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里布为何被说聪明反被聪明误后来又为何落

年,英夷占领定海,道光隔空给伊里布扣上一顶钦差大臣的帽子,让他驱赶夷人,收复失地。伊里布历任各职皆以清廉果敢、敢于任事著称,是清朝宗室中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没有这场倒霉的鸦片战争,伊里布一定会成为彪炳史册的能臣。可惜的是,这场战争让伊里布的人生彻底改写,他非但做不了能臣干吏,后来还成了“投降派”的典型,被后人唾骂。怎么回事呢?

厄运的开始:扣上钦差大臣的帽子

爱新觉罗·伊里布,清朝宗室大臣,满洲镶黄旗人,嘉庆进士。历任各职位:通判、知府、知州、按察使、布政使等职。

年,伊里布升任陕西巡抚,又先后调任山东和云南巡抚。18年,升任云贵总督,云贵总督任职六年后,被调任两江总督。

定海失陷时,伊里布是刚刚到任不久的两江总督。和当时所有大清官员一样,伊里布也是强硬的主战派。对江浙一带的海防,伊里布做了一些积极的部署。

年,也就是道光二十年六月,他接到浙江巡抚乌尔恭额报知定海失陷的咨会,伊里布感觉到局势的严重。他即刻扩大了江苏的防御区域,从安徽、江西等地调拨兵力分往江苏各海口及苏州、镇江一带,同时分发各处库存物资,征雇福建、广东大型商船用以配合水师。

七月,伊里布接到道光皇帝隔空给扣来一顶钦差大臣的帽子,让他武装渡海,收复定海。伊里布成为钦差大臣,心里十分得意,但他不知道,这顶钦差大臣的帽子戴上之日,就是他厄运的开始。人总是无法预知未来,如果能预知以后将发生什么,估计伊里布打死也不会干这个倒霉的钦差。

被任命为钦差的时候,伊里布已经六十八高龄了,距离他在世人的唾骂中死去,也就三年多时间。老头儿的一世英名,还真就毁在这场鸦片战争中。

钦差大人伊里布接到谕旨后即刻启程,准备完成渡海作战、收复定海的任务。在赴任途中还上奏皇帝,报告自己收复失地的计略。等到了镇海,真是要啥没啥,一下子对收复没了底气。

而且英夷的强大超乎想象,大清水师和英国舰队,根本就不在一个量级上。况且,经过先前定海一战,浙江水师战船基本损失殆尽。眼下的浙江水师,战船也没多少。他曾指望在镇海建造船只,根本无法实现,船只都无法解决,怎么渡海作战?

道光皇帝每天都眼巴巴地指望着清廉果敢、敢于任事的伊里布,收复定海,驱赶英夷,给大清争回颜面。

然而,伊里布有苦难言,一边是道光催促收复的压力,一边是实力强大的英夷舰队,伊里布夹在中间一筹莫展,一时没了主意。

时局如此,他不再是那个曾经清廉果敢、敢于任事的伊里布了,此时,只抱有谈判议和、静待时变,等候峰回路转的时机出现。

伊里布收服定海策略:拖延时间

道光皇帝反复催促,伊里布备受煎熬。面对皇上的催促,有苦说不出,他只能表现出积极备战的姿态,拖延时间再想其他对策。

此后,伊里布向道光皇帝提出调广东水师、福建水师、浙江现有的水师和陆师,四省军力会合,联合进攻,来实现收复定海。

道光皇帝收到伊里布的奏折,不免大怒,朱批驳斥。英夷游弋海上,舰船来去自如。各省都自顾不暇,哪有多余的兵力抽出协助收复定海?

提出联合进攻被道光驳斥后,伊里布又提出招募水勇。其实,伊里布所谓的四省联合、招募水勇等说法,不过只是找个拖延时间的借口罢了。

后来伊里布又借口说,琦善在天津交涉,出兵影响大局。道光接到奏折时,英夷舰队已经离开天津。于是,道光向伊里布发出谕旨:攻剿事宜,不可泄露,一定要密署。

在道光皇帝心里,定海失陷,实在有损大清颜面,道光帝此时心理产生了矛盾,一方面他对议和也抱有极大的期望;另一方又命令伊里布渡海作战,收复定海。经过再三斟酌,又命令伊里布“勿以攻击为先”!这也让为收复失地一筹莫展的伊里布松了一口气。

英夷陆军炮兵上尉安突德带几个手下在定海青岭位落脚,被青岭村民发现后,拿起农具围堵安突德和他的部下。

英夷人占领定海之后,百姓们也参与对付英夷人,把粮食和蔬菜藏起来,断了他们粮,将堵塞水井,污染水源,断了他们的水!

浙江官府还拿出高额的悬赏,鼓励军民一起捉拿英夷。为了白花花的银子,一些胆大的说干就干。

此时安突德他们已经被青岭东村的村民围堵,吓得他们四散逃命,安突德和一个手下往西跑。

青岭西边农民包祖才见状也追上去,举起锄头打死了那个手下,安突德趁机赶逃跑,后来也被包祖才追上用锄头砸晕,村民们追过来将他捆绑送到清军镇海大营里。

就在包祖才活捉安突德的同一天,英舰“风鸢”号士兵在慈溪胜山登岸抢夺粮食,28人爷被当地军民捕获。此后清军还在定海、镇海等地俘获黑夷8名。

英夷远征军海军司令伯麦致函浙江当局:宣称英军在天津谈判期间,不会交战,要求清方立刻放人,否则必将报复。

伊里布觉得机会来了。既然英方如此重视这些人,为何不和英夷人谈判,借机和平收复定海呢?

精明的伊里布心里的算盘珠子一打,看来,收复定海的难题,还是有办法解决的。

伊里布收复失地计划:战俘换失地

伯麦要求立即释放安突德等人,这让伊里布看到和平谈判收复定海的希望。

伊里布以浙江巡抚名义照会伯麦,说明释放战俘的条件是:英方撤退兵船,将定海县城献出。

接着,伊里布向道光奏明了自己的计划,一方面是水陆并进武力收复定海,另一方面是以战俘换失地计划和平收复。

道光皇帝此时也没有他法,只好准许了伊里布的计划。有了皇上的支持,伊里布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实施他的计划了。这样,即使日后有什么非议,自己也好交代!

可是,伊里布忽略一点,皇上说过的话有时也可以不认账的,这是伊里布后来倒霉也是源于此。但伊里布顾不上这些,眼下和平收复定海是头等大事。

于是,伊里布向英方发出照会,想通过谈判和平收复失地,英方一个上校接收了照会,代替懿律率舰队从天津抵达舟山。懿律得知后,立即向伊里布要求释放安突德等人,否则马上动武。

伊里布与时任浙江提督余步云等人和英方镇海代表会谈。伊里布说:准尔通商,尔等将何以报答。可惜,如今英夷人自恃船坚炮利,根本就不在乎伊里布说的这些!

伊里布又说,如此彼此各让一步、互相给个面子,此话竟出自堂堂大清封疆大吏之口。这实在匪夷所思,伊里布也是逼得没了办法,才说出这样江湖腔调的话来。

他觉得以大清此时的实力,没有任何优势和底气与英夷人谈判,只能拿出一副江湖口气,让英夷人给自己一个面子。时局将伊里憋屈到这个份儿上,大清的脸面已经丢光了。

英方要求放人,清方要求归地,一时也没谈出什么名堂,但此次会谈也不是全然没有收获。伊里布从义律失口说出“不欲久居定海”的话里,揣测出用战俘做筹码交换定海的事,还是大有可为的。

英方“不欲久居定海”的主要原因是水土不服,疫病流行。英军从广州到浙江,从浙江到天津,打了好几仗,没伤着几个人,却因为疫病流行,死了好几百人,这样的地方还怎么待得下去!

但是懿律他们这几个英夷远征军的头头,可没想着轻易放弃定海。到了嘴里的肥肉,要吐出来,那是有条件的。懿律等人想用从定海撤军,换一个包括赔偿割让土地、开放通商口岸等条件的条约。

要说伊里布精明,碰上个懿律,比他还精明。这两个精明的人就这样你来我往,耍嘴皮谈判。懿律的要求大大超出了伊里布敢于接纳的范围,于是双方之间文书照会往来不断,也就是互相扯皮,没个实在的结果。

好在,来了一道颇为及时的圣旨:道光皇帝下令对南下英军“不必开放枪炮”,“勿以攻击为先”。

懿律照会伊里布,询问浙江是否奉旨“停止攻击”。次日伊里布即复照,皇帝饬令不得攻击,自己将严格约束士兵各守口岸,不侵扰英军,并要求英方也不得滋扰;同时还询问懿律何时离开定海前往广州。

双方的口气都比较客气,态度还显得十分友好,谈判似乎有了一点进展。其实,啥进展都没有,只是伊里布在耍小心眼儿,想忽悠走这些英夷人。伊里布故意扭曲了道光皇帝谕旨的意思,开始打起自己的小算盘。

道光的意思是,如果英军南下广州,就不得攻击,而不是英军盘踞定海不得攻击。伊里布现在不再提战俘换失地的计划了,而是希望和英军暂时议和,催促懿律南下广州。

只要把这个瘟神忽悠出浙江地界,就算给朝廷有了交代。至于定海的问题,就等吧。英夷人“不欲久居定海”,等琦善在广州和英夷人谈判结束,定海的问题自然就会解决。

如此盘算,伊里布真不愧是个人精。

懿律同意了伊里布互不进攻的提议,提出三项停战条件:一是舟山在英夷占领期间,应视为女王属地;二是清方不得阻碍舟山和大陆的贸易;三是停止向舟山派遣军队或密探,停止煽动民众反抗。

懿律提出了停战的条件,伊里布心里并不踏实。其后几天,为了探知英夷人的真实意图,伊里布派自己的家仆张喜两次前往定海,试探英夷人的意思。

张喜带着牛羊鸡鸭,以犒师之名去定海和英方直接谈判。张喜本是小吏出身,后投伊里布门下做了家仆,随侍多年,深得伊里布信任。按照大清官场的规矩,张喜虽然名为家仆,实际地位却十分玄妙。借用英夷人的说法,张喜就是伊里布的全权代表。

有张喜出马,会谈进展神速。懿律宣布浙江停战。伊里布也发布停战消息,双方文告虽措辞不同,但内容基本相同,即划定双方地界,互不侵扰,互不逾越,不得阻止人民往来等。

十月,懿律率领部分舰船离开定海,南下广州。伊里布把瘟神打发到广州琦善那里去了,然后就静候琦善的谈判结果。

伊里布就这样不动声色地将收复定海的任务,转移到负责在广州谈判的琦善身上,而他自己则什么也不需要做,单就坐等好事。

伊里布停战议和引起众怒,众人纷纷弹劾伊里布按兵不动。伊里布担心的是广州谈判的进展,对于下属弹劾他并不在乎,可越怕什么就越来什么,琦善谈判并不顺利,道光下令停止谈和,武力收复舟山。

伊里布知道武力收复定海没那么容易,所以奏称,打算购备火船,加强镇海防守,对英军进行袭扰,还积极讨论武力收复定海的策略,以及造船只的建议。

但后又奏称兵员不足,需要调兵援浙之类的话,还说已拟定作战计划,但需添造快船,招募水勇,并建议朝廷“以夷制夷”,利用美钳制英夷。还奏称广州在与英夷谈判,不能贸然开战,找各种借口拖延时间。

道光终于愤怒了,让裕谦前往浙江接任伊里布的钦差大臣,负责剿匪!就在伊里布郁闷时,广州传来好消息:英军答应议和归还定海。伊里布高兴不已,一面加紧和英夷人交涉,一面赶紧上奏道光。

不料,定海终于要和平收复了,可他自己钦差大臣的差事却被撸了,胜利的果实将被他人采摘,这简直是没了天理!更要命的是,裕谦接手后,却说安突德等人不可释放,所以他决定在裕谦到任之前,加紧交涉,收复定海。

伊里布这样做:一方面是不愿自己到手的功劳让裕谦坐享,另一方面是担心裕谦到任后不释放安突德等人,担心再惹出什么事端。

伊里布聪明反被聪明误,落个投降派的名声

伊里布借此机会,仓促派三个总督率三千兵马押解安突德到舟山,并配合张喜完成收复。

张喜抵达舟山,英方让他释放了安突德,张喜说:释放安突德条件是英方归还定海,否则马上杀了安突德,然后大军开战。

张喜刚说完,安突德自己跑回来了,原来清军押解安突德的水师船在途中被英军发现,英军立马动武劫走了安突德。

张喜本来希望用安突德要挟英方,现在安突德自己回来了,张喜慌得不知所措。好在英方已经准备离境,收复计划并没有受阻。

清方派的郑国鸿、王锡朋、葛云飞三人率兵来交接定海却不知所踪。张喜和那两个下级军官只好担起交接定海任务。定海交接就这样糊里糊涂地完成了。

定海收复,伊里布写奏折给皇帝谎称英方“免冠服礼”交献定海,向道光皇帝表功。岂不知他倒霉的日子就要来了。

道光皇帝看完奏折发怒:既然收复如此容易,为何迟迟按兵不动?既然动用军队收复,英夷却没有伤一兵一卒,这不是扯淡吗?其实,伊里布本想表功的,结果反倒惹怒了道光,被革去协办大学士。

后来,道光帝又以伊里布接受英夷礼物馈赠一事,将伊里布交由睿亲王和刑部会审。还好,当初英夷馈赠伊里布礼物,精明的伊里布有过如实上奏,并将礼物交由粮台充贮。英夷人撤出定海时,伊里布将这些礼物退还给了英夷。整个事件,处理得十分恰当,就是为了防备日后可能被查问。

虽然伊里布说清了英夷馈赠礼物一事,但他在浙江任上,按兵不动,忽悠皇上,而且私下同英夷订立停战协定,条条都是大罪。最后,道光将他革职拿问,发遣张家口军台效力赎罪。

最终伊里布还是被自己的聪明给害了,落得个同僚侧目、士人憎骂、皇帝降罪的下场。

当然,他的任务还未完结,几个月后,当大清上下明白真的打不过英夷人时,道光又想起伊里布这个议和的“高手”,又将他起复并派往前线议和。起复后的伊里布参与了南京的议和与《南京条约》的签订,最终被历史定格成一个投降派的代表。

一代能吏,最后落下个“投降派”的名声,被后世唾骂。

写到最后

道光隔空给伊里布一顶钦差大臣的帽子的时候,此时伊里布已经六十八高龄了,他以为在他晚年还能不遗余力干一番大事呢,结果以当时大清的实力,已经力不从心,为了向道光表功,使出浑身解数,大肆吹嘘如何如何布兵,讨论如何武力收复定海,一直都未行动。结果,突如其的兵不血刃就收复失地。道光皇帝反怒:你不该放虎归山,没有将这拨为数不多的英军就地围而歼之,还谎话连篇,实在是罪加一等,真是聪明人反被聪明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