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4岁的樊锦诗被选中去莫高窟实习,协助完成莫高窟的修复工作。那次实习,改变了她的命运,虽然实习没有完成就因身体原因提前回家,但是并不妨碍毕业后分派她到莫高窟去工作。
这一去就是一辈子,守护了敦煌一辈子。
而也是在那次实习中,她见到了徐迟《祁连山下》里面主人公的原型人物——常书鸿。
樊锦诗是这样说的:“我觉得这个人太了不起了,留学法国,喝过洋墨水,居然放弃了优渥的生活,跑去西北荒漠守护莫高窟。”
这样的想法,可能在她到达莫高窟的那一瞬间已经明白了。
樊锦诗说敦煌是她的宿命,期间有好几次机会离开,都留在了敦煌。对于常书鸿来说,未尝不是如。从来到敦煌的那一刻,他的命运就和敦煌联系在一起,不论发生什么,他都坚决维护着这个国家宝藏。
常书鸿是著名油画家、敦煌艺术研究家,被誉为“敦煌的守护神”。他在年轻时在绘画方面就表现出了很大的天赋,在巴黎学习油画期间,作品屡获大奖,并被法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在未见到莫高窟的照片前,他认为只有希腊、罗马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世界文艺发展的高峰,这也是他到法国求学的原因。
但是自从在书摊前面偶遇《敦煌石窟图录》之后,他便被莫高窟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才知道原来在中国,也有值得研究和守护的传统文明。那一眼之后,他便与莫高窟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放弃了在法国优渥的生活,投身到了中国的荒漠之中,只为了让莫高窟能够永久地保存下来。
他的自传体书籍《常书鸿自传:愿为敦煌燃此生》记录了他的一生,他和敦煌的故事,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常书鸿为了守护敦煌做出的努力和辛苦,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他是怎样用一颗热爱之心保护着莫高窟。一个学习绘画的文人,用毕生的精力守住了祖国的文明,使它免遭破坏。
01艺术的启蒙
年,居住在莫高窟下寺的道士王圆箓为了清理流沙,发现了被藏在17窟的文物。那是公元年,为了逃避西夏人入侵抢掠,莫高窟和尚和当地富绅把一些珍贵的文物藏于洞内的。王圆箓发现后,第一时间进行了上报,但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人人都在自保,无人顾及这些宝藏,最终被外国盗宝者斯坦因、伯希和等先后运到国外,成为了他国的国宝。
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历史悲剧。
四年后,年,守护敦煌的第一人常书鸿在浙江一家落魄的贵族家庭出生了。
常书鸿的祖父是田佐镶黄旗的满族人,曾做过云骑尉。祖母生有4个男孩和3个女儿,他父亲排行老大,后面还有因事故致残的三叔和四叔,而常书鸿的绘画启蒙,来源于行动不便的三叔。
常书鸿出生的年代,正值辛亥革命,当时所有的男丁都被取消了官饷,也包括他们家,想要养活一家老小,就必须靠自己的双手谋生,也是那个时候,绘画走进了他的生活。
他的二姑刚嫁不久丈夫便离世了,二姑改信基督教,到南京金陵神学院学习,毕业后到了附近的湖山礼拜堂一个牧师福姑娘身边做助手。而常书鸿有残疾的三叔,从小就喜欢画画,虽然双手渐渐萎缩,仍然坚持画画,他靠着画画补贴着家用。
一天福姑娘看到三叔的画,便建议他将画做成卡片,忙不过来的时候就让常书鸿帮忙上色等,常书鸿就这样入门了绘画的世界,他不喜欢画中国,但是对能够表现人物光暗的西洋水彩和油画感兴趣,这促使了他去法国留学的决心。
02留学法国
常书鸿家里人口很多,经济还是比较吃力,为了减少开支,一家人从老宅搬到了一处偏远的宅子居住。
虽然经济困难,但是父亲仍然让家里的小孩上学。在高小毕业后,本来想考上海美专的他,却因为父亲说:“你画画不能当饭吃,家里这许多人口,生活这样困难,怎么办?”最后只能选了找工作不叫稳妥的工业学校的电机科。
在那之前,本来有次考留法勤工俭学的机会,但是因为不会法文,没有被录取。后来他一边工作,利用业余时间,早晚随身带一本法汉字典,用了两年的时间,发文进步很快,也为他留学法国打下了语言基础。
被工业学校录取后,因为数学考试成绩不好,第二学期改选了染织科,在这个科里,有染织图案和染色课程等,常书鸿还是很满意的。
在上学期间,他非常努力地学习染色的相关知识,还学习一些绘画。毕业时,因为成绩优秀,被留在了学校当教员。而在同时期,他的好朋友因为家里有钱,让他去日本留学,当时也有机会一同前去,但是常书鸿最想去的仍然是法国。
在年,经过一件事之后,更加坚定了他要留学法国的决定。
当时他已经参加了浙江省教育厅选拔赴法国里昂大学浙籍公费生的考试,但是考试迟迟没有公布名单,没有报太大希望的他决定自费留学。
为了在达到法国经济上不窘困,他在去法国的行程中,找到了一份在船上伙房里打杂的工作。洗碗盏、洗菜、削洋芋、杀鱼宰鸡等等,熬过一个月的时间,轮船终于在马赛靠岸,最终做火车达到了梦寐以求的人间“艺术天堂”巴黎。
在达到巴黎一段时间之后,他收到了里昂中法大学的通知书,开始了在法国的学习。
在里昂大学,他开始学习素描、油画、雕塑,看到了很多艺术大师的杰作,比如莫奈、毕加索等等。
他学会了油画颜色的制作方法和各种油色的相生相克,正是这一系列的学习,为今后在敦煌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常书鸿对绘画是真的热爱,也很有天赋,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达到忘我的境界。为了加强学习,每天中午带着面包和简单的冷菜在美术馆里边参观边吃,下午,还去美术和染织图案系选课学习。
他的这种勤奋的学习态度,让他在绘画上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第一次参加里昂沙龙展出时,凭借着一副《乡愁曲》的油画获得优秀画奖状。
年,他以油画第一名的优秀成绩从里昂国立美术学校毕业。同年,他参见里昂全市油画家赴巴黎深造公费奖金选拔,以《梳妆》油画获得第一名中选,得到了公费选派赴巴黎深造的机会。
在这期间,妻子陈之秀到了里昂学习,女儿常莎娜也在里昂出生。
到法国后,他跟随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劳伦斯学习,受他指点颇多。而常书鸿的油画也多次获奖,成为了法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法国肖像画协会会员。
在法国度过的10年时间,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惬意的日子,如果没有看到《敦煌石窟图录》,他应该在法国继续过着优渥的生活,妻子陈之秀也会一直陪着他。
03用6年时间,达到敦煌
金庸的小说里,说郭襄是:“一见杨过误终生”。
常书鸿是一见敦煌画册献敦煌,为了去到敦煌,他用了6年的时间。
在法国停留的10年时间,除了学习之外,常书鸿最喜欢的是参观、欣赏现代博物馆、美术馆,每次参观,都看得很仔细。
从希腊的《胜利之神》到意大利的《蒙娜丽莎》;从达维特的《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到19世纪安格尔的《土耳其沐浴》;还看了莫奈的《睡莲》、德加的《舞女》、弥勒的《晚祷》。这些世界名作,带给了他美的教育和熏陶。
那天他从卢浮宫出来,经过卢森堡公园,照例按照平时散步的习惯,走到了塞纳河畔旧书摊浏览书籍,无意间发现了一部由6本小册子装订的《敦煌石窟图录》。这些都是伯希和当初到中国拍摄的,翻看内页,余甘肃敦煌千佛洞壁画和塑像图片一一呈现在了他的眼前,他看到了中国从4世纪到14世纪前后的灿烂文明。
那些图片使他震撼,让他突然醒悟,自己一直在追求文艺上面的盛世,原来盛世竟然在中国,那一刻,他决定离开巴黎。刚好又接到了南京国民党教育部部长王世杰的电报,聘请他为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教授,要求速返国任职。
年,常书鸿把妻子和女儿留在法国,一个人带着行李,踏上了前往北平的国际列车,畅想着敦煌。
回到北平后,一时没有机会马上到敦煌,而是在艺专任教,而后卢沟桥事变之后,他辗转到了南京,期间妻子陈秀芝在他的催促下带着女儿莎娜回国。
战争的开始,学校不断搬迁,让常书鸿开始了不断转换地点的生活,他去过江西、去过湖南、最后搬到云南昆明。在他不断搬迁的日子,妻子和女儿住的旅馆被轰炸,索性生命无忧,但是妻子却难以接受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她还是喜欢法国那种安定安逸的生活,所以在去敦煌之后她选择了逃离。
虽在逃难,但是常书鸿的艺术创作没有中断,期间他的作品有任务画《家庭像》《莎娜像》《梳妆》,风景画及静物《平地一声雷》《丁香花》《云南腊肝菌》等,在展出的时候均获得了很大的反响。
4年时间过去了,他还是做着不咸不淡的工作,那个远在天边的敦煌,仿佛变得遥不可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到达。
机会很快就来了,年5月,因为河南洛阳文物被盗事件,重庆进步人士商议如何保护民族的文化遗产和文物的保护,由于敦煌石窟被破坏和劫掠得太厉害,教育部不得不筹备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院”。
常书鸿被选为去那里的最佳人员。
虽然是梁思成和徐悲鸿寄予了很大的厚望,但是一个摆在眼前的问题是经费不足,当时的国民政府不打算出一笔钱,常书鸿只好拍卖自己的画作、卖家具、当行李,筹得去敦煌的经费。
有了人,有了钱,敦煌之行开始了。
沿着河西走廊,他们从飞机、换乘马车,一路颠簸,十分艰难地到达了目的地。
04敦煌工作的开展
在沿路,他看到了大西北的荒凉,从重庆富饶的地方,一下子到了吃饭都成问题的荒漠,让常书鸿知道,自己选择的路不并不好走,但是为了保护这里的伟大文明,他一心扑在了工作上,有问题解决问题,有困难克服困难,莫高窟就是在他不懈的努力下被保护了下来。
在赶路途中,有一件事让他记忆深刻,他们坐在一辆经常抛锚的破车上,一天黄昏时分,一个干着小毛炉的农民和抱着小孩的妇女拦车,小孩病了,想要搭乘汽车去看病。
虽然车厢很挤,但还是让妇女上了车,但是茫茫的戈壁滩,特别是夜晚气温极低,呼出的气能立马结冰的那种。最终孩子还是没有保住,第二天清晨发现婴儿已经离开了。
很无奈却又无能为力,这就是那里的现在,看病要赶很久的路,遇到突发性疾病,后果不敢设想。
终于见到了莫高窟,这个有着多年文明的灿烂文化,这个宝贵的艺术宝库,让常书鸿他们顾不得舟车疲劳,赶紧到各地进行初步参观。
他们看到的不是大家在保护莫高窟,而是在肆意地破坏,他们在那里做饭烧水、放牧牛羊,毁坏树木。看到洞窟无人管理、无人修缮、无人研究、无人宣传,等待着它的是消失的命运,常书鸿感到非常痛心。
他上任后的首要工作,就是清理流沙,赶紧把莫高窟保护起来。
为了让莫高窟不再受到人为的破坏,常书鸿打算修筑一道围墙将它围起来,为了筑墙,还被敦煌县的县长奚落和嘲讽是“书呆子”,他们根本不打算把钱花在这上面,就像教育局也不打算把钱花在这上面一样,这个研究所就是一个形式,只有常书鸿把他当真了。
所幸经过自己的努力,一道千米土墙被修建好了,莫高窟从此有了一道保护的屏障,不会让人肆意地破坏。
在那里开展工作,是非常艰难的,因为缺少经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作人员学会了自己制作颜料,笔秃了修了再用。
在描摹过程中,为了工作更好地开展,经常是一手拿着蜡烛,一手描摹作画,常常累得脖子酸痛,但是大家对敦煌的工作热情,还是很高的。
在这个期间,发生了一件令常书鸿差点失去希望的事。
在他的再三要求下,妻子陈芝秀带着女儿莎娜也到了莫高窟,妻子是学雕塑了,刚开是她的工作热情很高,但是自从来了一个小伙老乡之后,她对荒漠的生活再不能忍受,在借口去城里看病的途中,偷偷溜走了,并且发布了离婚声明,让常书鸿备受打击。
后面常书鸿回忆,他知道妻子习惯了法国是生活方式,喜欢涂脂抹粉、化妆打扮、爱穿高跟鞋,即使到了条件艰苦的沙漠,也依然如此。他也在反思,知道是自己太投入工作,忽略了他的感受,在后面的日子里也释然了。常书鸿的后半生,和在莫高窟工作的李承仙结婚生活。
05工作的转机
在莫高窟的工作虽然艰苦,但是却做出了很多成绩,他们带着一些临摹作品参加展览,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眼看事业就要稳步发展,却没想到受到了当头一棒,年9月接到了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来信,宣布撤销“敦煌艺术研究生”,让他们把石窟交给敦煌县政府。
常书鸿他们知道,如果再移交给政府,石窟无疑又走上悲惨的命运。
随着解放的消息传来,里面的员工纷纷提出了要回家的要求,不得已,值得答应,最后他和女儿莎娜也不得不收拾行囊,暂时离开这个誓死也要守护的地方。
在新中国成立后,敦煌研究所又受到了大量爱国人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