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族人民在内蒙古守望相助草原儿女布乐呼

北京皮肤病治疗好医院 http://m.39.net/news/a_6508755.html

各族人民在内蒙古守望相助

草原儿女“布乐呼么德乐”!(民族团结石榴情⑥)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牧民在赛马活动中高举国旗,共祝伟大祖国繁荣昌盛。郝常明摄

不久前,一个身穿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卡通小姑娘阿娜尔(蒙古语石榴)上线了。

作为内蒙古鄂尔多斯民族工作小小宣传员,她将带着人们零距离接触民族文化,用更有趣的方式传承民族精神,分享民族团结的好故事。

阿娜尔是鄂尔多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一个成果。作为内蒙古民族团结工作的一个样本,鄂尔多斯没少下功夫。

在这里,践行守望相助理念的足音在回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在进行,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在实现。各民族间的热情、深情,充沛而厚重,沉稳而悠扬。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们心目中的“布乐呼么德乐”(蒙古语“团结”)吧。

斯仁塔日娃“包起来”黄文祥

“这是什么钱?”看着一位蒙古族老汉捧上来的元,帮扶干部惊呆了,“从来都是我们给贫困牧民发钱,怎么还有给我们钱的?”

那是年7月1日,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前旗昂素镇,正在举办帮扶活动。哈日根图嘎查(嘎查:蒙古族的行政村)77岁牧民斯仁塔日娃的举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是怎么回事呢?斯仁塔日娃家境本来不错,有多亩草场,多只羊,10多头牛。可是,为了替儿子还债,斯仁塔日娃将自家所有牲畜全部变卖,一夜之间没有了收入来源,年过七旬,成了嘎查里的贫困户。

帮扶干部来家里调查后,年7月1日那天,给了他元帮扶金。“一辈子没吃过国家救济,感觉不好意思。”斯仁塔日娃对记者回忆起当时情况,虽然普通话说得不是很好,但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我下定决心争取在3年内脱贫,不仅要偿还这元,还要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这元,斯仁塔日娃用来买了22只小羊羔。3年下来,他的羊群壮大到多只,种植、养殖年收入达到20多万元,实现了脱贫。

除了归还别人帮助的牲畜,把元现金还给了当初的帮扶单位,斯仁塔日娃没有忘记自己遇到困难时别人对他的帮助。

“你老哥3年就翻了过来,一定有秘诀。”年,同嘎查的汉族牧民黄文祥来找斯仁塔日娃求助。他因做生意失败,欠了上百万元债务,生活陷入困境。

“人家看上了我,我就得包起来。”斯仁塔日娃没有因为年岁大了就推脱,“国家提出年实现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咱也得出把力。”

帮扶得讲策略。斯仁塔日娃找到黄文祥一起策划,设计出未来3年的4条脱贫路线:玉米增产、借羊生羊、儿子修车、暖棚种菜。

看到黄文祥缺农具,斯仁塔日娃就借给他2.7万元买拖拉机和农机具,一分钱利息不要。“我跟他说,我帮了你,你也得努力干。”斯仁塔日娃很懂得扶贫先扶志的道理。

有了斯仁塔日娃的帮助,黄文祥的人生好像挂起了一盏明灯,起劲干了起来。到年,除了羊一时还不清,他家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从古到今,不论哪个民族,都是人帮人、人靠人才能活得越来越好。”他说。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斯仁塔日娃从受助者到助人者,从助人再到带动他人,用一颗金子般的心,诠释着民族团结、守望相助的兄弟情义。

草原母亲收养“六兄妹”

类似斯仁塔日娃的故事,在内蒙古,还有很多。

在锡林郭勒盟镶黄旗宝格达音高勒苏木的草地上,矗立着一块墓碑,上面镌刻着:慈父道尔吉,慈母张凤仙。立碑者是与他们没有血缘关系的6名汉族兄妹。这六兄妹是当年被送到内蒙古草原养育的“三千南方孤儿”中的六个孤儿。

年,内蒙古自治区得知上海等地有一批困难时期吃不饱的孤儿后,提出由内蒙古来抚养这些孩子。11个盟(市)37个旗(县),共接收来自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地的多名孤儿。

年8月,锡林郭勒大草原,严冬快要降临,可镶黄旗哈音哈尔瓦公社大院附近的学校里,有6个孩子一直没人领养。按规定,每家只能领养一个,可这6个孩子不愿分开。

这时,公社卫生院护理员、共产党员张凤仙和在畜牧场工作的丈夫道尔吉商量:“咱们还没孩子,就当是亲生的,把6个孩子都收养了吧。”这对蒙古族夫妇向组织上承诺,一定要把孩子抚养成人。

6张小嘴嗷嗷待哺,却又不习惯草原上的牛羊肉、奶茶、炒米等,夫妻俩焦急又无奈。春节前夕,张凤仙得知,每个孩子有5斤大米,可领取地点在百里之外的化德县。

寒风凛冽,大雪纷飞,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张凤仙赶着牛车去化德领米。回来的路上,又困又饿的她掉到雪窟窿里,差点昏睡过去,幸好一阵冷风把她吹醒。

整整三天三夜,她终于回到家里,还没等她把米袋放下,5个孩子就哭着围上来:“妈妈,救救高娃!高娃吃了这个东西,口吐白沫。”说着把小手展在妈妈的眼前。

“是毒草芒麻籽!”张凤仙抱起不省人事的高娃,找来鸡毛掏她的嗓子,给她灌绿豆汤,孩子总算醒过来了……

这对蒙古族夫妇用生命呵护着6个孤儿,此生再也没有生育自己的孩子。

当孩子们吃肉汤和白面馒头时,张凤仙和侄女小桃子却躲到内屋吃着野菜糊糊。二儿子黄志刚看到后,把自己的半个馒头给了她。小桃子却道:“姑姑说,白面是供应给你们的,我们不能吃。”年少时的纯真情感,促成了这对孩子日后的姻缘。

张凤仙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们创造读书学习的条件。她把旗府中学一位下乡教师请到家,对他说,你来教我家孩子读书,我管你吃喝。

就这样,在这所草原上罕见的“家庭学校”里,6个孩子接受了文化教育。老大巴特尔考上了南京气象学院,小妹高娃考上了南开大学。两个男孩参军入伍,晋升为军官。两个留在草原,当了干部。

长年累月的操心操劳,张凤仙积劳成疾,前后动过4次大手术。年,医院,6个孩子守候在病床前。

弥留之际,张凤仙叮嘱大儿子:“我还是希望你回上海找找亲生父母。”巴特尔回答:“不,您和阿爸就是我们六兄妹的亲生父母!”

今天的内蒙古,民族团结犹如草原的阳光、绿洲的甘泉、山间的清风,让各族兄弟姐妹沐浴在幸福之中。各族儿女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记者熊建吴勇)

《人民日报海外版》(年01月06日第01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