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个字,阅读约需要8分钟
唐英,何许人也?在中国的陶瓷历史中,唐英是神一般的存在。清王朝年0位皇帝,真正的督陶官只有4人,分别是臧应选、郎廷极、年希尧、唐英。其中唐英任职时间最久,足有28年,其烧造的瓷器,代表了雍正、乾隆时期清代官窑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平。五牛聚福转心盖碗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瓷母”他创烧几十种颜色釉,转心瓶、交泰瓶等各种巧夺天工的新奇瓷器,成就了这个王朝最精美的器物。现在动不动拍数千万一个的天价转心瓶,还有故宫里的国宝瓷母,全是经他之手,堪称史上第一督陶官。唐英像唐英的一生历经康、雍、乾三朝,而他在陶务上的成就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雍正时期,唐英为陶务协理,使当时的陶瓷产品质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第二阶段是乾隆时期,唐英由佐理陶务升为督陶官,开始仿古、创烧各种精美瓷器。万花不落地朝冠耳三足炉翻开我国上千年的陶瓷史,因器出名,因朝代而独具一格的实在太多太多,但凭借一己之力成就一世斑斓的,自古以来也就唐英一个。因此他被后世尊为“瓷圣”,赞他:千年御窑史,唐英第一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天才艺术家,其实是到了47岁时,才开始接触制瓷工艺的。年近“知天命”的唐英,是如何从一个门外汉变为一代“瓷圣”的?他又是如何超越其他督陶官,而青史留名呢?本期的小匠说故事,我们就来聊一下,提起清代瓷器就绕不开的这个人——唐英。唐英,出生于清康熙二十一年,辽宁沈阳人,是八旗满洲正白旗包衣。包衣,就是“家里的奴才”,包衣终身为奴,子孙将来也是要为清朝皇室“干家务活”的,这也成了唐英一生挥之不去的遗憾。7岁进私塾读书,4岁被编入内务府八旗满洲正白旗包衣,6岁到养心殿造办处供奉,为皇帝服务,随后在内务府造办处工作。在这期间,他大量接触宫廷艺术,随时能看到内廷的名器、名书、名画、名家,耳濡目染,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唐英家族图图源于雅昌拍卖网唐英勤奋好学又有一定的艺术天赋,在书画方面均有一定的造诣,内廷的工作环境使他逐渐成长为一个能诗善画、富有艺术修养的艺术家。就这样,唐英在康熙朝受到非常好的文化熏陶,再加上他长久在宫内伺候,懂得皇帝的心思和审美品位,这为他日后在御窑厂督陶期间,推陈出新,而烧造出精美的“唐窑”瓷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清乾隆唐英制粉彩题诗四季花鸟四条屏到了雍正朝,唐英除了负责稽查造办处匠人的日常活计,自己还要充当“画样师”。所谓画样师,是根据皇帝的心意,把他脑海中想象出的器物画出样式或者造型,又或者在器型之上设计画面,这更像现代的设计师。他的画作多次得到皇帝的肯定,雍正三年(),据圆明园来帖:“奉旨画的款式甚好,尔仍唐英画美人,其衣纹照先画的衣纹样画。”左图年希尧右图唐英雍正六年(),皇帝又颁布了一道圣旨:“唐英,内务府员外郎衔,驻景德镇御窑厂,佐理陶务,充驻厂协理官。”从此,唐英就离开北京,走向了景德镇。这一年,他已经47岁了。《甄嬛传》剧照蒋欣扮演年妃当时的督陶官是年希尧,他的弟弟妹妹,大家一定很熟悉,就是雍正身边曾煊赫一时的名将年羹尧和年妃。年羹尧之后虽然被雍正帝削官夺爵赐死,却并没有连累年希尧,因他做事兢兢业业,雍正皇帝十分重用于他,不降反升。督陶官年希尧像年希尧的正职是淮安关使,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管理淮安关的税收,只能在有时间时到窑厂巡视一下。所以,唐英才是景德镇御窑厂的实际主持人,一切工作都由他负责。御窑厂场景复原督陶官,就是监督陶工的人,从明代开始有这么个官职,多为宦官充任。到了清代,吸取明代教训,为避免宦官弄权作势,清廷便直接派员督陶。给皇家烧造瓷器,又连续碰到雍正、乾隆这样本身具有极高审美鉴定能力的皇帝,对督陶官是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极致考验。而且更麻烦的是,当时的唐英已经47岁了,在此之前,他根本就没接触过关于陶瓷烧造的任何事务。接到雍正旨意,让唐英倍感压力,年近半百,不得不从零开始,让他始终惴惴不安。他在《瓷务事宜示谕稿序》中写到当时的心情:“陶固细事,但为有生所未经见,而物料火候与五行丹贡同其功,兼之摹古酌今,侈弇崇庳之式,茫然不晓,日唯诺于工匠之意者,惴惴焉,惟辱命误公之是惧。”清人《制瓷图》之“画坯”一般外行管内行,要么以行政权力去压制,要么向工匠询问意见,即使有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的,也只是了解些皮毛。但是,做事牢靠的唐英,很快就展示出他的务实之风。为了能胜任协理督陶官一职,唐英放下官架子,向工匠学习,和窑工们同吃同住三载,挽起袖口裤腿,淘泥、揉泥、拉坯、捧坯……用他的话讲就是“用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经过三年的努力,唐英从一个对窑业一无所知的官员,变成了一个精通各种工艺的陶瓷艺术家。由他主持烧制的瓷器无不精美,深受两朝皇帝的赏识,因此,乾隆年间的官窑也被人们称为“唐窑”。唐窑瓷器非常精美,其制作水平和质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的瓷器》一书中就说:“中国瓷器,到了唐窑,确实集过去所有制作之大成。这表现在瓷器装饰方法,造型设计以及制瓷技术方面”。唐英在景德镇督陶时间近30年,是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时间最长、成绩最显著的督陶官。《陶冶图说》内页图片源于雅昌艺术网唐英之前,瓷器工匠没有文化,不会著书立说;文人有文化,但不懂制瓷工艺。唐英因潜心钻研陶务,并且身体力行,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制瓷经验,既懂烧造瓷器工艺,又有文化,于是就对景德镇瓷业生产技艺进行科学总结,先后编写出《陶务叙略》《陶冶图说》《陶成纪事碑记》《瓷务事宜谕稿》等著作。关于《陶冶图说》,说是乾隆帝命宫廷画师孙祐、周鲲、丁观鹏,绘制《陶冶图》20幅,记录了御窑制瓷的工艺过程。乾隆帝命将此图交给唐英,按制瓷工艺顺序编排,并为每张图画撰写说明。唐英就按照工序的顺序,把每一幅图配上文字,总共大约字,左面是图,右面是文,用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把制瓷最关键的20道工艺记录下来,这就是著名的《陶冶图说》。这种图像与文字的形式,是中国古文献中第一本完整记录景德镇制瓷工艺的专著,也是中国瓷器史上的一份经典文献。唐英手书佑陶灵祠瓷匾制陶的工艺有70多道,非常复杂,唐英又在想,怎么样才能把它具体记录下来,既能保存很久,工匠们又可以看到?后来唐英就想了一个办法,他做了一块石碑,把文字刻在碑上,所以叫做《陶成纪事碑记》。非常详尽地记录了陶瓷的工艺和相关事宜。这块碑后来找不到了,直到上世纪80年代,景德镇考古工作者在明清御厂遗址发现了这块残碑,上半部分有点残缺,下半部分文字内容较为完整,现在藏于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雍正、乾隆两位皇帝对制瓷分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