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有利于带动农民积极参与体育健身运动,增强身体素质,改善精神面貌。
近年来,各地不断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一些乡村已经配备就近可及的体育健身设施,一定程度满足了农民健身需求。不过,也有不少群众反映,当前农村体育健身设施种类单一、重建轻管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农民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的积极性不高,并且缺乏科学指导。健身器材建设既要避免不足也要避免浪费每天早上8点,家住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中河村的王云霞都会走出家门,步行几分钟,来到位于村委会旁的运动场地,蹬蹬车、压压腰,开始晨练。今年59岁的王云霞说,健身器材设在“家门口”,让她这样喜爱运动的人感到很方便。不过时间长了,她觉得运动场地上的健身器材还是偏少,种类也相对单一。“建议丰富一下健身器材的种类,像扭腰、揉推器之类,我们都用得上。”王云霞说。江苏省盐城市读者刘达来信表示,如今体育健身设施在乡村的覆盖率稳步提升,但随着群众体育健身需求日趋多样化,有限的几种“标配”健身器材难以满足农村健身爱好者的需求。还有读者表示,健身器材数量、种类配置不科学,有些器材群众用不上,被闲置了。在东部某省一个村庄里,文化广场上的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可就是乏人问津。尤其是到收获季节,篮球场上铺满了晾晒的稻谷,乒乓球台上铺满了竹笋干。原来,这个村子规模较小、人口也不多,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下来的老人和小孩对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体育健身设施的需求并不强烈。陕西省咸阳市读者江成宇说:“对于农村体育健身设施,有的地方觉得‘不够用’,有的却觉得‘用不上’。这反映了健身器材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村庄的人口构成、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在体育活动、器材的规划和供给上,应该充分考虑群众的具体需要,既要避免不足,也要避免浪费。”农村体育健身设施“重建轻管”也是读者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山东省济南市读者马良在来信中说:“许多村庄都能见到一些健身器材长期经受日晒雨淋,有的‘缺胳膊少腿’,已无法使用,有的看上去没有明显缺损,但零部件严重老化,存在安全隐患,却得不到及时维修。”“农村体育设施存在建设布局不均衡、管护资金投入不足、健身器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安徽省合肥市体育局副局长陆志勇分析,一方面,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时大多建在人口分布集中的区域,容易造成一些居住较远的村民难以就近就便健身;另一方面,农村体育设施管护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健身器材等缺乏养护,降低了器械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加强科学健身指导,宣传普及专业知识,挖掘特色体育资源“在农村推广全民健身,配足配齐体育健身设施只是第一步,还需要让这些设施得到充分利用,一些配套服务也不可或缺。”福建省福州市读者韩俊强说,科学的健身指导和广泛的体育文化宣传能够让群众参加体育活动更积极、健身运动更有效率。在一些农村地区,部分村民比较缺乏科学健康观念和体育锻炼意识,认为没有必要专门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我老家在农村,大部分乡亲认为,他们平时在田间劳作或从事体力劳动,本身就是锻炼身体,不需要再参加专门的健身活动,更不需要接受专业指导。”河南省周口市读者小冯在来信中说,相当一部分群众抱有“无病即健康”的观念,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识不充分,对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缺乏了解。体育健身器材使用不得法,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有读者反映:“有些村民不懂得健身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比如,许多村庄都会配备腹肌板,它的正确用法是躺在上面,做仰卧起坐运动。可不少群众不会用,趴在上面,起不到锻炼的实际效果。”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汤池镇马槽村村民严夏青是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她对这一现象也深有同感:“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家缺乏科学健身理念和专业人士指导。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当主动指导大家正确锻炼、规范动作,但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有限,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有读者建议打造一支懂体育健身、组织能力强的体育乡土人才工作队伍,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体育文化。但也有读者认为,受限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些农村地区未必能在短期内实现这样的目标,建议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借力”专业运动队、体育院校等开展一些工作。海南省儋州市读者孟信贤说:“建议多多开展乡村体育指导志愿服务,鼓励运动员、教练员、体育专业师生等进入乡村,开展全民健身技能培训、全民健身理念宣讲等活动。”“互联网在农村地区也越来越普及,可以利用起来帮助传播体育知识。比如,在健身器材上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