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族属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曹家祖上是汉族,后金时期加入了满洲族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将其祖上收录其中。按照历史惯例,可认定,曹雪芹属于满化了的汉族人,就是满族人。不论从曹雪芹自身,还是从《红楼梦》中,我们很容易看出满汉民族融合及满汉文化交融的特点。
民族不等于血统
什么是民族?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中国,比较早地给民族下定义的是梁启超先生。他认为:“民族者,民俗沿革所生之结果也。民族最重要之特质有八:一其始也同居一地(非同居不能同族也,后此则或同一民族而分居各地或异族而杂处一地……);二其始也同一血统(久之则吸纳他族,互相同化,则不同血统而同一民族者有之);三同其肢体形状;四同其语言;五同其文字;六同其宗教;七同其风俗;八同其生计。
梁启超的定义将血统作为民族特质之一,但又说“久之则吸纳他族,互相同化,则不同血统而同一民族者有之”。也就是说,其始是同一血统,但各个民族之间互相同化,不同血统的人也可以是同一民族。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的民族中屡见不鲜,几乎没有一个民族在血统上是纯而又纯的。我国民族学家认为:“民族不是血缘组织,相反,它正是血缘组织瓦解之后的产物,因此,‘血统’是决不能作为民族的基本要素之一来确定的。”
就满族而言,从后金开始,大量的汉族人、蒙古族人、朝鲜族人涌进了满族这一共同体,他们在这一共同体中长期交往,共同生活,融为一体。虽然他们的血缘不同,但谁也无法否定,他们就是满族,他们同处于一个民族共同体之中。就清王朝皇室而言,顺治的母亲孝庄文皇后是蒙古人,其子康熙,其孙雍正等皇子、皇孙都没有纯正的满洲血统。可谁也没有否定他们是满洲族的皇室与后裔。
那么,到底什么是民族呢?我国民族学家曾给民族下过这样的定义:“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共同体,有它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虽然在各个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共同体中,其规模、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有着巨大的差别。但它们都具有最一般的共同特征,即是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生活方式(即有共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等的具体形式)和共同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的人们共同体。而共同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则是最主要的特征,缺此,便不成其为民族了。”
无可厚非,曹雪芹家是汉族血统无疑。但到了曹雪芹这辈,他们家已经加入了满洲八旗,并且在满族这个圈子里生活了一百多年,其思想感情、风俗习惯已经满族化了。
曹家加入了满洲族籍,不但已经得到了满族的认可,甚至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认可。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曹家早在乾隆年间就已经被收入到了《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之中。《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十卷)又称《御制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因为是奉乾隆皇帝之敕令编纂的。这部书的主要编纂人有,和亲王弘昼、保和殿大学士鄂尔泰、保和殿大学士讷亲、武英殿大学士福敏、文华殿大学士查郎阿、尚书徐元梦等。从雍正十三年()开始,到乾隆九年()结束,一共编写了九年时间。本书共收入除皇族爱新觉罗氏之外的满族姓氏个,主要记载其归顺爱新觉罗氏的时间,其原籍所在,其官级事迹,并且为各个姓氏中的重要人物立了传。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而不是八旗蒙古氏族通谱,更不是八旗汉军氏族通谱。曹家之所以能够进入《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说明他们家已经归属满洲八旗,其满洲族籍也已经得到了认可。由于这本书是乾隆皇帝“御制”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曹家的满洲族籍也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认可。乾隆皇帝在谕旨中说:“八旗满洲姓氏众多,向无汇载之书,难于稽考,著将八旗姓氏详细查明,并从前何时归顺情由详记备载,纂成卷帙。候朕览定刊刻,以垂永久。”很清楚,他要求大学士们要编的是“满洲姓氏”通谱,而不是别的,并且经过乾隆皇帝“览定刊刻”。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十四中记载:
曹锡远,正白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来归年分无考。
其子曹振彦,原任浙江盐法道。
孙曹玺,原任工部尚书;曹尔正,原任佐领。
曾孙曹寅,原任通政使司通政使;曹宜,原任护军参领兼佐领;曹荃,原任司库。
元孙曹颙,原任郎中;曹,原任员外郎;曹颀,原任二等侍卫兼佐领;曹天祜,现任州同。
关于曹雪芹的族籍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汉族,一说汉军正白旗,一说汉军包衣等等。这些说法其实都不准确。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我们可以看出曹家的族籍应该是:满洲正白旗。
正白旗是清代八旗之一。早在后金时期,就建立了八旗,即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和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和镶蓝旗。其中正黄旗、正白旗和镶黄旗为上三旗,正红旗、正蓝旗、镶白旗、镶红旗和镶蓝旗为下五旗。曹家祖上被俘后,隶属于满洲正白旗,也就是说从那时起,他们曹家就正式加入了满族,成为满族中的一员了。清代八旗又分为满洲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八旗。曹家隶满洲八旗,无疑是加入到了满族共同体之中。
曹家又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其中“包衣”一词,许多研究红学的人都“以讹传讹”认为是“奴仆”之义,其实这是两个满语词booi(包衣),其义为“家的”。与“奴仆”一词相近的满语词(组)是“booiaha(包衣阿哈)”。其中boo是满语“家”;i是格助词表示所有,汉语的词义是“的”;aha是满语“奴才”之义。整个词组翻译过来应是“家的奴才”,也就是“家奴”。曹家在后金时期被俘后,成为满洲正白旗的家奴。
从上面的谱续中,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的祖上曹锡远很早就加入到了满族共同体之中。有关曹雪芹的家世,胡适先生做了很好的考证。他在《红楼梦考证》中第一次明确了曹家的世系:
曹锡远——曹振彦——曹玺——曹寅——曹(曹颙)——曹雪芹
也就是说,到了曹雪芹这一辈,已经是第六代了。如果我们认定曹雪芹死于年(乾隆二十七年),卒年45岁,那么他就应该生于年(康熙五十二年)。按照中国传统说法每25年为一代的话,到了曹雪芹这一代,曹家已经加入满洲多年了。努尔哈赤于年起兵,并于年称汗,建立了“大金”政权(史称后金)。年,努尔哈赤又以“七大恨”为由向明朝宣战。年,大金攻占了沈阳、辽阳等七十多个城,并于年定都沈阳。曹雪芹祖上曹锡远“世居沈阳地方”,很有可能在年(天命六年)沈阳城被攻破时被俘,成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如果从那时算起的话,年至年曹家六代年完全生活在满族中。他们已经“彻头彻尾”、“彻里彻外”地“满洲化”了。我们总是在讲“民族融合、民族同化”,给人一种感觉,它的内涵就是汉族融合和同化别的民族,别的民族永远是被融合、同化的对象,而汉族不是。这其实是一种偏见。因为民族的融合与同化从来都是相互的,只不过是程度不同罢了。应该承认,汉族的血统与文化是很杂的,历史上许多民族在中国消失了,大都融进了汉族行列。所谓“五胡乱华”之胡、辽代之契丹、金代之女真、元代之蒙古等民族,一旦他们的政权失去后,其平民百姓也就无处可去,大都淹没在汉族的汪洋大海之中了。其人数何止成百上千,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地处中原的汉族文化总是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历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
我们说曹家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直生活在满族文化的圈子里,已经被完全满洲化。到底“化”到了什么程度呢?
第一,曹家作为满族上三旗成员,满洲正白旗人,已经从昔日的包衣人身份,一跃成为满洲贵族。曹家虽系“包衣”出身,但上百年过去了,他们不仅加入到了满洲族籍,而且已经成为满洲中的“名门望族”。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曹家世代为官。到了曹雪芹的太爷曹玺那辈,已经担任工部尚书的要职了。工部相当于今天的“建设部”,主管全国的工程事务。工部尚书就相当于今天的“建设部部长”,那是一品大员啊。同时,曹玺还当过“江宁织造”一职。“织造处”,清代设有三处,即江宁织造处、苏州织造处、杭州织造处,隶属内务府,主要是为皇家织造纺织品,设监督一人主管,大约官在六品。值得一提的是,《江南通志》一书直接写上了曹玺是满洲人,“江宁织造:曹玺,满洲人,康熙二年任”。曹雪芹的爷爷曹寅,虽然只任通政使司通政使,三品大员,但同时当过苏州织造、江宁织造;曹雪芹的父辈曹颙和曹也先后当过江宁织造。织造一职,官品虽然不高,但位置重要。它是由内务府管辖,直接为皇家服务,并且“油水”很大,可以说是当时的一个肥缺。从曹雪芹的太爷曹玺开始直到他的父亲曹为止,曹家祖孙三代四人共作了58年织造。
曹雪芹的爷爷曹寅,是清代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不但能作官,而且还是一名重要作家,著有《楝亭诗钞》五卷、《词钞》一卷,并主持编辑了《全唐诗》,同时还为我们留下了几部戏剧作品。曹家到了曹寅这代,可以说达到了鼎盛。在曹寅小时候,他的母亲,就是曹雪芹的太奶奶,作了康熙皇帝的乳母。乳母一词,满语写作memeeniye(嬷嬷妈),与这个词相对的还有memeama(乳父),就是乳母的丈夫。在满族中,乳母的地位是很高的。可以说亲如生母,又胜于生母,因为不仅将他养大,而且要从小对他进行教育。据陈康祺《郎潜纪闻三笔》(卷一)记载:
康熙己卯夏四月,上南巡回驭,驻跸于江宁织造曹寅之府。曹世受国恩,与亲臣世臣之列。爰奉母孙氏朝谒,上见之,色喜,且劳之曰:“此吾家老人也。”赏赉甚渥。会庭中萱花盛开,遂御书“萱瑞堂”三字以赐。
由此可见,乳母地位绝非一般。曹寅与康熙从小关系甚密,又是他的伴读。两个人是从小在一起长大的,如同亲兄弟一般。康熙继位后,更是信任曹寅,百般关照。他长期在南方任“织造”一职,名义上是掌管宫廷内部的织造事务,而实际上权势很大。乾隆年间人袁枚,在所著《随园诗话》中记载这样一件事,“康熙间,曹楝亭为江宁织造,每出,拥八驺,必携书一本,观玩不辍。人问曰:‘公何好学?’曰:‘非也。我非地方官,而百姓见我必起立,我心不安,故藉此遮耳目’”。其地位之显赫可见一斑。康熙在位曾六次南巡,其中四次是曹寅在职出面接驾,并以其织造府作为皇帝行宫。同时,曹寅还经常上奏江南事,并得到康熙帝的朱批。一次,康熙在其奏折上批道,以后有关地方诸事,“必具密折来奏”。还有一次,康熙得知曹寅得疟疾,便马上赐药,并破例用驿马星夜送去。所有这些可以看出,曹寅一家与皇家的亲密关系。
曹寅死于康熙五十一年(),其子曹颙接任江宁织造。不久,曹颙去世,其弟曹又接任。雍正六年()因宫廷斗争受牵连,曹被革职、抄家,从江宁回到北京。曹家被抄家时,“细查其房屋并家人住房十三处,共计四百八十三间;地八处,共十九顷零六十七亩;家人大小男女共一百四十口。”还有外人“欠曹银,连本利共计三万二千余两”。曹家任江宁织造几十年,其地位、财产与当时的王爷相比,可以说不分上下。只是到了后来,曹家彻底败落,曹雪芹中年才困于北京西郊,著书《石头记》。乾隆二十七年()除夕卒,终年四十余。
不仅如此,曹寅的两个女儿,也就是曹雪芹的两个亲姑姑分别嫁给了满洲王爷,其中一位“适镶红旗平郡王讷尔苏”,另一位“适王子侍卫某”。也就是说,曹家不仅是满洲贵族,而且与满洲皇室有血亲关系,已经成为皇亲国戚了。平郡王讷尔苏为克勤郡王岳託的重孙。岳託是礼亲王代善第一子,礼亲王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二子。岳託在清初被封为克勤郡王,也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所谓“铁帽子王”,就是世袭罔替之王,其后代不降等级,永袭王爵。讷尔苏于康熙四十年()袭平郡王,雍正四年()因罪革爵,乾隆五年()卒,并按郡王品级下葬。其第一子福彭,于雍正四年()袭平郡王,乾隆十三年()薨。福彭第一子庆明,于乾隆十四年()袭平郡王,乾隆十五年()薨。讷尔苏之孙庆恒,于乾隆十五年()袭平郡王,四十三年复克勤郡王号,四十四年()薨。一直到清末,克勤郡王爵一直有人承袭。
从亲戚关系上看,平郡王讷尔苏是曹雪芹的亲姑父,平郡王福彭是曹雪芹的表兄,平郡王庆明、庆恒则是曹雪芹的晚辈。应该说,曹雪芹从小就与克勤郡王府及其大小王爷们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平郡王福彭,与曹雪芹同辈,彼此来往甚密,并且具有共同的文学爱好。平郡王福彭的诗作也流传至今。
我们来列一个简单的表,看一下曹家与满族的亲戚关系:
曹玺之妻孙氏(雪芹太奶奶)
康熙帝之嬷嬷妈
曹寅之姐
满洲大学士傅恒之妻
曹寅(雪芹爷爷)
康熙帝之伴读
曹寅之女(雪芹姑姑)
嫁给满洲王爷纳尔苏
曹寅之女(雪芹姑姑)
嫁给满洲王子
平郡王福彭(纳尔苏之子)
曹雪芹之表兄弟
从上面的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出,曹家不论与康熙皇帝家族的关系,还是与满族亲戚的关系都十分密切。曹家经过一百多年的变化,不仅成为满族中的重要一员,而且已经成为当时举足轻重的皇亲贵胄。
影响曹雪芹的满族文化氛围
曹家从后金开始,就加入到了满洲族籍,并且在满族这个民族共同体之中生活了近一个半世纪之久。到了曹雪芹这代,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个地道的满族贵族之家。曹雪芹也已经成为满族一员,并且生活在满族的文化氛围之中。在曹雪芹生活的圈子里基本上都是满族文化人,甚至是一些皇亲国戚,爱新觉罗的子弟。比如,脂砚斋、敦敏、敦诚、弘晓、弘旿、墨香、永忠、明义、高鹗、裕瑞等。这些人的诗词和著作是研究曹雪芹及《红楼梦》不可多得的重要材料。一粟先生曾编过一本研究《红楼梦》的资料汇编《红楼梦卷》(7),共两册,上个世纪60年代出版。这是一本比较早的《红楼梦》研究资料集。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发现,早期研究《红楼梦》的资料大都出自满族人或“旗人”之手。这一点,也许是许多人没有注意到的,但它却是客观存在。为什么会这样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曹雪芹是满族人,他自然生活在满族文化氛围之中;因为他是一个文人,他的生活圈子自然满族文化人居多。我们不妨看一看在红学研究中一些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1.脂砚斋:曹雪芹至亲、《红楼梦》第一评点人
脂砚斋到底是谁?现在还没有定论。有人说是曹雪芹的父亲曹,也有人说是曹雪芹的妻子史湘云,也有人说是曹雪芹的叔叔。在没有发现新的材料之前,我们更倾向于曹雪芹的叔叔。这个说法来自宗室红学家裕瑞,他在《红楼梦》续书评论集《枣窗闲笔》中说:“曾见抄本卷额,本本有其叔脂砚斋之批语,引其当年事甚确”。“其叔脂砚斋”,第一次明确了批《红楼梦》者为曹雪芹的叔叔脂砚斋。因裕瑞为满洲人,又距离曹雪芹比较近,其话较为可信。
脂砚斋及其《红楼梦》评点,对于《红楼梦》的成书、流传及研究影响很大。他的许多材料与观点,我们至今还在运用。比如,他说“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其中“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基本上成为曹雪芹逝世时间的定论。又如“句句是耳闻目睹者,并非杜撰而有。作者与余,实实经过”;“真有是事,真有是事”;“因命芹溪删去”;“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者”。这些批语告诉我们,脂砚斋无疑是曹雪芹的挚亲,许多事情他是与曹雪芹亲眼目睹,实实经历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脂砚斋参与了《红楼梦》的修改、定稿,他的贡献不可低估。
2.敦敏、敦诚:曹雪芹至友、与曹雪芹赠诗最多的诗人
在众多的亲朋好友中,敦敏、敦诚兄弟可算是曹雪芹的挚交。他们是努尔哈赤之子英亲王阿济格之后,爱新觉罗氏。敦敏(—),字子明,号懋斋,是敦诚的哥哥。曾授右翼宗学副管、总管。清代主要的宗室诗人之一,有诗集《懋斋诗钞》传世。敦诚(—),字敬亭,号松堂,曾授太庙献爵之职。清代重要的满族诗人,有诗集《四松堂集》。
他们虽然是亲王之后,但宗室之间的争斗使他们心灰意冷,生活上也与曹雪芹相似。共同的文学爱好和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已,彼此信任,彼此帮助,甚至互赠诗文,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在敦敏的《懋斋诗钞》,敦诚的《四松堂集》诗集中,有十多首是直接写曹雪芹的,为后人了解和认识曹雪芹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如《寄怀曹雪芹》《赠曹雪芹》《赠芹圃》《怀曹芹溪》《佩刀质酒歌》《曹雪芹》《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等诗,一直为红学家们所珍视。其中“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名”“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等诗句,是对曹雪芹家事、人品、性格等方面的真实写照。在清代,像这样近距离接触曹雪芹,了解曹雪芹的人,只有敦敏、敦诚兄弟二人。从他们的诗句中,使我们更加了解曹雪芹,更加了解《红楼梦》。比如,他晚年著书的地方虽有争论,但其敦诚“不如著书黄叶村”的诗句几乎成为定论。也就是说,曹雪芹去世之前一直在香山一带写作。前些年,在香山正白旗还发现了曹雪芹的故居,以及流传于香山旗人之中的有关曹雪芹的传说,更加重了这一说法。香山旗人中有关曹雪芹的传说流传至今,也进一步证明了曹家的满族族籍。如果他家不是满族旗人,就不会住在香山八旗驻地。
3.弘晓:最早抄《红楼梦》的王爷
怡亲王弘晓(—),号冰玉道人,爱新觉罗氏。雍正八年()袭怡亲王,乾隆四十三年()薨。他的文学修养很高,著有《明善堂集》,并为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平山冷燕》题词,阐述了自己较为进步的小说观。曹家与怡亲王府有一定的关系,雍正初年曹家被抄,怡亲王允祥曾奉命监管过曹家事情。怡亲王弘晓对红学贡献最大的是,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珍贵的《石头记》。红学界称这个本子为“己卯本”,或“脂怡本”。这个本子是目前所见诸本子中比较早的一种。从时间上看,弘晓去世于乾隆四十三年(),曹雪芹去世于乾隆二十七年(),中间相距只有16年。怡亲王府抄本所根据的底本,很可能就是曹雪芹的原稿本。这个抄本最接近于曹雪芹的原作,也是怡亲王对《红楼梦》研究所作的重要贡献。
4.张宜泉:汉军旗人
张宜泉,汉军旗人。有诗集《春柳堂诗稿》,内有涉及曹雪芹诗文《怀雪芹溪》《和曹雪芹西郊信步知憩废寺原韵》《题芹溪居士》《伤芹溪居士》等。其诗“寂寞西郊人到罕,有谁曳杖过烟林”,“爱将笔墨逞风流,庐结西郊别样幽”,又诗序曰“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年未五旬而卒”,都为我们认识曹雪芹及《红楼梦》提供了难得的材料。
5.弘旿、墨香:与《红楼梦》相关的满洲人
弘旿,字恕斋,号瑶华道人、醉迂、一如居士,爱新觉罗氏。康熙皇帝之孙,曾被封为奉国将军,获贝子爵位。他与《红楼梦》有关的是,曾在堂侄永忠《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诗中批语:“《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矣,而终不欲一见,恐其中有碍语也”。这说明,在当时的满族文人中对《红楼梦》的看法并不一致。弘旿因“恐其中有碍语”,所谓“碍语”就是对当今朝廷不利的话,所以一直不敢读《红楼梦》。
墨香,名额尔赫宜,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之子英亲王阿济格四世孙,敦诚、敦敏的幼叔。从上面《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中得知,永忠是从墨香手中得到《红楼梦》的,墨香肯定读过《红楼梦》。这些满洲文人在传抄《红楼梦》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6.永忠:《红楼梦》定评之人
永忠(—),字良辅,又字敬轩,号蕖仙,又号栟榈道人、如幻居士。永忠的祖父为康熙第十四子允禵。他在与皇四子胤禛争位中落败,被雍正软禁,直到乾隆皇帝继位才得到释放,并复封恂郡王。经过这样一场政治斗争,允禵觉得很失意,晚年皈依佛、道。永忠的父亲弘明,雍正十三年()封为贝勒,乾隆三十二年()卒。弘明深受父亲的影响,对红尘也无兴趣,独衷佛、道。永忠在少年时代,其祖父允禵就请剩山和尚、雪亭上人为爱孙的师傅。在而立之年,其父弘明给永忠的礼物是棕衣帽和拂尘。在这种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永忠,不但从父祖惨痛的经历中得到了教训,而且比他们走得更远。《啸亭杂录》中说他,“常不衫不履,散步市衢,遇奇书异籍,必买之归,虽典衣绝食所不顾也”。一个高贵的皇亲贵胄竟是经常不穿衣,不穿鞋,在大街上到处乱跑,可真有点大失体统。永忠二十二岁那年按例被封为辅国将军,但在他的诗稿扉页上却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何必预商量!只今只说只今话,一枕黄粱午夜长”。整个一首看破红尘、无怨无求的“好了歌”。他除了参禅学道外,还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文学艺术上。他的艺术修养很高,可以说集诗人、画家、书法家、音乐家为一身。并著有《廷芬室诗稿》传世。永忠与曹雪芹并不相识,当他偶而从敦诚叔叔墨香处看到《红楼梦》时,感到与曹雪芹未相识是终生的遗憾。因为当时是乾隆三十三年(),曹雪芹已经去世五年了。他满怀悲愤地写下了《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我们来看一下原文:
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
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
颦颦宝玉两情痴,儿女闺房语笑私。
三寸柔毫能写尽,欲呼才鬼一中之。
都来眼底复心头,辛苦才人用意搜。
混沌一时七窍凿,争教天不赋穷愁!
永忠从《红楼梦》中似乎看到了自己家族的兴衰过程,从贾宝玉的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三首绝句,在整个《红楼梦》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第一首,更被后代红学家视为《红楼梦》的“定评”,高度概括而准确。在诗里,永忠不但高度评价了《红楼梦》,而且对曹雪芹、对宝黛爱情、对自身的感触都尽落笔端,可以说句句传情,字字千钧。“传神文笔足千秋”一句,脱口而出,几成定论,为后人评价《红楼梦》确定了方向。“不是情人不泪流”,既是说的《红楼梦》,也是说的他自己。他与曹雪芹,与贾宝玉可以说是情感相投,同命相连。所以他接着写道,“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其哭曹侯是真,哭自己也是真。哭生前没有见到这样一位知己,哭自己的命运与曹公相似。同时,对于曹雪芹不幸的遭遇也寄与了无限的同情,“混沌一时七窍凿,争教天不赋穷愁!”
7.明义:题《红楼梦》诗最多的满洲人
明义(约—?),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乾隆年间人。其父亲是都统傅清。他是清代大学士傅恒的亲兄弟。傅恒历任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太子太保,又是乾隆孝贤纯皇后的弟弟。傅恒的儿子叫福康安,与明义是叔伯兄弟。
明义,我们一般都称他为富察明义,曾任参领、上驷院侍卫。他同时也是清代满族作家群中的一员,主要从事诗歌创作。他著有诗集《绿烟琐窗集》,其中《题红楼梦》二十首是他看了《红楼梦》抄本后写出来的。题诗对《红楼梦》进行了评价,也成为人们研究《红楼梦》的重要参考资料。其“随园旧址即红楼,粉腻脂香梦未休”“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等诗句,对后人有一定的影响。
8.高鹗:《红楼梦》续书第一人
高鹗(?—),字兰墅、兰史,别号红楼外史,隶满洲镶黄旗内务府佐领人,清代盛京铁岭人氏。乾隆六十年()中进士,曾任内阁典籍、内阁侍读学士、江南道监察御史等。一生著作颇丰,有《高兰墅集》《兰墅诗钞》《兰墅文存》等。在红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在于,续补了曹雪芹《红楼梦》后四十回,完成了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此书刊刻于乾隆五十六年()。尽管后人对高鹗续书持不同见解,但一百二十回本能够流传至今,《红楼梦》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功不可没。
9.裕瑞:宗室红学第一人
裕瑞(—),号思元主人,爱新觉罗氏,豫亲王多铎五世孙,乾隆六十年()封为不入八分辅国公,历任副都统、护军统领等职,嘉庆十八年()被革职,发往盛京。一生工诗善画,著有《思元斋全集》。清代文人、大学士纪晓岚曾为他的诗集《清艳堂诗集》作序,称赞他的诗“触机勃发,天籁自鸣”。
他的文学评论集《枣窗闲笔》是第一部红学研究著作。共收七篇评论《红楼梦》续书之作和一篇评价《镜花缘》的文章。这七篇评论分别是《程伟元续红楼梦自九十回至百二十回书后》《后红楼梦书后》《雪坞续红楼梦书后》《海圃续红楼梦书后》《绮楼重梦书后》《红楼复梦书后》和《红楼圆梦书后》,共约一万余言。应该说这是有《红楼梦》以来的第一部评论续书的专论,其中许多论述多有见地,并影响至今。比如,他认为当时的七种《红楼梦》续书均是“续貂之作”;第一次明确了批《红楼梦》者为曹雪芹的叔叔脂砚斋;第一次描绘了一幅曹雪芹的画像,“其人身胖头广而色黑,善谈吐,风雅游戏,触境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是以其书绝妙尽致”。因裕瑞是宗室文人,又是明义的外甥,曾“闻诸前辈姻戚言”,一些有关曹雪芹之说比较可信,堪称宗室红学第一人。
10.乾隆:帝王“红学家”第一人
《红楼梦》在清代影响之深,是中国小说史上所少见的。当程伟元于乾隆五十六年()刊印《红楼梦》时,一部《红楼梦》抄本价值数十金。一时间,全国上下竟相抄读《红楼梦》,真可谓“纸贵京都,雅俗共赏”(裕瑞语)。所以清人(满族人得硕亭)所作《竹枝词》中说:“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也就是说,谈话之中不提到《红楼梦》,你根本不知道《红楼梦》,甚至没有读过《红楼梦》,你读尽了诗书也是没有用的。在当时,不读《红楼梦》简直就是没有学问的表现。清代乾隆年间,几乎所有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要问这样一个问题,《红楼梦》到底写的是谁家?有的说是写顺治与董小宛,有的说是写大学士明珠家,有的说是写当朝重臣和珅家。据清人笔记记载,就这个问题和珅曾请教过乾隆皇帝。他问乾隆帝《红楼梦》到底写的是满洲谁家之事?乾隆读后说:“此盖为明珠家作也”。《红楼梦》在清代影响之大真是令人难以置信。一部小说的出版,竟然惊动了皇上。乾隆皇帝也不得不看这部小说,并且出来发表“评论”。这种评论正在《红楼梦》刊印之初,乾隆帝堪称帝王“红学家”第一人。
我们上面举出了十几个与曹雪芹和《红楼梦》有关的人,其中除张宜泉是汉军旗人外,其他都是地道的满族人,甚至是爱新觉罗的后代。这些人与曹雪芹及《红楼梦》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对于曹雪芹的思想意识、文化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也有着直接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如果没有他们,就很难有《红楼梦》的出现;如果没有他们,就很难有《红楼梦》的传播;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研究《红楼梦》就很难下手。对于曹雪芹来说,他们家族从清初就加入了满洲族籍,在与满族人相处的百余年中,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已经彻底满族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