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天命十一年(年),对于当时的后金政权来说,可谓是“多灾多难”的一年。
正月,努尔哈赤亲率八旗全部主力围攻孤城宁远,但却久攻不克,不仅损兵折将,就连他本人也据说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打伤,这是努尔哈赤四十多年军旅生涯从未有过之惨败。四月,努尔哈赤拖着“病体”亲征蒙古内喀尔喀五部,但是明朝东江镇总兵毛文龙奇袭鞍山,威胁盛京,迫使努尔哈赤在远未实现其战略目的的情况下率兵回援,而这也是努尔哈赤有生之年里最后一次带兵出征。八月,努尔哈赤带着深深的遗憾,含恨而终,结束了其传奇般的一生。
在努尔哈赤的去世后,皇太极经由“八和硕贝勒”的推举,成为努尔哈赤的接班人,继任后金大汗。
(图片来源于网络)而就在皇太极登上汗位的同时,陪伴了努尔哈赤二十五年的大妃阿巴亥,也为努尔哈赤殉葬。
关于大妃阿巴亥到底是奉诏殉葬,还是被皇太极等人假借努尔哈赤的名义逼迫其殉葬,或者如同民间野史所记载的那样,说阿巴亥是被皇太极用弓弦直接勒死进而为努尔哈赤殉葬,历来是众说纷纭,成为清朝历史上的一大“谜案”。
但是,从在此之前阿巴亥的种种行为以及在她身死殉葬后她的三个儿子,即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在皇太极时期的表现,或许可以为我们还原当时真实的情形。
(图片来源于网络)努尔哈赤留下遗命,让大妃阿巴亥殉葬,也不是不可能的。
努尔哈赤一生共有四位正室大福晋,分别是长子褚英、次子代善的生母佟佳·哈哈纳扎青,五子莽古尔泰、十子德格类的生母富察·衮代,八子皇太极的生母叶赫那拉·孟古,以及十二子阿济格、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的生母乌拉那拉·阿巴亥。
这其中,阿巴亥是陪伴努尔哈赤时间最长的,她服侍努尔哈赤前后长达二十五年的时间,同时她也是深得努尔哈赤的宠爱。
(图片来源于网络)在努尔哈赤晚年,阿巴亥除了非常善于“照顾一天天变老的努尔哈赤”外,也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野心,而这主要体现在了她对于代善和皇太极等人的拉拢上。
后金天命五年(年),德因泽向努尔哈赤揭发,说大妃阿巴亥曾向代善和皇太极送食物,代善是“授而食之”,皇太极是“授而未食”,并且阿巴亥在宴会期间打扮的非常的艳丽,还同代善眉来眼去,同时她还多次深夜出宫,去向不明。
后来努尔哈赤经过调查发现,德因泽所述事情皆属实,并且代善与阿巴亥本人也对此也是供认不讳。当然,努尔哈赤还是本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态度,只是随便找了个理由便将阿巴亥赶出了宫外,而对于代善他选择了暂时不予处分。
(图片来源于网络)至于阿巴亥为何要如此行事,其实也是有着一定的原因的。
一来,努尔哈赤在确立代善为自己的接班人的时候,曾亲口说在他百年之后将他的大妃阿巴亥以及他的幼子们全部托付给代善,阿巴亥这样做也是为了提前和代善建立密切的关系,为自己和自己儿子们的未来做着打算。
二来,当时的后金朝堂上,“开国五大臣”日已老去并相继去世,朝堂上权势地位最为显赫的便是“四大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阿巴亥与“四大贝勒”建立联系,也是希望自己的儿子们能够获得更好的庇护。
(图片来源于网络)当然,如果仅仅是如此,阿巴亥可以说表现出的是身为一位母亲的用心良苦,但是从当时八旗的势力分布情况来看,阿巴亥此前的一系列举动则是颇为耐人寻味。
努尔哈赤亲领的是45个牛录的正黄旗和20个牛录的镶黄旗,在其晚年的时候,他分配给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每人15个牛录,同时还明确表示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是正黄旗旗主,并且在其死后,将自己剩余的20个牛录的亲兵全部划给多铎。
如果真的如此,那么,在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阿巴亥的三个儿子将会掌握两黄旗共65个牛录的人马。相比之下,当时的代善及其长子岳托统领两红旗共51个牛录,阿敏统领镶蓝旗33个牛录,莽古尔泰统领正蓝旗21个牛录,皇太极统领正白旗25个牛录,褚英之子杜度统领的镶白旗只有15个牛录。毫无疑问,这个时候的多尔衮兄弟坐拥着八旗中实力最为强大的一支力量,进而也就有了同“四大贝勒”一较高下的政治资本。
如果阿巴亥真的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而不断的接近代善、皇太极等人,并且希望籍此获取一定的支持亦或者达成一定的政治利益交换,从而让自己的儿子们能够更进一步,获得更高的政治地位,也就不是没有这个可能。
(图片来源于网络)然而,倘若阿巴亥真的是有这样的想法的话,那么最不想看到如此的人便是努尔哈赤了。
谁是后金政权的缔造者?毫无疑问是努尔哈赤。
谁又是最在乎后金政权的存亡安危以及未来发展的人?毫无疑问还是努尔哈赤。
在此之前,为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这片江山,努尔哈赤曾经是两度手刃血亲。
(图片来源于网络)第一位被杀的,便是他的亲弟弟,舒尔哈齐。
舒尔哈齐,曾经是努尔哈赤最为坚定的支持者以及他最为信赖的战友,两个人可以说是“同成长、共患难,同战斗、共执政”,两人在朝堂上的地位不相上下,甚至努尔哈赤还公开将舒尔哈齐立为自己的接班人。
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努尔哈赤与舒尔哈齐之前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舒尔哈齐也在明朝的不断挑唆与策反下,与努尔哈赤分道扬镳,企图谋求自立,结果却以失败告终,而他本人也被努尔哈赤圈禁至死。
努尔哈赤杀掉自己的亲弟弟舒尔哈齐,为的是维护当时建州女真政权的统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第二位被杀的,便是努尔哈赤的嫡长子,褚英。
褚英在很小的时候就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长大后,褚英在战场上不断的建功立业,年纪轻轻便获得了“洪巴图鲁”和“广略贝勒”的称号,并且被努尔哈赤确立为自己的接班人。
然而褚英为人残暴、心胸极为狭隘,其行为遭到了“四大贝勒”和“五大臣”的集体抗议,而褚英在这样的情况下非但不知悔改,反而阴谋叛乱,进而被努尔哈赤圈禁在高墙内,后为努尔哈赤所杀。
努尔哈赤杀褚英,为的也是维护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虽说是极为不忍,但是为了政权的前途只能不得已而为之。
(图片来源于网络)一位是与自己从小相伴长大、又并肩战斗多年的弟弟,一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还是嫡长子,努尔哈赤为了自己的政权与江山,都能痛下杀手。所以由此可见,如果他真的发现了阿巴亥的政治野心,并且担心在其死后,阿巴亥的行为会导致后金朝堂的危机与八旗内部的分裂,进而有可能将自己多年的心血葬送掉的时候,努尔哈赤会让阿巴亥存活于世么?答案当然是不会,弟弟和儿子都能杀,那么自己的这第四任大福晋,也一样的可以就此杀掉。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让大妃阿巴亥殉葬,应该就是努尔哈赤的遗命,也就是说努尔哈赤主动要大妃阿巴亥为其殉葬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从皇太极与多尔衮兄弟之间的君臣关系上,很难想象他们有着“杀母之仇”与“夺位之恨”。
一直以来,都流传的这样的观点,努尔哈赤临终前是想要将汗位传给多尔衮,只是多尔衮太小,所以由代善摄政。只不过后来代善家族背叛了多尔衮,进而拥立皇太极为后金大汗,而皇太极也伙同其他三大贝勒,假借“先汗遗命”,逼阿巴亥殉葬,进而坐上了汗位。
当然,关于此事的描述,主要集中在民间野史、朝鲜史料以及影视文学作品之中,其中
就包括前些年热播的电视剧《孝庄秘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九王子(多尔衮)当立而年幼,汝(代善)可摄位,后传于九王。”
努尔哈赤真的说过这样的话么?我们先暂时按下不表,我们先来看看历史的实际情况。
前文中也说到了,努尔哈赤晚年的安排中,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是正黄旗旗主,如果其真的是喜爱多尔衮,为什么没有为多尔衮安排旗主位置呢?
况且众所周知,满洲人以黄色为尊,这也就是皇太极为什么登上汗位之后迫不及待的要进行“黄白互换”的原因,为的就是尊贵与合法性。如果即便是如一些史料上所说,努尔哈赤想要让多尔衮担任镶白旗旗主,当时的镶白旗与皇太极统领的正白旗,是排在左右翼之末的位置,实际上就是地位最低的两个旗,难道这就是努尔哈赤喜爱多尔衮的表现么?
再换句话说,努尔哈赤死后将亲兵全部划拨给多铎,使得多铎至此之后所统领的旗都是八旗中势力最为强大的一支,所以说多铎是努尔哈赤心中最爱的儿子,努尔哈赤想要扶保多铎,这样的可能性都要比说努尔哈赤想要多尔衮继位更让人信服。对于此又该如何解释?
所以综上所述,所谓的“九王子年幼而当立”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既然皇太极多尔衮之间没有“夺位之恨”,那么“杀母之仇”呢?同样的,也没有得到丝毫的体现。
皇太极对于多尔衮可谓是器重有加,甚至不惜罢黜了阿济格的镶白旗旗主之位,改由多尔衮担任。并且皇太极在崇德元年(年)改元称帝后,更是加封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其地位仅次于礼亲王代善和郑亲王济尔哈朗,排在百官的第三位,还主管六部之首的吏部。如果皇太极真的与多尔衮有深仇大恨,会如此的提拔重用多尔衮么?
再来看看多尔衮三兄弟,他们是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多尔衮灭林丹汗抢回了传国玉玺,多铎在松锦大战攻灭明军生擒洪承畴,丝毫看不出一点的“杀母之仇”的意思,有的只是对皇太极以及对于大清国的忠心耿耿。
即便是多尔衮足智多谋,可以隐藏自己的心思,但是阿济格和多铎却没有多尔衮这份胆略与智慧,真是如此必然会“露出马脚”,可是他们两个完全没有表现出这样仇恨的想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所以,从多尔衮三兄弟在皇太极时期的表现也可以看出,大妃阿巴亥的死,与皇太极关系不大后者说没有关系,更多的还是努尔哈赤的原因,不然的话,单凭“杀母之仇”这一点,这兄弟三人不可能没有任何的表现,也不可能“隐忍不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至于这一时期的多尔衮等人,能做的也是非常的有限。
“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谏,所行非善,更择善者立焉。”
这是努尔哈赤造在天命六年(年)就确立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同时也就此确立了在其去世之后新汗的选举办法,那就是前文中所说的,由“八和硕贝勒”共同推举产生。
至于“八和硕贝勒”的组成,“四大贝勒”必然位列其中,至于剩下的“四小贝勒”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
网络上,一般都是将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和济尔哈朗列为“四小贝勒”。然而这样的观点完全是结合其在皇太极时期甚至是顺治朝时期的表现所决定的,并不符合努尔哈赤时期的情况。
可以肯定的是,“四小贝勒”,必然是努尔哈赤的儿子、侄子甚至是孙子,也应该是掌旗或者领旗的贝勒。如果以此作为标准,多尔衮便很难入围,毕竟他并不是旗主,并且严格意义上来说,阿济格与多铎当上旗主也是在努尔哈赤去世之后了,也没有资格当选。除此之位,还应该是战功卓著,有着一定的军旅声望,而除了阿济格上过战场有过功勋外,多尔衮和多铎都没有打过仗。
(图片来源于网络)因此,几乎可以断定的是,多尔衮并不在这“四小贝勒”的人选之中,这“四小贝勒”应该是在济尔哈朗、德格类、岳托、杜度、阿济格等这一众有过战功的贝勒中选择。
而也正是因为没有位列“八和硕贝勒”之列,多尔衮并没有这样的资格参与到新汗的推举当中,更没有能力去阻止一切。况且,当时的多尔衮年仅十四岁,多铎更是只有十二岁,年纪非常的小,也无力在朝堂上发挥作用,而他也就只能目送自己的母亲为努尔哈赤殉葬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清史稿》中,对于大妃阿巴亥的殉葬有如下描述:
“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之殉。”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诸王曰:“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后遂服礼衣,尽以珠宝饰之,哀谓诸王曰:“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诸王泣而对曰:“二幼弟,吾等若无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于是,后于十二日辛亥辰时自尽,寿三十七,乃与帝同柩。”
按照《清史稿》中的记载,努尔哈赤留下了让阿巴亥殉葬的遗命,而阿巴亥非常识大体的用自尽而死的方式追随努尔哈赤而去,在此之前她还将自己的两个幼子多尔衮和多铎托付给了众贝勒。
可以说尽管大妃之死是非常的悲壮,但是整个过程还是相对平静的,而这也就应该就是历史的本来面貌,并非其他。
(图片来源于网络)即便是阿巴亥真的是被“四大贝勒”逼迫而死或者直接被弓弦勒死,那前提也应该是努尔哈赤留有了遗命,只不过阿巴亥拒绝奉诏殉葬,这才有了“四大贝勒”的“暴力执行”。
也正是因为这是努尔哈赤的遗命为前提,再加上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年纪尚小,且权势、地位非常有限,进而没有阻止更是无力阻止这一切的发生,最终只能接受了这样的结局。
而从多尔衮等人在皇太极时期的表现,以及皇太极对于三兄弟的照顾与重用上,丝毫看不出他们之间有着“仇恨”所在,这无疑也更加证明,阿巴亥的殉葬与皇太极以及其他三大贝勒之间,并非主要缘由,归根结底,这还是努尔哈赤的意思。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