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清最后一个铁帽子王奕劻贪污数额不如和珅

纵观大清帝国二百多年的历史,宗室爵位的等级非常严格,大致可以分为十四级,分别是和硕亲王、世子(亲王嫡子)、多罗郡王、长子(郡王嫡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

所有爵位中,以和硕亲王最为尊贵,有清一代获封者寥寥无几,将实封的和追封的都算在一起也就30多人。其中,又分为了普通亲王和铁帽子王,虽然二者在生前的地位和待遇基本相同,但长远看来却是千差万别。

铁帽子王也就是“世袭罔替”,说得通俗一些,如果爹是亲王,那么儿子和孙子依然还是亲王。除此之外,其余的爵位继承都属于降级世袭,如果爹是亲王,那么儿子和孙子可能就只是郡王和贝勒。

由于“世袭罔替”太过于尊贵,清代只出现过十二个铁帽子王,包括十个亲王和两个郡王。他们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

在以上的十二位铁帽子王中间,除了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属于“水货”,其余众王都是有功于社稷的功臣。今天,我们着重介绍大清历史上的最后一位铁帽子王奕劻,也是最被人诟病的铁帽子王,没有之一。

爱新觉罗·奕劻(年3月——年1月),乾隆皇帝的曾孙,庆僖亲王永璘的孙子,不入八分辅国公绵性的长子。作为宗室子弟,他被过继给了庆郡王绵慜为嗣子,历任御前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和内阁总理大臣等职,极大地影响了晚清时期的历史。

奕劻的出身看起来光彩夺目,实际上已经属于皇室的旁支,还被过继给了庆郡王绵慜。因此,他从小就开始接触人情冷暖,从小就懂得阿谀逢迎,但对于传统学业却并不上心。

从乾隆中后期开始,大清帝国逐渐盛极而衰,国力开始被西方各国反超。到了嘉庆皇帝,他除了即位之初的“三板斧”以外再无任何作为,任由国力进一步落后。至于之后的道光皇帝,那就更是一个庸碌无为的守成之君,一场鸦片战争使得中国进入到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社会。

道光皇帝国事不顺利,家事也不顺利,前三个儿子相继夭折,使得第四子奕詝就成为了事实上的皇长子。不过,他最宠爱的儿子却是第六子奕訢,甚至还准备“废长立幼”传位于此子。

经过深思熟虑,道光帝担心“废长立幼”会引起兄弟相残和政局不稳,担心“九子夺嫡”的历史悲剧重演,无奈决定传位于皇四子奕詝。不过,他实在是太宠爱自己的第六子,故而在册立奕詝为储君的同时还册立了奕訢为亲王,成为大清帝国的特例。据《清史稿》记载:

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即皇帝位,以嗣大统;皇六子奕訢,著封为亲王。

年2月25日,忝居帝位三十年的道光终于驾崩,庙号“清宣宗”,安葬于清西陵慕陵。奕詝登基后,不情不愿地遵照了父亲的遗旨,正式册立六弟奕訢为亲王。不过,为了提醒对方谨慎低调做人,为了提醒对方恭敬顺从自己,特地赐号“恭”。

咸丰皇帝向来志大才疏,生平除了好色以外,再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炫耀的事迹。因此,他十分忌惮奕訢的能力,忌惮这位潜在的竞争者,从来都不允许他涉足朝政,只享受着亲王的虚名。

为了彰显“宽爱仁慈”,咸丰皇帝对于其他的皇室宗亲倒是非常的优抚,属于典型的“远交近攻”。在此背景下,他的远方堂弟奕劻开始不断受益,由辅国将军成为了贝勒。

虽然地位提升了,但奕劻的能力却没有丝毫长进,显然显得那么平庸至极。“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必然会打开一扇窗”,或许,这句话是对的,最起码在他身上得到了应验。

叶赫那拉·桂祥是满洲镶黄旗的副都统,而奕劻却是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他二人因为府邸不远而成为了邻居。按理说,应该是副都统巴结贝勒爷才对,可事实却是截然相反的,因为懿贵妃慈禧。

桂祥是慈禧的三弟,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糙人,奕劻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攀上了这根“高枝”。由于写得一手好字,他经常替邻居书写家信,终于引起了慈禧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1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