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道德经42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

读《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

解释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产生有形之物,进而生成万物。

万物朝阳背阴,阴阳相合产生和谐状态。

人们都厌恶孤、寡、不谷,但君王却以此自称。

所以,万物有时表面上减损,它却反而使它得到增加;有时表面上增加,它却反而使它得到减损。

古人所说的道理,我也拿来引用:

“自恃强大而不遵从道的人大都不得善终。”

我把这句话作为教育的宗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生一”,“一”俗称太极。“一”就是道的具体的特点,强调阴阳两者的统一,蕴含着阴和阳两个方面。

“一生二”,“二”,指阴阳二气,也即天地。宇宙生成混沌未分时,在较高层次的时空,“道”兼具正反两种物质属性,有清、浊之分。然后,两种物质有了差异。清为阳,上浮为天;浊为阴,下沉为地。

“一生二”,指“道”逐渐分化,阴阳本身也在变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是万物生成的基本元素。

“二生三”,三”就是繁体字那个“叁”,就是参。阴阳两者参与到一起,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万事万物,“三生万物”。

既然是三生万物,那么万事万物里边都包含着这阴阳两个方面,所以叫“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字前边这两点其实就代表着阴和阳,那个中就是中和的意思,就是参的意思。阴阳两种力量,阴气、阳气,通天下一气,形成和谐的世界,“冲气以为和”。

天地之间的任何一样事物,都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由此生生不息。阴阳之间虽有相生相克,万物依旧和谐有序。做到阴阳调和,才算把握了修行之道。

很多中医理论体系借鉴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比如人体的精,是一种最初的物质本源,最早的时候,精和气表示的是同一个含义。精是一种介于阴阳之间的物质,我们身体里的精,都是从父母那儿遗传而来,里面包含了很多遗传信息,被称为“先天之精”。而后天的食物滋养,以及呼吸的清气补充,被称为“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都封藏在肾里,统称为“肾精”。

通常,肾精会随着人体的生长而逐渐损耗,一旦肾精损耗过多,靠人为补充,是不大可能的。要是想年轻、想长寿,就要尽量减少肾精的损耗。

肾精在肾里分为肾阴和肾阳,合起来形成我们的肾脏。最初的精是一,生出阴阳,肾阴、肾阳,这是二;肾阴、肾阳合在一起形成肾,然后形成第三物质,肾的功能。

在生活中损耗肾精的情况有很多,比如过度劳累、经常熬夜、纵欲过度等。肾精一旦被损耗,肾阴、肾阳都会出现问题,有的人会发展成肾阴不足,有的人会发展成肾阳不足。

精在人体内主生发、生长,肾精一旦损耗就会提前衰老,表现为牙齿松动、牙齿损坏、头发变白、精力衰退,尤其是性功能、性欲减退等症状。

在这个过程中,就体现了老子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中国文化是一脉相承的,《道德经》和很多中医道理都是相通的。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大家最讨厌的就是孤家、寡人、吃不上饭、饿死,这些词。可是王公大人,包括皇帝,都拿这个来称呼自己。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物”不要解释成物质,而是常讲的那个“东西”。不管是物质的、精神的都可以称之为东西。“或损之而益”,以为它受损了,其实它得到了益处。有的时候我们受到一点挫折,我们觉得自己受了多大的这种屈辱一样,可是你知道人都是在不断地受的这种损伤中逐渐地成长起来的。

有的时候你认为自己是得到了,其实反而是一种损失。比如偷了东西的,得到了,其实把人格给损失掉了,“或益之而损”。所以老子讲的是相反相成的道理。这叫祸福相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在《战国策》中有一个故事,非常生动地说明了“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的道理,这便是《触龙智说赵太后》。

公元前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继承王位,因为年纪轻,故由其母亲赵太后执政,这便是后来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辅佐,但国势已大不如前。

秦国看到赵国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君年幼,认为有机可乘,便派兵攻打赵国。秦兵一举攻下了赵国的三座城池,兵锋直指赵都邯郸,赵国危在旦夕。于是赵太后听从大臣建议,决定派遣使臣前往一向与赵交好的齐国,请求齐王出兵援助。但是,齐王虽然答应出兵,却要求赵国将赵太后的幼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为人质。

长安君是赵太后最小的儿子,太后对他疼爱非常。因此,赵太后断然拒绝了齐王的要求。面对灭国的危机,大臣们甚为忧虑,纷纷劝说赵太后答应齐国的要求。但顽固的赵太后一直不肯答应,甚至不耐烦地说道:“你们回去吧,以后谁要是再在我面前提这件事,我就当面吐唾沫在他脸上。”于是,群臣只好退出。

左师官触龙请求进见赵太后,赵太后心想:他肯定是来游说我的,于是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来到宫中,故意慢慢地向前走,到赵太后跟前后便谢罪道:“我脚上有毛病,已经不能能快步走了。好久都没见您了,不知道您身体怎么样,所以想来看看您。”

赵太后回道:“我现在要靠车子才能行动。”

触龙又问:“每日饮食该没减少吧?”

赵太后道:“不过吃点稀饭罢了。”

触龙说:“我前段时间食欲不怎么行,于是勉强散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稍增加了一些食欲,身体也舒畅了些。”

赵太后说:“我做不到啊。”

这样聊了一会后,赵太后的怒色稍稍地消了些。触龙于是说道:“老臣有个最小的儿子名叫舒祺,很不成器,而我已经老了,心里很怜爱他,所以请求您能让他进宫充当一名卫士,来保卫王宫。不知道您能不能答应。”

赵太后问道:“好吧,我答应你,他多大了?”

触龙回道:“十五岁了。不过,虽然他还小,我却担心自己不能久在人世了,因此希望能在我死前托付给您,我也就放心了。”

于是赵太后好奇地问道:“你们男人也会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吗?”

触龙回答:“比女人还爱得厉害呢!”

赵太后说:“女人格外疼爱小儿子。”

触龙于是说道:“不过我私下以为您对女儿燕后的疼爱超过了长安君。”

赵太后道:“您说错了,我对燕后的爱远远赶不上长安君!”

触龙说道:“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就应该为他的长远利益作打算。燕后出嫁的时候,您拉着她的脚,哭泣个不停,不让她走。因为她远嫁,您十分悲伤,那情景看得别人都伤心啊。燕后走了之后,您也不是不想念她。但是每当祭祀时为她祝福,您总是说:‘千万别让她回来。’您这样做难道不是为她考虑长远利益,希望她有子孙能继承燕国的王位吗?”

赵太后答道:“是这样。”

触龙接着说:“从现在的赵王上推三代,直到赵氏从大夫封为国君为止,历代赵国国君的子孙受封为侯的人,他们的后嗣继承其封爵的,现在还有吗?”

赵太后答道:“没有。”

触龙又问:“不仅赵国,诸侯各国有这种情况吗?”

赵太后道:“我还没听说过有。”

触龙说道:“这些尊贵的人,近一点呢,祸患落到自己身上;远一点呢,灾祸就会累及子孙。难道是这些人君之子一定都不好吗?真正的原因是,他们地位尊贵,却无功于国;俸禄优厚,却毫无功劳,并且拥有许多珍宝。这就自然很危险了。现在您给予长安君尊贵的地位,并封给他肥沃的土地,赐给他很多珍宝,却不趁现在让他为国家立功,有朝一日您不在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认为您对他的爱不及燕后啊!”

赵太后一听便说:“哎,好吧!任凭您把他派到哪儿去。”于是,赵国为长安君准备了上百辆车子,到齐国作人质。随后,齐国派兵救赵。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这些道理,也都是别人教我的,我再把这些写出来教给大家。“强梁者不得其死”,“强梁”就是处处逞强,喜欢暴力的人,最后不会有好的结果。“吾将以为教父”,这个“教父”就是说,这是别人教给我的,我也把它拿来作为座右铭,来指导我自己。

鳌拜,满洲镶黄旗人。他出身将门,自幼弓马娴熟,武艺高强,性情凶暴,随清太宗皇太极征讨各地,战功赫赫,有勇士之称号,得以封官晋爵。顺治去世,遗诏命鳌拜与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共同辅佐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为辅政四大臣之一。

按照当时的规矩,“皇帝年幼,由顾命大臣辅政”。顺治帝临终时指定鳌拜等四人为顾命大臣,辅助康熙皇帝,其中,鳌拜权势最大,他并不把康熙放在眼里,贪赃枉法、自行其是。

鳌拜大权独揽,谨防有实力的大臣接近皇帝,并不断派人观察宫中的动静,要使他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这样自己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看见康熙和一些孩子在玩摔跤的游戏,并未当成一回事,反而认为康熙胸无大志,只知玩耍。

有一次鳌拜称病,很久没有去上朝,康熙便亲自来到鳌拜府中探听虚实。他径直来到鳌拜的卧室,发现鳌拜在席子下面藏有利刀,知道鳌拜怀疑自己对他起了疑心。但康熙很能沉得住气,不但不加以责怪,反而安抚说:“满洲勇士,身不离刀,乃是本色。”鳌拜听了,觉得康熙是个糊涂蛋,更加为所欲为了。

康熙探病回宫,就把那帮孩子们找来,说:“大清朝已处在危急关头,你们听我的,还是听鳌拜的?”那些孩子自然愿意听皇上的。于是,康熙就设下了陷阱,等着鳌拜落进来。

康熙召鳌拜进宫议事,鳌拜不知是计,便大摇大摆地来见皇上。康熙便命那些孩子玩摔跤游戏给鳌拜看。孩子玩着玩着,一个个跌打翻滚到了鳌拜身前,这个抱腿,那个抓头,顿时将鳌拜掀翻在地。但鳌拜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力大无穷,他猛一挣扎,那些孩子都被他绊落在地,但这些孩子都忠于康熙,尽管敌不过鳌拜,仍死命纠缠住他不放,正在危急关头,康熙拿出藏匿在袖中的匕首,一刀刺进鳌拜的胸中,众人蜂拥而上,将鳌拜擒住。康熙当即宣告:鳌拜谋反,令监禁听审。

鳌拜终因欺主乱政、专横跋扈而被拘禁,不久便死于幽所。后来,康熙肃清了权臣鳌拜的党羽而亲政。

鳌拜被封为辅政大臣,已经位极人臣,非但不知韬光养晦,避免皇家猜忌,反而刚愎自用,以强横的态度对待康熙皇帝,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2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