,儿子不再去天桥卖破烂儿了。据说,洋人把“模子李”的作品视为瑰宝,国外的博物馆里还存有“模子李”的作品!北京的老店铺很注重牌匾,刻匾形成了行业,在几十年前北京刻匾业最著者为“板儿李”——李竹泉,他刻的匾被视为京城一绝。只是人们只留意匾的内容,忽略匾的制作者即刻匾人了。赵刘两姓生意宽赵姓是百家姓中排在首位的姓氏,老北京也有一些与赵姓关联相联的姓氏商标,其中最为著名的应是“抓髻赵”和“蛐蛐赵”。按《天桥旧影》所云,“‘抓髻赵’本名赵奎恒,演出时必梳抓髻,得艺名‘抓髻赵’”。他主要演唱“十不闲”(曲艺的一种),最拿手的节目是《王二姐思夫》、《小寡妇上坟》、《丁香割肉》等。“十不闲”注重口辙,口齿不清楚的人难以演唱。“抓髻赵”一直唱到七八十岁,他除在天桥演出外,也去庙会及朝阳门外菱角坑演唱,听说他唱堂会时分文不取,口碑很好。老北京人好玩秋虫,称蟋蟀为蛐蛐,秋天里捉蛐蛐、养蛐蛐和斗蛐蛐成为许多人的一大乐事。而与蛐蛐有关的人和物成为了古城的一个行业。在老北京就有“蛐蛐文子”、“蛐蛐景子”和“蛐蛐赵”等以贩卖蛐蛐为业者脱颖而出,尤其“蛐蛐赵”更是四九城闻名。当年曾风传“蛐蛐赵”用一只蛐蛐换一匹大骡子的轶事,虽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但从侧面表现出“蛐蛐赵”着实是行家里手。“蛐蛐赵”捉几只上等蛐蛐混出一年的嚼裹儿不算新闻。从“文子”、“景子”看,他们可能是旗人。在赵姓商标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面人赵”(赵阔明)。许多人都知道北京有“面人郎”,而“面人郎”的师傅就是“面人赵”。只是年代久远,人们把“面人赵”忘了。如今,北京街头出现了“炒肝赵”的姓氏商标牌匾,这也很有趣,说明姓氏商标这种形式被继承和传承了。在赵姓商标中,有一个重要人物——“面人赵”供图:新华社刘姓商标主要有“素菜刘”(全素刘)、“菊花刘”、“窝头刘”、“快手刘”、“磨刀刘”、“棚匠刘”等。“窝头刘”的称号是当地市民起的,在上世纪30年代前后,此君在天桥北万明路摆饭摊,其蒸的窝头是宝塔形,下边孔大,塔顶很尖,瓷实,有咬劲又挺筋道,很受百姓欢迎。对老北京人来说,窝头在当年是最便宜的食物了。人们常说,“鱼生火,肉生痰,大眼儿窝头是顺气丸”。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再没人去饭摊上买窝头,“窝头刘”只能改行了。近年来由于人们需要粗粮调剂,窝头又派上了用场,只是不会有“窝头刘”蒸的黄金塔样式的窝头了。老北京有“天棚鱼缸石榴树”之说,当年富裕人家夏天有在院里搭天棚的习俗,搭天棚不只是个行业,而且还涌现出不少高手。搭天棚是技术活,能工巧匠会在短时间搭上一座天棚。正如《故都风物》所云:“搭棚的这种棚匠,在各地比较起来,故都的棚匠应该称为绝活!他们无论搭什么棚,多大多小的棚,一不用斧凿刀锯,二不用挖坑埋桩,无论任何场合,都是平地起棚。”其中,西直门内的棚匠刘富贵最出名,人称“棚匠刘”。清末,他们为清廷搭的正阳门、太和门虽为席棚,但可乱真。姓氏前的字是行业、技艺的缩写,刘姓亦如此,“快手刘”是天桥变戏法的,“菊花刘”是新街口种菊高手,“磨刀刘”不用说是磨剪子磨刀的能人,“素菜刘”又称“全素刘”,是烹饪素菜佳肴的厨师。小吃工艺绝活多借助姓氏商标做生意的以小吃行业和工艺美术行业最多,他们不分伯仲,平分秋色。北京的小吃大都是由街头、庙会的摊贩发展起来的,创业之初很难有店铺字号,姓氏就成了他们的“法宝”。即便他们功成名就开了店,有了堂号,但人们依然用姓氏商标来称呼。像“涮肉丁”的东来顺只是个偶然,人们只知东来顺,很少提及“涮肉丁”了。“烤肉季”、“烤肉宛”如今已成了堂号,人们不再想到创始人宛老五、季宗斌了。“爆肚冯”、“爆肚满”、“爆肚石”、“爆肚杨”等以卖爆肚发家,分布在四九城,但很少有人记住他们发达后开的店堂字号,又有多少人知道西德顺是“爆肚王”开的,金生隆是“爆肚冯”开的?“肉饼倪”开了隆德兴,“扒糕张”开了长茂轩,“豆腐脑马”开了悦来悦,“豆汁何”开了月兰斋,“豆汁徐”开了正源斋等也是鲜为人知的。以姓氏商标为招牌的小吃行业,因历史变迁等原因,大多已湮没在尘埃中了,如“肉脯徐”、“白薯韩”、“饹馇丁”、“小肠陈”、“馅饼周”、“卤鸡蒋”、“粥厂魏”、“狗肉陈”、“丸子白”、“年糕孟”、“馄饨侯”等。如今,“馄饨侯”、“小肠陈”还有后人在经营。“馄饨侯”前门大街店摄影:邓伟门框胡同曾是北京小吃一条街,街中小吃摊点有二三十家,除有牌匾字号外,更多的是口口相传的姓氏商标。如“油酥火烧刘”(火烧刘)、“老豆腐康”、“豌豆黄苑”、“年糕钱”、“馅饼陆”等等。工艺美术已经被列为非物质遗产,有不少列在了保护名录中,但在几十年前,他们不少是以姓氏商标出现。如“葡萄常”、“玉器王”、“象牙杨”、“毛猴曹”、“泥人张”、“风筝哈”、“钢刀王”、“泥人黄”、“把子许”、“面人郎”、“盔头王”、“花儿刘”、“花脸桂子”、“烟壶叶”、“鬃人白”……前门外廊房头条文盛斋制造宫灯驰名中外,店中工匠韩子兴因发明了悬挂在龙头灯杆上的球灯,被人尊称为“球灯韩”。文盛斋早不存在,但不少人还记得“球灯韩”。工艺美术大师们因大多有专文记述,笔者不再重复。有些“特殊行业”也有姓氏商标出现,如东直门外开冰厂的“冰窖陈”和“冰杨”,赶骆驼为业的“骆驼鲁”,跑大棚的“厨子舍”,砌炉灶的“炉灶曹”,锔锅锔碗的“锔碗丁”,制卖烘笼的“烘笼季”,做婚礼服装的“嫁衣卢”等。专为人家出殡时撒纸钱的,老北京有“一撮毛”,其实他的前辈更有名,叫“纸钱德子”,又称“纸钱德”。《燕京风土录》载:“旧京有‘纸钱德子’者(混号,其姓德也),旗人,以善洒纸钱闻于帝都……”如今,这个行业永远消失了。此外,旧京卖菜的大户有“菜常”,卖金鱼的“金鱼杨”、“金鱼徐”等亦是京城闻名。姓名商标至今保留下来的,多成了宣传广告,不少成为牌匾悬于店堂门外,这应该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些被后人总结,树碑立传,像“样式雷”近几年就有好几种专著论述,至于“葡萄常”记述的作品更多,足见人们对姓氏商标文化遗产的重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7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