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们还以为多尔衮不当皇帝是因为孝庄吗真相

写在前面:

多尔衮与孝庄之间的“绯闻”,其实并非近代才产生,事实上自从福临登基,多尔衮以摄政王身份权倾朝野时,民间就有此流传。可是追根究底,流言的源头竟然还是来自于前明学者的一首诗,如此一来,立场原因,这件事更不是那么可信了。即便如此,孝庄和多尔衮的感情问题,还是每个时代的议论话题,本文也是基于此进行考证,并且阐述个人观点:

首先,孝庄与多尔衮之间的关系,并未见于正史。虽然,清代正史恐怕不会记载一些“见不得人”的事,但是清代之后,尚有无数学者有机会考证,而至今并未有一套有力的证据,证明此非流言。

相反,感情问题没有证据,但是多尔衮争夺王位的过程却是记载的清清楚楚。

公元年,五十岁的皇太极突然去世,死因为脑溢血(不知道多少人还在以为他是因为想念海兰珠而死的,虽然想念,但是医学上的直接死因并不是抑郁而终…)由于死的突然,因此没有立下储君。

正是因为没有立储,有资格的人才开始争夺!谁最有资格呢?当时形成对抗势力的是皇太极长子豪格,与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由于清朝尚未入关,种种习性还没有受到汉人“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虽然他们也支持“立长子”,但是并不排斥“立兄弟”。多尔衮也因此,并没有从开始就被排除在外。是的,这个时候孝庄之子福临,并没有被考虑。

可是你以为,争夺王位是靠军功吗?并不是!自古以来,夺权靠的是支持者,而支持者中,最关键的力量永远是军方。所以,在我们考察这段争位的历史中,必须着眼于军事力量的变动。

清朝发源于草原政权,在开拓疆土的过程中发明了一套独特的军事管理系统即“八旗制度”,将军队分为黄,红,白,蓝旗,每一旗又有正,镶两支。旗的背后,是兵丁,人口,牲畜,可以简略的设想成一个移动着的行政区划。

截止皇太极去世,满军八旗的势力是这样划分的:

皇太极——正黄旗,镶黄旗

代善——正红旗,襄红旗

豪格——正蓝旗(部分镶黄旗)

多尔衮——正白旗

多尔衮——镶白旗

吉尔哈朗——镶蓝旗

其中,本来就掌握在豪格手里的正蓝旗坚决支持豪格,而两黄旗因为一直以来与皇太极出生入死,坚决“拥立皇太极之子”(注意措辞,这为后来福临可以登基埋下伏笔)。代善此时年龄已经大了,自觉无力相争,于是也表态,支持豪格。这样一来,多尔衮面临的局势就是:只有八分之二的胜算。可是另外六旗也面临一个难题:若是豪格登基,多尔衮必定不服,大清艰辛打下来的入关机会,恐怕因为内乱付诸东流。

多尔衮与豪格,显然不能并存,谁登基,另一方势力都将被打击,于是在双方争执不下时,达成了一个妥协方式:多尔衮放弃皇位,避免了八旗相争,但是前提是豪格不能登基。进而大家拥立皇九子福临为新皇,由多尔衮摄政。

所以,那些电视剧中,看似多尔衮放弃了皇位,为了“大玉儿”做出的妥协,实际上是他离皇位更近了一步!

后来,多尔衮成为了父皇摄政王,第一件事就是肃清豪格,豪格的结局是幽禁致死。而那些曾经誓死追随皇太极之后的正黄旗,镶黄旗首领们,也都受到了不同的排挤。

说到这里,大家还认为多尔衮不做皇帝是因为孝庄吗?太玛丽苏了!

多年后,一部《少年天子》将顺治皇帝的孟浪拍的淋漓尽致,网友皆评价:要是没有多尔衮的放弃,还能有你今天?其实呢,是多尔衮不得不放弃。

后记,彩蛋!!

你可知,当初那些支持皇太极之子的正黄旗,镶黄旗首领是谁?

他们是:鳌拜,索尼等人。

始知,鳌拜受顺治重用,以至于成为康熙的辅政大臣,是实至名归。(辅政大臣有索尼,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

你可知,康熙四位辅政大臣里,苏克萨哈为正白旗人。

又知,这四位辅政大臣,并不是一条心,看似难搞,实则互相制衡,顺治乃是用心良苦。就好像,他给孩子玄烨留下四颗炸弹,但是引线永远牵在玄烨手里,端看他长大后如何运用。

这些,文章再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