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时的贾宝玉,养尊处优到了什么程度他的

综述

曹雪芹写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可谓是中国文学上的一大瑰宝。

红楼梦主要围绕着林黛玉以及贾府的一大家子来写的故事,很多人说第一次看《红楼梦》,连故事中的人物都记不清楚,可见红楼梦的角色之多以及故事的丰满度。

每个人物出场时,你都能捕捉到这个角色鲜明的人物性格,不得不说曹雪芹的文学功底和文笔属实是一绝,怪不得惹来这么多人详细解读这本小说。

这其中还有很多我们作为读者时,如果不深思琢磨,并不会发现的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细节,尤其是红楼梦中的公子哥贾宝玉。

曹雪芹

很多人说红楼梦版的贾府其实就是现实中曹雪芹的真实写照。

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背景是满洲正白旗,正白旗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清朝对满族军队和户口的一种编制,总共分为八个等级。这八个等级中又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自然更高一等,并且是有皇帝直属控制的,分为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曹雪芹的家族就属于这上三旗中的正白旗。

由此可见,曹雪芹的家世并不简单,除此之外,曹雪芹的曾祖母曾经贴身伺候过康熙皇帝,是他的乳娘;他的祖父也是陪同康熙皇帝读书的御前侍卫。

如此一来,其实曹家很有可能比贾府更加的富丽堂皇人丁兴旺,因此曹雪芹年轻的时候也是个十足的纨绔子弟,享尽了荣华富贵。很多人甚至觉得,《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这个形象,很可能就是根据曹雪芹自身早年的经历所打造的。

那么贾宝玉的生活到底养尊处优到了什么地步呢?这还要回归《红楼梦》,从剧情开始讲起。

贾宝玉

随着荣国公打下了家业,贾府也逐渐变得兴旺起来,其后代子孙也跟着享尽了荣华富贵。这样一个百年世家,必然经济雄厚,族系庞大,而贾宝玉正是府上唯一的男丁。封建思想上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这唯一的男丁别提有多吃香。

小说开篇,贾宝玉初次亮相时,作者就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他的衣着。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紫金冠”,“金抹额”,“小朝靴”,淋漓尽致的将富家公子的扮相给描绘了出来,让人即使没有亲眼看到,也觉得他所穿戴的衣服一定面料上乘,配饰设计精巧,定然是大宅院众星捧月的宠儿。

除此之外,还有对贾宝玉面貌的描写。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

这一连串六个四字形容词,利用十分紧凑的节奏将贾宝玉的眉眼神色描写的绘声绘色。

不似一般人家的孩子,贾宝玉锦衣玉食,面色红润,天真活泼,好似从未体验过人间疾苦,不知道什么是生活琐碎的烦恼,整日一副无忧无愁的样子。

当然仅仅通过穿着和人物的精神状态就已经将贾宝玉这样的形象展现得一览无余,那么这贾府究竟有多豪气,贾宝玉又究竟有多么养尊处优呢?

这还要接着往下看,尤其几处细节描写得尤为到位。

贾府女性居多,贾宝玉平时就生活在女孩儿堆里,生活起居都有人为他打理好。

贾宝玉身边的丫鬟足足有八个之多,除此之外还有老妈子书童等人分工明确,这三十来个人就都只围着贾宝玉贴身伺候。

就连日常的洗漱收拾穿衣,他都不需要动一根手指,只需要他坐在那或者站在那,身边的下人就能帮他收拾妥当。

在元宵节这天,荣国府开设盛宴,贾宝玉内急,他告知贾母之后便离开了。他是如何小解的呢,原文是这样写的

宝玉便走过山石之后去站着撩衣,麝月、秋纹皆站住背过脸去,口内笑说“蹲下再解小衣,仔细风吹了肚子

小解时,贾宝玉的丫鬟也不会离身,还会在一旁提醒贾宝玉当心着凉,其他的丫头也会自觉的忙碌起来,有的跑去茶房预备茶水,有的准备洗手的水,有的会准备干净的衣物。

当然偶尔也会出现疏漏的时候。为贾宝玉准备洗手水的丫鬟等候多时,等到贾宝玉需要的时候,洗手用的水已经变凉了,那个丫鬟还因此吓得变了脸色。

恰巧这时有一位老婆子手里提着为贾母泡茶的热水经过,这丫鬟毫不客气地向她要水,那老婆子不情愿,丫鬟还凶狠的放话

你这么大年纪也没个见识,谁不知是老太太的水!要不着的人就敢要了。

贾母可是贾府地位最高的人了,区区一个贾宝玉的小丫鬟,竟也能对贾母身边的老人放出如此狠话,而那位老婆子也是不敢回嘴,足以说明贾宝玉在府中的骄纵了。

一人小解,竟然需要兴师动众,让这么多人为他跑上跑下,这类事情是在有点超出寻常人的想象了。

而且毕竟解决内急这种事情是有其的隐私的,任何事都可能让人代劳,尤其这种事情是绝不可能的。但看这两位丫鬟的语气已经说明,这并不是她们第一次应对这样的事情了,所以才能面不改色习以为常。

小结

不得不感叹,贾宝玉年少时的生活真的是娇生惯养,养尊处优,再加上身边都是些女眷,导致贾宝玉比一般的男子要娇气得多。实在是难以想象,生活被三十多个丫鬟伺候的感觉究竟是何等奢靡的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1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