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天津的朋友问我:八旗子弟都去哪了?答案很简单,大清朝走下历史舞台之后,凭借祖荫而风光无限的八旗子弟们,基本都改了姓氏,彻底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了。满族男女我国的东北地区有很多被汉化的满族人,我就是其中的一员。我们都是货真价实的满族人(满洲八旗),有家谱和“老影”(祖宗的画像)为证,但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身份证上的身份却成了汉族。我的太爷爷是满八旗后裔,80岁的时候还能骑马(我出生的时候,他老人家骑着马去父亲的单位通知他回家。),年轻的时候的他可是精于骑射的。父亲回忆说,以前家里吃饭的时候,爷爷都要恭敬的请太爷爷和太奶奶上座,这时候,要称太爷爷为“阿玛”,称太奶奶为“讷讷”。“汉八旗”的人就不这样称呼父母了。“满八旗人”对于子女的称呼也挺有意思的,都把男孩子叫阿哥,女孩子则称格格(和鸽鸽儿谐音),这两个称谓可不是皇家子女的专属呦~满族家庭日常我奶奶是祖籍河北大名的汉族人,我外公是祖籍山东德州的汉族人,外婆就和太爷爷的家族一样了,属于东北的原住满族人。还有一种非典型的情况,据说有些满族自治县在成立之初,审批户口的时候一般都不大严格,有的汉族人家庭为了子女能在高考中的加分,居然也有一部分人申报成功,成了满族户口。但是,这算不得什么。为什么呢?很多人都知道,在满洲八旗制中,除了满族八旗,还有的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因工作成绩优异而被“抬旗”为满族的汉族人士。)这两个组成部分,满族是“满洲族”的简称,所以满族并不是一个以血统为主要区分标志的民族。满族女性服饰但是,从血统上看,满族八旗又的确是女真人的后裔。到了明代,女真人只剩下了三个部分,既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海西女真又被称为扈伦四部,既乌拉部、哈达部、辉发、叶赫这四个部落,居住在松花江流域和哈尔滨东部,在明代的时候各部落都接受了朝廷的封号和一些实际职务,并有专门的印章和官服。明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带领部众统一了四部,并入后来的满洲八旗。野人女真又称东海女真,明代时期的势力范围在黑龙江的北方和乌苏里江的东方,分为渥集部、瓦尔喀部和库尔喀部三个部落,但他们的发展落后于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约在大明的万历四十三年被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所整合。建州女真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母系部族,分布于长白山和黑龙江省牡丹江、绥芬河一带,明代中期朝廷在这个地区设置了三个行政机构,既建州卫、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各部首领任机构的负责人。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的先祖“猛哥帖木儿”曾执掌建州左卫,他的父亲“觉昌安”是建州左卫中的一个大酋长。当他的父亲被大明的总兵李成梁率军杀死之后,才有了他用父辈留给他的13副甲胄起兵的事情。努尔哈赤在短时间内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整合出一支战无不胜的劲旅,又用了20多年的时间,把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统一到满洲八旗之内,后金政权(大清的前身)的雏形初现。八旗中的四旗“八旗“是综合了社会生活和军事的一种组织形式,最初是以黄、白、红、蓝四色旗帜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后来有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八旗的旗主都是后金政权中的中流砥柱式的人物,各旗下的青壮年在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到了天聪五年,皇太极开始继续完善八旗制度,用了11年时间,又编入了汉八旗和蒙古八旗,这就是满洲八旗的最终模式。满族八旗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是所谓的上三旗,但镶黄旗是八旗中最尊贵的,由皇帝亲自负责,比如一些著名的满族贵族之家就出自镶黄旗,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瓜尔佳氏、叶赫那拉氏、富察氏、伊尔根觉罗氏等。八旗中的其他五旗就是所谓的下五旗,这五旗的主要负责人在日后的参政、议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就相对小了一些。前面说过的野人女真是很厉害的,这里指的厉害,其实就是指其战斗力。如果说蒙古族人是牧民的话,那野人女真的部众就是货真价实的猎人了。就连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都亲口作出过“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评价,意指上万个猎人结成军阵的可怕程度。女真战士其实我国的鄂伦春族、锡伯族和赫哲族就都是野人女真的一部分,也可以理解为是从满族分化出去的,他们说的也是满语(通古斯语系)。和满族一样,他们的祖先也是肃慎人。但是锡伯族的起源还存在一定争议,有学者以基因检测举证,证明锡伯族人是鲜卑族人的后裔,不过还是有不少满族人和锡伯族人认为两个民族是一家的。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锡伯族人的战斗力,那是相当的厉害!战斗力位居所有女真后裔部族的前列,根据史书记载,锡伯族士兵“一箭射出,连贯两人,尚有余力!”。今天有个锡伯族的朋友说她要参加聚会,也就是当地著名西迁节聚会。西迁节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新疆的锡伯族同胞就会聚在一起,吃饭饮酒,载歌载舞,纪念祖先驻防边疆的历史。远在在大清乾隆年间的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朝廷从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士兵及其家属共多人,历时一年多的时间西迁到新疆伊犁地区进行屯垦、守护边疆。锡伯族人在庆祝节日的时候,一般都要杀猪,吃高粱米饭。这和东北满族的习惯是一致的,满族有一句民谚说“没有猪肉不成席”。喜欢吃猪肉的满族人是不吃狗肉的,传说努尔哈赤在刚起兵的时候,曾在重伤下和部队走散,是一条猎狗救了他的命,所以他在日后立了一条规矩,满人不可食狗肉。可据我考证,满人不吃狗肉的原因很朴素,我在前面举过例子,满人的祖先都是靠渔猎卫生的猎人,狗是猎人最忠实最可靠的伙伴,所以猎人不能吃伙伴的肉。在这一点,在我们的兄弟民族鄂伦春族的同胞的生活习惯上有最直观的体现,他们直到现在还严格的遵守着祖先的嘱托,坚决不吃狗肉。鄂伦春人除了猎狗,满族人还有一个重要的动物伙伴,海东青。海东青又名矛隼,是一种很厉害的猎鹰,在吉林和黑龙江都有。其实它身材很小,但飞却非常的高,是满族猎手的重要伙伴,别看它小,却可以轻松对付那些体型比它大几倍的天鹅和野鸡,至于野兔等小动物更是不在话下。在满人进了北京之后,很多八旗子弟会花重金养育海东青,据说一只训练有素的海东青,可以把一个人的眼睛啄瞎!鹰把式训练海东青的过程是“熬鹰”,我本人是亲眼见过的。在十几年前,我去过吉林省永吉县的一个有数代传承的“熬鹰”家族,男主人是一个年仅四旬的“鹰把式”大哥,他把用香油浸泡过的“麻团”(蓖麻植株上的表皮,可以搓成麻绳。)喂给饥饿的海东青。过了大约一个小时,海东青把吃进肚子里的“麻团”通过“反刍”吐出来,此时的它可是饥肠辘辘,眼睛都饿红了。“鹰把式”大哥把它带到山边的雪地里寻找猎物,我亲眼看着它从大哥的胳膊上突然飞起,在几棵树附近的半空抓回来一只野鸡。最后简单聊聊满族人曾经信奉的原始宗教,萨满教。东北萨满教还原现场萨满教的教义似乎很简单,就是四个字:天人合一。萨满教是个多神的原始宗教,但和道教、佛教不同的是,萨满教中很少有具体的人格化的神明,风、雨、雷、电、獐、狍、虎、鹿、熊、山、河、树木等等皆可称神。说到底,这就是猎人和大自然之间的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在吉林省九台区的莽卡满族乡,至今还留有萨满教的五大家族,各家族都有祖先传下来的神器和神词(和神明对话的词句),不过萨满文化和民众认知的“巫婆神汉”是有本质区别的,以后我会详细的和大家说说这个事,今天就聊到这里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7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