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上真实的鳌拜,一生战功赫赫,为何康熙

骄恃一时的鳌拜竟然在牢狱中郁郁而死!公元年,鳌拜走进大殿,谁料,十几名功夫少年蹿出来,将其捆绑。

老当益壮的鳌拜居然一不抵众,被几个娃娃所制服。随后,康熙将其关入大牢,至此,野心勃勃的鳌拜跌落神坛。

按理说,鳌拜是康熙登基之时四位辅佐大臣之一,位极权臣,再者他以军功出身,大清的开天辟地,离不开他的一番苦血奋战。为何人至暮年,却落到了如此下场?

鳌拜是真的想夺权吗?还是太过愚蠢?还是其中另有隐情,让我们透过历史的细节,一探究竟。

一、鳌拜的成名之路

鳌拜,被誉为是满洲第一巴图鲁。巴图鲁的意思,在蒙语中被称为勇士。

鳌拜的家族很早就开始追随努尔哈赤起兵。他的伯父费英东,是清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他的二哥卓布泰也是有名的大将。

鳌拜本人,从很早起也跟随父兄等一起同皇太极作战,四处奔波,各地征战,其骁勇能干,深受皇太极赏识。

在鳌拜从战的过程中,有那么几件事比较重要。

第一是崇德二年,也就是年,清军与明军展开了极为激烈的皮岛之战。当时,皇太极带着各位清将,以及兵马炮火,攻入皮岛(位于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枢纽处)。此次战事,明军大败。鳌拜在这次战争中表现非凡,也是第一个登岛的,后以首功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

第二是年,也就是顺治元年,清军入关后,鳌拜冲锋陷阵,驰骋疆场,为清王朝征服中国立下汗马功劳。

第三是年,鳌拜出征四川张献忠大西军,大破其军营,斩杀张献忠有功,因此,顺治皇帝提格他为二等公,授予其政大臣、皇帝禁卫军司令。自此,鳌拜有了参与争议清廷的资格。

实际上,鳌拜虽然是三朝元老,但在皇太极和顺治年间,他都在打仗,极少参政,他真正走向政坛,其实也就是康熙登基后的那些年。

顺治临终之间,与孝庄太后商议,提拔四位辅政大臣,帮助年幼的康熙皇帝处理政事,由此,鳌拜有了在朝堂之上露脸的机会。

可问题就在于,鳌拜与这几位辅政大臣之间也是矛盾不断,彼此不合,四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也造就了后来朝堂之上的腥风血雨。

二、鳌拜与辅政大臣之间的矛盾

这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是正黄旗,鳌拜和遏必隆是镶黄旗,这两人所属的黄旗都是皇太极父子亲自率领的队伍。

索尼学问渊博,精通满、汉、蒙古语,皇太极在位时就是重要的心腹文官,其重要性自不必说。

遏必隆是太祖的外孙,他的父亲弘毅公额也是巴图鲁,二十岁那年,遏必隆受到皇太极赞誉,称其:

“巴图鲁之子,仍其巴图鲁也。”

鳌拜因其军功居胜,在朝堂中颇有威望。

这三人,原都是孝庄的意思,但还有一位辅政大臣苏克萨哈,他的入选,应当是顺治提出来的,孝庄未必喜欢,但也不得不妥协。

苏克萨哈本来是多尔衮的部下。

当时皇太极死后,皇位未定,皇子豪格和多尔衮之间争锋相对,都想夺权。后来,多尔衮压制豪格,将其逼入大牢后,自己摄政。他作为皇族亲王,带领正白旗的队伍,因此疯狂打压其他两只黄旗,以及豪格残余势力。

后来,多尔衮死后,局势震变,苏克萨哈立马连同其他官员大臣弹劾自己的上司,倒戈顺治帝。顺治帝将正白旗的队伍纳入自己门下,同时重用苏克萨哈。

这四位辅政大臣的安排,一来为了帮助康熙幼帝执政,二来为了平衡皇室、宗室王公以及其他文武大臣的势力,三来,这三人之间,也是互相牵制,平衡各旗的势力。

但是,苏克萨哈的上位毕竟不那么光彩,他的所举所为受到很多王公大臣的非议,包括鳌拜在内,对其十分看不上眼。

因此,在接下来的朝堂争斗中,鳌拜的行为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增强自己黄旗的势力,制约以苏克萨哈为代表的正白旗一族的发展。

三、鳌拜的结局

原先,在四位大臣中,索尼排在首辅,鳌拜虽然气势夺人,恃强凌弱,但仍居四辅臣之末。但索尼去世以后,鳌拜势力渐长,在几位大臣之中,位居之上。

鳌拜的几番行为,主要来说,针对的就是苏克萨哈。

康熙五年,他提出圈地主张,其目的是要把镶黄旗和正白旗所授予圈取的土地交换回来,因为原来多尔衮在时,曾强制在两旗之间置换过土地,富裕之地被正白旗所属的队伍夺走,镶黄旗一脉吃了哑巴亏,敢怒不敢言。

这个主张,一提出来,朝廷百官自然明白是怎么回事。

因此,这必然遭到属正白旗等官员的反对,比如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苏纳海就坚决抵制。为此,鳌拜十分不爽。

这几位大臣之间的间隙,康熙看得十分清楚,康熙犹豫再三没有批准。

鳌拜不甘心,又继续从中作梗,他假借皇帝的名义,将苏纳海为首的几位大臣绞杀。

此时尚未亲政康熙看在眼里,不免心惊胆战。倘若鳌拜能够跃居自己之上,随意下令,那么他这个皇帝还有什么意义可言?

在《清史稿》中,康熙是这样评价鳌拜的:

“妄称顾命大臣,窃弄威权。”

康熙六年三月,索尼与其他几位辅政大臣上书请皇帝亲政,康熙没有答应。到了六月,索尼因病去世,这下,原来的四位辅政大臣只剩下了两位,鳌拜愈加横行霸道,独揽专权。

那遏必隆本来就性情相对儒懦,对于鳌拜的恶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久以后,鳌拜连同大学士班布尔善就扳倒了苏克萨哈。

《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

已未,辅臣鳌拜擅杀辅臣苏克萨哈及其子姓。癸亥,赐辅臣遏必隆、鳌拜加一等公。“

这里必须还要客观地说一句,鳌拜弹劾辅政大臣,若是没有确凿的证据,康熙断然不会公开下旨。康熙既然下旨,而且还赏赐鳌拜,说明苏克萨哈的确犯了错误,康熙不得不认。但是他不忍心,因此没有诛杀他的子孙。

康熙六年七月起,14岁的康熙开始亲政。

此时的朝堂,鳌拜一家独大,鳌拜决定的事情,康熙很难否决。

昭梿《啸亭杂录》中记载了一则趣闻,鳌拜生病的时候,康熙前去探望,结果,康熙的侍卫在席子底下搜出了一把利刃,康熙见状,立马变了脸色。

鳌拜却笑笑说,刀不离身是满洲故俗,你们不必大惊小怪。

虽然这则故事不一定真实,但可以说明当时鳌拜在朝堂上的表现,确实让康熙感受到了威胁。

鳌拜或许没有想到,这个十几岁的小孩早已经长大了,不是任人摆布的小羔羊了。

康熙八年,康熙用计将鳌拜逮捕入狱,并罗列出其30条大罪。

《清史稿》中记载:

“庚申,王大臣议鳌拜狱上,列陈大罪三十,请族诛。”

不过,皇帝念在鳌拜这些年为了朝政,也曾勤勤恳恳地付出,没有将其诛杀,只是关入大牢,直至终身。

四、总结

第一,鳌拜确实有争权的意思,但要撺掇皇位,几无可能。首先,鳌拜从成为辅政大臣到人生巅峰,也就近十年的时间,他未必有足够的能力去争夺皇位。只不过,很多的影视剧里面把鳌拜这个人物夸张化了,将他塑造成十恶不赦的罪人。

第二,鳌拜虽然在朝堂之上权力巨大,但是他仍旧是黄旗中的一个奴仆。他顶多是为了自己黄旗的队伍争抢一些利益罢了,各八旗的军事力量,仍旧在皇族手中。以鳌拜的势力,基本上不是对手。

第三,咱们用大白话来说,就是鳌拜这个下属野心大了,影响到领导的管理了,领导最为权力的中心,肯定不能听之任之。首先,他在内部搞小群体,涣散人心,第二,他还代替领导做决定,让领导很不痛快。

因此,鳌拜的结局,也是他咎由自取。如果,他能够和领导一条心,站在领导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少些争权,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意见,说不定就不会是这样的下场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5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