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鳌拜手握大权,为何被康熙轻易拿下苏克萨哈

年,60岁的鳌拜,轻松被16岁的康熙拿下,毫无反抗之力。皇上的贴身侍卫一拥而上,将鳌拜扑倒在地,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就这么栽了。

鳌拜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四朝,战功显赫,党羽众多,为何康熙能轻易将其拿下呢?苏克萨哈之死,鳌拜终究不如康熙,一步步陷入圈套。

苏克萨哈,满洲正白旗,多尔衮亲信,也是康熙的“四辅政大臣”之一,排序在索尼之后,是第二号人物。

“四辅政大臣”,索尼是正黄旗,遏必隆、鳌拜是镶黄旗。由于历史原因,两白旗与两黄旗之间矛盾尖锐,多次到了兵戎相见的边缘。

索尼、遏必隆、鳌拜与苏克萨哈并非一伙。索尼大局观强,遏必隆胆小如鼠,都不会跟苏克萨哈闹。但是,鳌拜不一样,他跟苏克萨哈势同水火。

击败苏克萨哈,鳌拜就是实际“首席大臣”,索尼老了,遏必隆胆怯,朝政鳌拜说了算,但苏克萨哈是绊脚石。

对康熙而言,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都是皇帝直属部队,是“上三旗”,苏克萨哈的存在,可以起到制衡鳌拜的作用。

围绕“苏克萨哈问题”,康熙与鳌拜进行博弈,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明面上看,鳌拜胜利了,实际赢家是康熙,而鳌拜却并未察觉。

第一场:正白旗与镶黄旗“换地事件”。

年,鳌拜为了找回场子,上奏康熙,希望进行“换地”,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清军入关,多尔衮为了犒赏八旗子弟,允许他们“跑马圈地”,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土地上的农民,也属于他们的“包衣”,为八旗子弟劳作。

“圈地”引起民间强烈不满,但清军气势正旺,也奈何不了他们。

多尔衮摄政,照顾正白旗,刻意打击正黄旗、镶黄旗。本该是两黄旗领地的永平地区,让正白旗去“圈地”,两黄旗则去河间,得到土地有限,还不肥沃。

行军打仗,多尔衮对正白旗、镶白旗有求必应,粮饷供应充足。正黄旗、镶黄旗则倒霉了,非但不给机会立功,驻防地方也是“屡请饷而不得”。

围绕“圈地问题”,正白旗与两黄旗关系更加差,但多尔衮掌权,他们敢怒不敢言。此时,多尔衮早已病逝,还被顺治秋后算账,也该两黄旗找回面子了。

鳌拜要求很简单,就是“换地”,将正白旗的土地交给镶黄旗。但是,康熙并不同意,因为违背朝廷旨意。

顺治朝以及康熙初年,多次下旨停止“圈地”,缓和社会矛盾。一旦“换地”,势必引起新的“圈地问题”,得不到足够的土地,旗人肯定去抢夺新土地。

再则,镶黄旗土地比较少,且十分贫瘠,但人口众多,正白旗岂能拱手交出膏腴之地呢?如此,八旗内部矛盾再起,对谁都没有好处。

最后,民众安居乐业已久,也不想离开家园,若是强行“换地”,说不定会引发新的问题。

可以说,旗人、民众都不愿意继续折腾,但鳌拜为了打击苏克萨哈,收拾正白旗首领,他可管不了这么多。

朝廷上,鳌拜不顾大臣反对,多次强行上奏,让康熙十分为难。康熙不答应更换土地,索尼、遏必隆则沉默不语;苏克萨哈不想惹事,也闭口不说话,不给鳌拜抓住把柄。

一旦苏克萨哈反对,意味着他是多尔衮的余孽,这可是杀头的大罪。可以说,苏克萨哈很清醒,他知道自己斗不过鳌拜,暂时容忍。

康熙反对无效,鳌拜决议“换地”,还要求杀了户部尚书苏纳海(正白旗)、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

面对气势汹汹的鳌拜,康熙不再说话,而是下令改天再议。结果,鳌拜直接越过索尼、遏必隆等辅政大臣,“矫诏”处死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并成功“换地”。

鳌拜擅自处死封疆大吏,一天之内杀了3人,其嚣张跋扈的气焰,人尽皆知,无疑毁了自己“忠臣”的形象。强行“换地”,正白旗、民众怨声载道,都痛恨鳌拜。

此时,康熙虽说尚未亲政,却出面阻止鳌拜“圈地”行为,并以爱民形象展现出来。如此,康熙在正白旗大臣看来,是值得信赖的主子;民众看来,是类似尧舜禹的贤明君王。

第二场:苏克萨哈上奏辞职,康熙、鳌拜再次博弈。

“换地事件”,让苏克萨哈意识到,作为正白旗的代表,他无法抗衡鳌拜,却不愿意吃这个哑巴亏。苏克萨哈与鳌拜一样,都是武将出身,争强好斗,不愿意服输。

年,索尼病逝,辅政大臣仅剩下3人。按照正常顺序接替,苏克萨哈就是首辅,遏必隆、鳌拜紧随其后,但鳌拜想成为首辅,非要整死苏克萨哈不可。

鳌拜磨刀霍霍,苏克萨哈则率先反击。这一年,康熙已经14岁,到了可以亲政的年纪。要知道,当年顺治皇帝,也是14岁亲政,独揽朝政。

顺治驾崩前,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受命辅政,他们曾在孝庄太后以及宗王、百官面前立誓:“皇帝长大,能够亲政,则交还权力。”

苏克萨哈正面斗不过鳌拜,干脆“掀桌子”,他上奏康熙:“皇帝已经长大,我们也老了,奴才愿意辞官,去守卫先帝陵寝。”

苏克萨哈以“守陵寝”为理由,不愿意继续辅政,无疑给鳌拜当头一棒。苏克萨哈去“陪伴”顺治,鳌拜若继续留在辅政大臣的位置,不但违背了“誓言”,也是贪恋权力的表现,表明自己有不臣之心。

鳌拜大怒,他知道苏克萨哈的想法,一旦他辞职成功,自己就难办了。为此,鳌拜立刻发起反击,说:“苏克萨哈想以退为进,要挟皇上,想继续辅政,不愿意交还权力。”

一顿操作下,议政大臣与刑部议定:“苏克萨哈与长子判处凌迟,其余孩子斩首示众,家产充公,妻女为奴。”

鳌拜将奏折递给康熙,要求皇帝签字确认。康熙不理会,还未苏克萨哈辩护,说他罪不至死,鳌拜小题大做,不应该将矛盾扩大化。

康熙不同意,鳌拜当场发火,“攘臂高呼”,走上大殿,对着康熙大喊,非要皇帝表态,立刻处死苏克萨哈。此时,鳌拜已经接近失去理智,群臣都不敢说话。

鳌拜手握重兵,康熙也不好翻脸,但毕竟是君王,也不畏惧。康熙留下“改日再议,散朝”这话,便直接回到后殿,不给鳌拜说话的机会。

为了彻底打垮苏克萨哈,鳌拜又连续七天上奏康熙,经常去皇宫“找茬”,康熙身边的侍卫都十分头疼。

鳌拜铁了心要杀苏克萨哈,康熙也难以保住,苏克萨哈一家最终难逃一劫,康熙默许了。如此一来,很多人都说鳌拜胜利,但康熙才是赢家。

无论是苏克萨哈,还是鳌拜,都不省油的灯。鳌拜出局,也难保苏克萨哈不成为第二个鳌拜,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对康熙而言,苏克萨哈、鳌拜,都是自己掌权的障碍,必须要踢出去才行。

康熙坚持了7天,并非真的想保护苏克萨哈,而是做给文武百官,尤其是正白旗将士看,证明皇上已经尽力了。不是皇上要杀苏克萨哈,而是鳌拜非要做,他连皇上都不放在眼里。

鳌拜跋扈,康熙丝毫不畏惧,也给大臣一种信心:“皇上不是一般人,他是英明的君王,迟早会发起致命一击,鳌拜终究难逃一劫。”如此,许多大臣都愿意站在康熙这边,一起对付鳌拜,争取成为“功臣”,索额图、明珠就是典型。

对鳌拜而言,他不仅失去了人心,给人以“忤逆君王”的形象,也对自己的能力与威望过度自信。鳌拜认为,只要自己想做的事情,康熙不会阻拦,也不敢阻拦,朝政还是自己说了算。

苏克萨哈死后,鳌拜更加膨胀,却也放松了戒备,认为康熙怕他。年,鳌拜终于栽了,一群侍卫将他扑倒,康熙笑到了最后。

幸运的是,康熙没有杀他,鳌拜死于监狱。雍正时期,赐予鳌拜祭葬,恢复他一等公爵位,封号“超武”,世袭罔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58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