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已经全说清楚了。我有方奇石,是人物象形石,标准的一位清代官员的模样,而且形神兼备,甚至连官帽上的顶戴花翎都看得那么清晰。
(图一:古代官员,古铜泥石象形石,出自吐鲁番市连木沁镇,规格(长宽高,cm):4.5*2.8*9.4)这方古代官员象形奇石,第一眼看过,至少有这几点深刻印象的。
一看官帽,尤其是帽子上的顶戴花翎,是那么显眼。说起顶戴花翎,也不是任何一个官员可以有的,那可是出身和地位的象征。清朝官员的顶戴花翎分一眼、二眼和三眼。最高是三眼。据查有关资料,有资格戴三眼花翎的,那是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驸(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能戴二眼花翎的,是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还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出身),也才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外任文臣不赐花翎。可见,能戴个单眼花翎,那都不是小官。
再看官服,图案纹路十分清晰,很有印象中蟒袍的韵味。你看看,一般人穿得了蟒袍吗?
(图二:象形奇石“古代官员”服饰纹路图)三从整体看,人物身段、服饰十分协调成比例。
四是连人物的五官都能分辨。
(图三:象形奇石“古代官员”上半身图)那么奇石的质地如何呢?回答是十分肯定的。别看这方奇石皱皱巴巴、坑坑洼洼,土里土气,可你完全不用怀疑它的结实度。这是方古铜泥,也可以称作皱纹泥石,出自新疆吐鲁番市连木沁镇的戈壁滩上。再往清楚了说,奇石就出在著名的火焰山下,单说那火烧火燎的温度,要是千年万年躺在那里,也没个遮盖,一般东西还不早当柴禾烧成灰了。再加上戈壁滩的风吹沙磨,有时一晚上就能把汽车的外表打成满身芝麻点。在戈壁滩最终能留下的,必定是坚硬无比的,而奇石上那似沟沟坎坎的皱纹,便都是有这些经历的,你完全用不着怀疑和担心。
你可以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尽情欣赏这方人物奇石。
因看过两遍家谱,所以看到如此装扮的人物奇石,我也自然会联想到祖上。康熙年间,李应廌中了进士,官至正一品,不知他老人家的帽子上有没有个花翎。康熙亲征葛尔丹的时候,老人家已经退休山东日照老家,得知此事后,不顾年老体衰,带着捐赠的大车和马匹亲送到漠北。君臣塞外相见,那是格外亲切,竟对诗逗趣;康熙说你咋不带点你们家的花生油呢。老人家去世后,康熙还派人送来祭文,称之为肱骨之臣,并上封三代也为一品,赐“四世一品”牌匾,在日照城立了牌坊。只可惜,“破四旧”的时候,那牌坊被砸了个稀碎。谈那段的历史,就只能在文字上,在文章里,而且断断续续,模模糊糊,感觉一切是那么遥远。
我在广州帮着带孙子其间,逛过好几次番禺区的沙湾古镇,看到那里对古迹的保护、恢复和对古今人文精神的弘扬,颇有感触。不论男女老幼,都能把古往今来本地发展的脉络说个一二三,因为历史就在他们身边。小镇加浓郁的人文历史,自然就变成了著名景点。
((图五:广州沙湾古镇的文峰塔)(图六:广州沙湾古镇何氏大宗祠前的功名碑)很多东西,越久越有积淀,越久越有历史,包括美丽和丑陋,包括先进和落后,包括经验和教训,包括继承和抛弃。就像这块古铜泥石,千年万年的东西,现在捡来欣赏欣赏,还能谈古论今,这不也有着浓浓的文化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