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顺治帝福临驾崩,遗诏命立佟妃所生皇三子玄烨为皇太子,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即皇帝位。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开始了辅政大臣的执政时期。
相比与皇太极和顺治帝,康熙帝的即位算是比较平稳和顺利的,没有过激烈的权力争夺。更为关键的是,自康熙帝开始,宗室在皇位过渡的过程中再也没有起到制约的作用。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宗室的力量越来越弱了呢?为何顺治帝选择的四位辅政大臣中没有一个出身宗室呢?
先来看辅政四大臣的来历。索尼,满洲正黄旗人,明万历二十七年()随父硕色、叔希福归顺太祖,太宗时期很受宠信,崇德八年()授三等男。
苏克萨哈,满洲正白旗人,明万历四十一年()娶太祖第六皇女,多次领兵从征明国蒙古,崇德六年参加松锦大战有功,晋升三等甲喇章京世职。
遏必隆,满洲镶黄旗人,系开国元勋额亦都第十六子,母为和硕公主,系太宗之元妃。崇德六年,从征松锦及入关攻明,以功授牛录章京世职,论亲戚关系,他是世祖福临的表叔和舅舅。
鳌拜,满洲镶黄旗人,伯父是开国元勋直义公费英东。鳌拜多次征战,屡立军功,天聪八年授牛录章京世职。六年松锦战役中又建大功,进一等梅勒章京,八年入边功明有功,进三等昂邦章京世职。
尽管四大臣都是太宗皇帝的宠臣,但以地位而言并不算高,官衔也不大,更非威慑群臣之大将元勋。那么顺治帝为何要更改诸王推立新君之旧制,为什么不叫宗室王公辅政,而让外人来辅佐年幼的康熙帝呢?其实,这与顺治年间政局的变化是有很大关系的。
顺治帝六岁即位,实际却是由摄政王多尔衮执掌朝政。入关以后,福临遭受多尔衮之害很深,因此他亲政以后对亲王、郡王把持朝政的辅政制度恨之入骨。多尔衮死后,郑亲王济尔哈朗又想代天摄政(此时的福临只有14岁),一切奏本皆先向他启奏,各王分管部院,还逼着他册立十分厌恶的博尔济吉特氏为后。
所幸的是,福临当机立断,罢革了诸王管理部院,明谕不许再将章奏告启郑王,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才算是真正亲政,乾纲独断。及至福临驾崩之前,诸子尚年幼,如若再委托亲王辅政、摄政,岂不是又让悲剧重演,不如托付心腹大臣助理国政,也许更为妥当。
当然,福临的切身体会和教训是主观方面因素,客观上其实也有原因。经过福临多年的努力,宗室王公议政之权已经大为缩小,皇权空前增强。他有足够的权力和威势来指定继承人,不让亲王、郡王插手,另委大臣辅政。
此时的宗室王公的具体情形,也为辅政大臣制度的实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正月初七福临去世前夕,宗室亲王、郡王大都幼小,难理朝政。以开国八个“铁帽子”而言,多尔衮无子,追罪削籍。简亲王德塞(袭郑亲王济尔哈朗王爵)18岁,庄亲王博古铎(硕塞之子)11岁,信郡王多尼(多铎)之子21岁,顺承郡王勒尔锦年岁很小。
其他军功诸王中,敬谨亲王尼思路(尼堪之子),顺治十七年死时仅10岁,端重亲王岳乐(阿巴泰之子)37岁。福临的兄弟中,亲王豪格、硕塞、常舒、韬塞皆是庶妃所生,当时尚无封爵,没有资格肩负重任。
此外,福临的8个皇子,4个早死,余皆幼小。以上诸王,只有康亲王杰书、平郡王罗可铎是19岁、21岁你,安亲王岳乐最大,37岁,但从其父阿巴泰起,就从来位列诸王之后,威望不高。宗室亲王、郡王年龄大都幼小,就不大可能结党夺权、扰乱国政。
至于被任命的四大臣,索尼、鳌拜、遏必隆均是太宗死时坚决拥护皇子即位反对多尔衮称帝之臣,后遭多尔衮的迫害。福临深信这四位大臣能够忠于朝廷,忠于幼帝,因此他才宣布四大臣“佐理政务”,创立了辅政大臣等新制。至于四大臣辅政的效果如何,说起来也是有利有弊,读者如有兴趣,将在下一次重点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