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上的慈安太后一个让慈禧太后奕訢曾

北京中科白瘕风刘云涛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7277977.html

慈安是咸丰帝的正妻,正牌皇后,她出生于清王朝显赫的镶黄旗钮祜禄家族,年8月12日出生。镶黄旗在清朝八旗里面属于“上三旗”,而且镶黄旗有“上三旗”第一旗的称号,镶黄旗的旗主基本都是皇帝亲自担任的,足以知道其尊贵程度。

慈安皇后像

钮祜禄是清朝旗人八大姓氏(佟佳、瓜尔佳、马佳、索绰罗、赫舍里、富察、纳拉及纽祜禄氏)中的一支大家族,著名的巨贪大鳄和珅就是从这个姓氏家族出来的。

所以慈安是真正的出身显贵名门,是个真正的大家闺秀,也就是当时的顶级白富美。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这位咸丰帝的正妻、东太后慈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圣眷不衰,总理后宫

年,道光帝驾崩,刚刚成年的咸丰帝正式继承大统;咸丰二年(年)慈安被选为宫里的秀女;四月封为贞嫔;五月就晋升为贞贵妃;六月就被点为皇后;十月即正式立为皇后,这时候慈安才不到16岁。

年轻的皇后

由低等级的嫔在短短6个月时间内连续晋升四级,成为皇后。这是整个清朝历史上册封为皇后的最快时间。

这里面肯定有咸丰帝对慈安的宠爱,但是也说明慈安在颜值、气质、修养、品德上都是非常优秀的。

咸丰帝并不是一位很专情的君王,三十来岁就翘辫子,就和美色有非常大的关系。所以要得到这位高高在上的君王宠爱是很难的。就连心计、美色、手段都很是高明的慈禧都没有得到过咸丰帝的宠爱就可以看出咸丰帝的薄情。

但是只有慈安是个例外,从入宫开始,到咸丰帝翘辫子,一直都深受宠爱。

这足以说明慈安的手段。

身为皇后,她能将有着众妃嫔、宫女等人的复杂关系的后宫管理和处理得井井有条,不仅如此,还得了咸丰帝和包括慈禧在内的众妃嫔的敬重。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快打到清王朝都城——北京,咸丰帝只能匆忙西逃,逃往避暑山庄,这时候的清王朝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英法列强入侵,清王朝已经风雨飘摇,而咸丰帝也不是一代雄主,他就是一位极其懦弱、非常无能、还优柔寡断的怂人,受到这么大的打击,只能无能狂怒,只能拿不敢反抗自己的小太监、小宫女来出气,随意打骂。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众妃嫔面对这位君王只能瑟瑟发抖,这时候只有慈安站了出来,一直在身边安慰咸丰帝,使得众多无辜的小太监、小宫女免于打骂。

咸丰帝生性刻薄寡恩、多疑猜忌,看他对曾国藩的防备就知道他一向很不信任任何人。咸丰帝在重病弥留之际,众妃子只有慈安一人一直留在自己身边。死后还给慈安留下密旨,给予皇后“御赏”大印,给予君王能给予皇后的最高权力。

两宫垂帘

慈安能得到如此巨大的权力,可见咸丰帝和慈安之间的信任是非常深厚的。

二、低调做人,果敢决断

咸丰帝死后,他所任命的顾命八大臣中的肃顺开始得意忘形,专擅大权,这引起了刚刚晋升为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不满,特别是权力欲望高涨的慈禧太后,慈安太后本来对权力的兴趣远不如慈禧太后,但是诡谲多变的局势之下,她也只能一直前行,毕竟丈夫已经死了,同治帝还没长大,她根本无法置身事外,她必须自己做选择。

她正统皇太后的崇高地位在清朝是任何势力都难以撼动的,咸丰帝死后,她就是清朝真正的正统。

她加入任何势力,那方势力就会在斗争中取得绝对优势。但是她虽然读书不多,不代表她对政治是无知的,她对局势判断是非常理性的,最终慈禧太后、恭亲王奕訢成功联合了慈安太后,成功铲除了顾命大臣派系,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清除了最主要的障碍。

这次晚清宫廷政变,慈禧太后、恭亲王奕訢是最后的赢家,但是他们得到的好处并不是最多的,慈安才是得到好处最多的,从此以后,慈安太后成为清王朝真正的掌控者,她的权力已经不比自己的前辈孝庄皇太后的权力小多少。

慈禧太后有政治方面的才能,而且权力欲望很大;慈安太后虽然权力大,但是对国家事务却是十分不喜欢,加上自己的身体也不太好,看着同治帝一天天长大,为了不和同治帝产生隔阂,干脆就让慈禧太后去处理国家事务,自己也乐得轻松空闲,不过这并不代表着慈禧太后就掌握了朝廷大权,因为凡是清朝军国大事,最后只能由慈安太后来定夺。在封建宗法严密非常的清朝,嫡母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生母只能俯首于嫡母。

在史料文献记载中,慈安太后“优于德”,为人比较宽和、和至高无上的威望;慈禧“优于才”,精明能干,善于权衡局势;二人相得益彰、配合默契。

慈安太后联手慈禧太后,在中枢倚重恭亲王奕诉、大学士文祥等有才干的满清权贵,在地方不像咸丰帝一样猜忌汉臣,甚至还重用以曾国藩为首的一大批优秀汉人知识分子,内部镇压了农民起义,对外积极学习西方“坚船重炮”,清朝在内外交困之下,暂时稳定了局势,获得喘息之机,有了产生洋务运动的稳定社会环境。

洋务运动时期火炮的制造

三、目光长远、亲情政治一把抓

在历史上,垂帘听政都不是正常现象,清朝也是,这是清朝内忧外患,君王年幼的特殊情况下,不得已采取的应急措施,故而清朝文武群臣上下疑虑很大。

慈安太后知道要让群臣知道垂帘听政是为了不让皇权旁落、稳定王朝局势的举措,不是为自己私欲的谋权行为,所以慈安太后清楚必须让清朝文武群臣打消疑虑,因为内部团结最重要。

于是慈安太后让同治帝的生母慈禧太后搬到养心殿,与自己这个嫡母同居,共同抚养年幼的同治帝长大,这样虽然破坏了清朝的祖训(清朝前期的皇帝立下规矩,生母不能抚养自己的儿子,防止外戚势力膨胀导致皇权旁落),而且将自己对同治帝的专一抚养教育之权也分给了慈禧太后,这将导致慈安太后对同治帝的控制力度下降,因为慈禧太后才是同治帝的亲生母亲,如果是权力欲望强烈的人,必然会避免这种情况,但是慈安太后却说:“吾两寡妇人抚一孤子,设不幸奸人乘机造作语言,居间播弄,则天下大事去矣。今寝处一所,朝夕相见,各坦怀相示,谗何由兴?”(《国闻备乘》),由此可见,慈安太后的胸襟和格局还是很宽广的。

后来吏部主事胡思敬认为同治帝已经长大了,可以独立处理国家事务,也应该单独居住,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才正式开始分居,而后44岁的慈安太后突然病逝,这对清朝来说是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因为慈禧太后虽然有手段和政治才能,却没有胸襟和格局,属于典型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统治者。

比如戊戌变法中光绪帝与慈禧太后进行的帝后争权,主要原因就是慈禧太后权力欲望太大,导致双方积怨越来越深,从母子变成仇敌。

光绪帝

四、手段高超、大智若愚

曾国藩的弟子兼谋士薛福成曾在自己写的《庸盦笔记》中写道:诛杀陷城失地、临阵逃脱的两江总督何桂清,将骄蹇贪淫的胜保下狱赐死,赏给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爵位,皆出自慈安太后之意。

对于慈安太后的德行与行事风格,当时很多清朝官员都很是赞赏,甚至有史料记载“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虽然有所夸大,但是也说明慈安太后的确有手段。

而相关史料文献也记载:自从恭亲王奕訢当上了议政王和领班军机大臣之后,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的关系就越来越差,一直没有爆发就是慈安太后居中调和。后来当慈安太后突然去世之后,不到三年,恭亲王奕訢就被剥夺议政王头衔,不久之后,就被踢出清朝的中枢,他和他的党羽全部被踢出权力中心,这也从侧面验证了慈安太后高超的权谋能力和广大格局。

其实深入了解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訢之间的关系会发现:

清朝就像一个臃肿不堪的上市公司,第二大股东慈禧太后和职业经理人奕訢经常闹矛盾,然后公司董事长慈安太后对他两进行调解。这难道不是董事长造成的现象?如果股东和经理走到一起去了,那还需要董事长吗?

所以不管奕訢和慈禧太后的真实关系怎么样,只要有慈安太后在,他们之间的关系绝对不会变好,但是也不会变的更差。

慈安太后心知肚明,慈禧太后与奕訢之间也心存默契,直到慈安太后去世。

能让慈禧太后和奕訢对其如此忌惮,也说明了慈安太后绝对不是史料记载的那种人畜无害的软绵绵性格,绝对也是一个高超的权谋家。

总结

故而可以知道,在慈安太后病逝之前,慈禧太后从来都不是慈安太后的对手,甚至可以说,在那时候,慈禧太后一直都在伏小做低,因为慈安太后因为不管从出身、咸丰帝受宠程度还是从心胸格局、政治地位、权力大小来说,慈安太后都稳稳压住慈禧太后,让慈禧太后没有任何出格的想法。

慈安太后一直都是为清朝着想,她在的时候,慈禧太后不管有多大的野心,多大的欲望,都无法肆意妄为,甚至夹着尾巴做人。要知道慈安太后深受咸丰帝的信任,被咸丰帝托付后事,而且慈安太后也证明了自己,不仅与慈禧太后相安无事二十余载,更是与奕訢、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相处融洽。

慈禧太后能成为清朝真正的主人,最重要的原因是慈安太后已经病逝,窃取了清朝最高权柄。

老佛爷

慈安太后的逝世对于清朝而言是个巨大的损失。

慈禧太后权力欲望十分强烈,却没有长远的眼光,空有野心,没有格局;奕訢有锐利的眼光和广大的格局,却没有高超的权谋手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权谋手腕、眼光、心胸、格局都有,却因为是汉臣,而无法进入清朝中枢权力中心。

只有慈安太后居中协调与筹划,清朝才能和谐统一的运转下去,在所谓的“同光中兴”中,慈安太后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当慈安太后病逝以后,清朝均衡的局势彻底失去平衡,这使得慈禧太后的势力迅速膨胀,最终导致慈禧太后专权擅权二十余年,而清朝也正式走向没落,最终衰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