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放猪娃到一代名吏,河北丰宁的小于成龙为

北京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1.

大清朝有两个于成龙,一个是被康熙称作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就是现在电视剧里总演的那个,山西永宁人,官至直隶巡抚、两江总督。

于成龙仕途伊始,是做广西罗城县令,烟瘴之地,破败不堪。面对破败凋敝,亲手写对联在县衙门上:

头上有青天做事要存天理,

眼前是脊地存心与民共治。

这是一个先有为后有位的好干部。

为了和另外一个于成龙区别,大家叫他老于成龙。

电视剧里演这个老于成龙太多了,有好几个版本。

有人说,老于成龙不是进士出身,也没有过人的文韬武略,政绩也不是非常突出。他只是清廉,为康熙皇帝所倚重,被树为典型,多次受到表扬和奖赏。

其实作为一个国家干部,能踏踏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好干部。

对国家、社会的进步能做出重大贡献的毕竟是少数,多数人做的都是看起来平平常常的工作,做好本职工作就很好了,因为毕竟还有很多人连本职工作都不好好做,每天想着升官发财。

老于成龙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时候,还举荐提拔了比他小22岁的小于成龙。

因为名字都叫于成龙,又被一代廉吏破格举荐,所以,小于成龙也备受朝廷官员所瞩目,在当时,也是名臣。

老于成龙死后,康熙皇帝在接见小于成龙时,鼓励他要以老于为榜样,向老于成龙学习,不要辜负老于成龙的破格举荐,在思想上、生活上要严格要求自己,廉洁奉公,不要给组织抹黑。

小于成龙也是一个实在人,实在人最怕鼓励,越鼓励越勤奋。

终于,小于成龙把自己累死在河道总督的工作岗位上了。

2.

《清史稿》列传六十六,有小于成龙的传记:

于成龙,字振甲,汉军镶黄旗人。康熙七年,自荫生授直隶乐亭知县。八年,署滦州知州。以逸囚当降调,乐亭民列善政,两叩阍籥留,下巡抚金世德勘实,得复任。十三年,以缉盗逾限未获,又当降调,世德疏请留,上特许之。十八年,迁通州知州......

小于不但没有老于成龙抓土匪那两下子,而且履历很不好看。

康熙八年,在任滦州知州期间,监狱里关着的犯人还给跑了,康熙十三年,限期抓强盗的任务又没有完成。

抓坏人你抓不住,别人抓来的又看不住,真不知道你还能干点什么。

两次工作失误都应该降职调离,可老百姓对他其他的工作认可请求他留下,巡抚(省长)金世德下来考察汇报,皇上特许,还升迁了。

所以说要相信群众,要相信组织。

后来在通州的时候,他总结在滦州的教训:人不能犯同样的错误。

他着力解决社会治安问题,治理畿辅主张“以缉盗为先”,力行保甲制度,把抓匪盗列入到法律里面。

后累任江宁知府、安徽按察使、直隶巡抚、河道总督。

3.

关于他的籍贯,很多资料都引用《清史稿》的说法,含糊的说成“汉军镶黄旗人”,具体的地点就语焉不详了。

《丰宁县志》里对这个于成龙有详细的介绍:

于成龙,祖籍东北,原为汉军镶红旗人,后“抬旗”为镶黄旗。其父于得水原任阿达哈哈番(满语,旗中小官名)。随清军人关后,顺治八年(年)其家随旗持“路引”圈占古北口外潮河川南关(今本县黑山嘴镇八间房村)定居,后于得水被解职,于家只好在正身旗户韩姓家为奴。于家到八间房后生活清贫,于成龙13岁时当韩家的牧童(放猪),仅上了几年私塾。后倚父进京读书,未参加正科考试。康熙七年(年),于成龙30岁时,由荫生授直隶(今河北)乐亭知县。

给人放牲口的人好几个有出息的,《儒林外史》开篇就是王冕给人家放牛,东家是一个好人。后来还有一个高玉宝给人家放猪,当兵后写了一本小说《高玉宝》,东家是一个坏人。小于成龙也给人家放过猪。看来放过牲口的人都有可能成为名人。

康熙三十年(年)左右,于成龙父于得水因病去世。

于成龙在“丁忧”期间,多次回家乡丰宁八间房。

《丰宁县志》说:在家乡,他体察民情,广泛接触了旗户、民人、绅士和乡亲父老,对发现的弊端,当机立断,予以处理,缓解了旗民之间的矛盾,抑制了地方豪强,革除了一些旧弊,当地旗民称其为“于青天”。

那个时候,热河的地方官都不好干,尤其是县官,七品官管着的上三旗人,靠赤峰那边还有王爷,实在是不好管。另外,很多人家都有在京城做官的或给皇帝服务的,随便从外边回来一个官员都比他级别高,都可以干涉地方政务。

康熙三十五年(年)二月,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于成龙受命随征,负责督运粮草,赴内蒙战场,再次经过家乡。

4.

老于成龙在直隶任总督时,小于成龙任滦州、通州的知州。

自己辖区内有一个和自己同名同姓的干部,老于成龙没法不对小于成龙多加注意。

跟啥人学啥人,跟着巫婆跳大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小于成龙刻意的把老于成龙作为榜样,所以,小于成龙也养成了清廉务实的工作作风,做官的名声也非常好。

康熙二十年(),老于成龙由直隶总督调任为两江总督,上疏举荐小于成龙可堪重用。恰好江宁府(今南京)缺员,老于成龙又上疏请求皇上,让廷臣推荐久有清操之名与自己相类似的人来担任,康熙马上任命小于成龙为江宁知府。

这一年,小于成龙43岁。

这样,小于成龙就又一次成为老于成龙的下属。

这时,江南省总督府在南京城,江宁府知府署也在南京。

“一个南京城,两个于成龙”,一时成为佳话。

有文章说,老于成龙这样推荐干部,已经违反了组织原则。

因为按照当时的干部选拔办法,江宁府有空缺了,应该由吏部考察(按组织程序是由候任干部抽签儿),然后朝廷再下派。

尤其是南京这样的富庶之地,都是打破脑袋也都要去的热门地方。

但两个于成龙的名声都非常好,深得康熙皇帝信任,也就破格使用了。

所以说,领导用干部都是用自己熟悉的人,不熟悉的得熟悉以后才能用?

所以,很多人都愿意往领导身边凑。

工作中遇到一个开明的领导非常重要,是干部的幸运。

据统计,康熙一朝,破格提拔干部达多人,史上罕见。

5.

姓于的人起名字最好听的就是和龙和水连到一起,比如叫于水、于得水、于龙、于化龙,重名都比较多,没有一个叫于缺水的。

龙就是管水的,比如成语九龙治水、五龙治水、几个大盖帽管不好一个破草帽。

于是,鲤鱼跃龙门,命中注定,小于成龙就得去治水。

小于成龙做行政管理能力不错,但治理河水更厉害。

康熙三十七年(年),北京浑河泛涨,时任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管直隶巡抚的于成龙临危受命,治理浑河。

他改变以往的治河办法,注重浑河的全流域治理。

3个月时间就疏浚河道里,筑南北堤余里。

当年7月,于成龙疏请将霸州等处开挖的新河命名为永定河。

康熙皇帝比于成龙站位高、想的全面,斟酌再三,将整个浑河干流赐名为永定河,题额建碑,首次敕封永定河神。

看这个“于”成“龙”能治水,康熙皇帝也是知人善任,说:你就把这活全承包了吧。

于是,康熙三十八年十二月,皇帝重新任命于成龙为“河道总督”,令其治理苏北段黄河、淮河。

当时,黄水经常决口,为害两岸百姓。

而发源于沂蒙山区的沂河,每到汛期,肆虐邳州,邳州成为著名的“洪水走廊”,成为淮河泛滥的根源之一。

于成龙全面指挥,运河、黄河、淮河多处清淤疏浚、筑岸固堤。

然而,黄淮水患已经积累到极其严重地步,治河问题积重难返,工作也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不久,于成龙由于长期积劳成疾,病体沉重,只好向朝廷请病假离任治疗。

6.

鞭打快牛这件事什么时候都有,把干部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事,怎么说也有些残忍。

康熙皇帝也实在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选替代他。

就让他带病坚持工作,并亲派御医前来看望,赐药诊治。

但由于治水繁忙、日理万机,于成龙的病体一直没有多大起色。

康熙三十九年(1年)初,于成龙奏明朝廷,在沂水上修建卢口闸。可是,工程遇到了地下的烂泥淌沙河,卢口闸工程失败。

卢口闸的意外失败,对治理黄淮沂河是一个重大挫折。

对于成龙来说,是一场精神上的致命的打击,于成龙身心交瘁,御医们回天无术,病情加剧。

二月二十七日,于成龙在淮安清江浦的河道总督署与世长辞,年仅62岁。

7.

在此前几天,农历二月二十三日,于成龙呼次子于永裕(长子永祯早卒)曰:

“病入膏,非药饵可愈,两河重大,断难卧理,亟缮疏,请告求别简贤能大臣,勿误国事,以重予罪。”

“古者国有危难,君简贤能而用之”,这句话好像是诸葛亮说的,贤良之臣的心古今相通。

次日,趋具表谢,并告诫永裕说:“吾受君恩深重,今惟三事抱憾:河工未成,一也;汝祖母年八十,侍养不终,二也;祖墓未筑,三也。”馀无可言。

临死前,想在第一位的还是工作,然后是八十岁的老母亲。

干部出事,最难过的不是自己,而是家人,尤其是老人。

这是一个有人情味儿的劳动模范,临死前不光是豪言壮语,他心里挂念的还有自己的老母亲,还有家。

三百年过去了,电视剧演的都是老于成龙,清正廉洁,克己奉公。

而勤奋务实的小于成龙基本没有人提起,令人唏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2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