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段时间比较特殊,不方便外出,适合在家读书,正月这个时间点,寻根问祖是个应景话题,本文就是从故纸堆里整理出的一篇胶东姓氏故事,以飨读者。)(配图均为莱阳大野头村风光)以下是正文——东北有很多闯关东的后裔,这一点早已众所周知。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闯关东方式。大部分是自发迁徙、自由发展,保持普通民户的身份,而还有一些在清代编入八旗,成为旗人。此前给大家介绍了辽东丹东凤城一支卢姓人,他们原籍登州府栖霞县,到关外后编入汉军镶黄旗。这次要介绍的是一支李姓人,他们的情况与卢姓人有很高的相似度。那支“在旗”的卢姓人,主要聚居地在凤城的通远堡附近。而这支李姓人的分布区域,也大致在凤城和辽阳一带,代表性村庄为大堡和西黄泥岗。卢姓人编入的是汉军镶黄旗,李姓人同样编入汉军镶黄旗。卢姓人的祖籍在登州府栖霞县,而卢姓人的祖籍在登州府莱阳县。由此可见,“入旗”或“投旗”在当年闯关东的胶东人当中应该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卢姓人族谱中记载的祖籍为栖霞县卢氏大夼,栖霞境内如今并没有这个地名,但根据姓氏分布可以大致推测为蛇窝泊镇的卢家村。那么,这支“在旗”的李姓人,祖籍又是莱阳哪个地方呢?在《辽东满族家谱选编》中收录有这支镶黄旗李姓人民国时期修撰的族谱序言,可以提供一些参考信息。序言称:“本族原籍山东省登州府莱阳县野桃园,于前明间,先祖李朝文兄弟二人迁居奉天省辽东南蒿子沟……”李姓人迁徙到辽东之后,经过数代的辗转,在清顺治八年编入盛京汉军镶黄旗第三佐领。入旗之后,在耕地方面相对有所保证,因此这一支人发展较快,到了清末民初,男丁已经有了数百人之多。不过,他们的发展过程非本文介绍的重点,我们想重点讨论的是,登州府莱阳县野桃园是现在的哪个地方?在地图上查找现在的莱阳市,并无野桃园这个地名;考虑到明末清初的莱阳县范围较大,包括现在莱阳、莱西、海阳以及牟平和乳山的部分区域,因此可以放大查找范围,但即便如此,也没有完全对应的地名。如果忽略开头的字,把查找的重点放在“桃园”(桃源)上,在莱阳境内有个桃源庄,在海阳境内有桃源,名字比较相近,但对比姓氏,应该都可以排除,莱阳开发区附近的桃源庄有不少王姓,而靠近海阳虎头湾的桃源村,以隋姓为主,都与李姓关系不大。根据排除法,查找的重点似乎应该放在开头的“野”字上。莱阳境内虽然没有野桃园这个地名,但有“野头”村,野桃园说不定是“野头”的误传,而野头也的确是莱阳有名的李姓聚居地。民国版《莱阳县志》记载:“李氏,清赐翰林院检讨晃之族,居五区大野头村,析六区后留格庄等村。”其中的大野头村,就是现在莱阳市吕格庄镇的大野头村,这支李姓人也被称为“野头李”,在莱阳和海阳地区分布比较广泛。当然了,野头与“野桃园”只是从名字和姓氏上推断很相似,要查证是否同宗,关键还要看族谱和辈分。辽宁这支李姓人的辈分用字为“克绍乃族,永锡纯嘏,世宗举业,荣花寿福”(另一说是“克绍乃祖,兴宗锡福,熙恒元永,荣华全普”)。根据族谱记载,这一辈分用字是在清代后期由族人商定,并非从山东老家带来,因此没有太多参考意义。而可以用来比对的就是族谱中记载的先祖名讳,辽宁这支李姓人的始迁祖是李朝文兄弟二人,不知在莱阳大野头李姓族谱中,明末有无相应的记载呢?这个还需热心人查证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6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