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八旗制度其实不止八旗除满蒙汉还有外

说人说事说历史,这里是旧历新说,我是小乔儿。

在《甄嬛传》中,甄嬛回宫受阻,皇帝就赐了抬旗的尊荣来掩人口实。当时从皇后的态度就看得出来,抬旗之事对清朝中人是多么大的恩赐。清朝等级制度如此森严,旗就相当于民众户口,甄嬛这相当于是落了皇室户口。那么这分划清朝民众的八旗制度,是由何而来,又是怎样的一回事?

臣妾是上三旗的钮祜禄甄嬛

清朝八旗制度,最开始只有满族民众,也只有四旗,是由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当时四旗仅是纯色旗,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而后努尔哈赤征战多年,统领民众数量逐渐扩大,满蒙汉人民都多了,就将四旗扩增为八旗,增加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并建立的八旗制度。而这八旗并不是对上下半分,而是分为上三旗(正黄,镶黄和正白)和下五旗。说到这有个趣事,当初正蓝一直在正白之上,而顺治时期多尔衮将自己所领的正白与正蓝调换,把自己的旗调到上三旗去了,此后正白就一直都为上三旗。

八旗图片

这八旗中的上三旗是由皇帝统领,而清朝的高级官员,皇帝亲兵,宫廷侍卫,皇后嫔妃,这种政治中心来回走动的人,都多出自于上三旗。比如康熙时期的一等侍卫纳兰性德,就是正黄旗人士,而乾隆的皇贵妃,都是出自镶黄旗。想想也是,这是都是自己身边的亲信,怎么也得选择自己手下的人!但不是说下五旗的人不能成为这种亲信,就是机会比较渺茫而已,古代如此讲究身份尊卑,断不会与身份低微的人有过多接触的。

八旗铠甲

再说到皇亲国戚们,和皇帝的情况不一样,他们分布在下五旗的每个旗里。因为王爷,贝勒和贝子们需要分治统领下五旗,是每个旗的领主(然后他们由皇帝管辖)。下五旗则多为官兵,能成为高级官员或者嫔妃的只在少数,身份虽没有上三旗那么贵重,但是也是八旗中人,可以享受到八旗特有的基础福利。若说下五旗中的红人,能红是真的厉害,比如乾隆时期的和珅则是正红旗人。

笑眯眯的和大人

有时这八旗制度被称满蒙八旗,但是其实一共只有八旗,而且不光满蒙,还有汉军,具体应称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而八旗中每一旗都由这三部分组成。至于为何称为满蒙八旗,是因为当时收编有个先后顺序,再是满蒙相知相信,蒙古族的利用价值比汉族更高,所以汉族被排末尾。所以其实当时同一旗也有身份高低之分,八旗中皇家都是先满蒙后汉的规矩,联姻通婚也是满蒙联姻,所以当时即使是上三旗内的汉人,想入中心阶层是难上加难。

不过八旗内人无论满蒙汉好歹都是主子,下一个等级的就只能做奴仆了,这就是包衣阿哈,简称包衣,意思就是“家仆”,分包衣旗人和旗下家奴。每一旗都有相应的包衣,上三旗的就去伺候皇帝,属内务府;下三旗的就伺候相对应的王爷领主。他们大多都是家生奴仆,或者是战俘,还有因罪或贫困被变卖为奴。包衣当中有些因为直接侍奉尊贵的主子,可能被发展成亲信,包衣旗人这种的还可能成将成相。虽带包衣身份,但政治地位可能比相对应的旗人还高那么一点,所以汉军旗旗人和汉人包衣地位的高低,真的很难说。

作为宫女的魏姐其实也是包衣

而这些等级能否相互变化呢?可以的,除了抬旗,也有入旗,出旗,甚至清出包衣。八旗之人大多为军人,算国家事业编,而军人中却不都为旗人,还有一些编外军人被称为披甲人,这些披甲人有功之后,就可能被收入八旗之中。另外庶民也有可能受到青睐进入八旗。反之,八旗之中有罪之人,就会被清出八旗,贬为包衣,庶民。而在清朝八旗及包衣只占一小部分,更多的是百姓,有时候觉得包衣太多了(大多是汉人),就清出去一部分也是常有的事。成为庶民之后也就不再享受国家铁饭碗政策了,所以想入旗的人数还是大于想出旗的人。

非常有意思的是,顺治时期,清朝镶黄旗满洲有一支的是俄罗斯佐领,这里面的旗人却是正统的俄罗斯人。这些人本是清军与沙俄发生冲突时俘获的战俘,但在顺治帝这得到了极高的待遇,成了上三旗人,改称为阿尔津巴人,融入了清民众的生活中。后来即使相貌与中国人有些差别,他们及其后代也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阿尔津巴人

当时的八旗制度虽然有些无情,但是极大地扩充了清朝势力,作为守卫国家的中坚力量,八旗子弟们为国家做出了许多贡献。现在的八旗制度已经退出了军事政治舞台,成为过去的一部分,但却在无形中,给我们的文化和历史留下了十分宝贵的财富。

大唐盛世的千古贤后,贞观之治有她一半功劳!贤哉长孙,母仪何炜

故宫的亲戚:北京故宫,并不是凭空设计,蓝本其实是南京明故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2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