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世凯的立宪纲要为何被夭折撤销军机处

年6月底,日本战胜俄国已成定局,从朝廷到地方上的实权大臣没有一个不谈论立宪。一直以“四平八稳”为从政目标的直隶总督袁世凯出手了,他奏请慈禧先派皇室亲贵“考求政治”,等考察回来后,再由太后根据考察报告定夺。

从载泽等五大臣顺利出洋到袁世凯在天津成立“立宪研究院”,最终由包括袁世凯在内的14位“编纂官制大臣”和他们的幕僚团队一起完成了《立宪纲要》。但其中袁世凯提出了一个令慈禧无比震惊的方案:大清立宪改革从根本上应反对学习明治维新,具体到官制改革,撤销军机处,成立责任内阁。

五大臣出洋考察

反对学习明治维新让慈禧震惊,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清廷的改革是从上而下进行的,自然希望大清皇室像日本天皇一样保留实权。但撤销军机处为何也让慈禧如此恼火,并且成为立宪改革夭折的关键性因素,却让一些人无法理解。

何谓军机处?军机处这种机构是几千年来都没有的制度,那么为何会出现在清代?并深受皇帝们的喜爱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掰扯掰扯这个机构的来龙去脉。

我们首先从慈禧的发迹说起,26岁的慈禧成功上位的关键因素就是因为大清有这么一个很奇葩的机构——军机处。

大家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个人威权,利用胡惟庸案扳倒了宰相,并借机撤销宰相一职,因此之后明朝多年再无宰相。有人说张居正不是万历朝的“宰相”吗?实际上张居正的职务是内阁大学士首辅,不叫宰相。

但不管怎么说几个大学士组成的内阁实际行使的权力还是宰相的权力,所谓换汤不换药。只要皇上不那么勤政,权力还是集中在内阁大臣的手上。

大清是靠八旗打下的天下,朝廷一开始也沿袭了明朝的内阁制度,但权力中枢却不在内阁,而是由各旗的王爷亲贵组成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扳倒了鳌拜,用“南书房”这个机构把“议政王大臣会议”给削弱了,并把议政王大臣会议去掉了其中的“王”字,变成“议政大臣会议”。

康熙时期,“南书房”等同于“议政王大臣会议”。那么南书房就是康熙在自己的书房里召集一些精英讨论和决定国家核心大事,相当于大清独创的“新内阁”。康熙成功利用“南书房”架空了八旗王爷贵族。

可是时间久了,王爷是被架空了,但“南书房”专权的现象又出现了。雍正皇帝为了公私两便,趁着朝廷在西北用兵平叛,每天都要处理很多军机的机会,绕开“南书房”与内阁的正常行政系统,成立了军机处。

军机处是一个临时单位,没有正式编制,军机大臣都是皇帝从大臣中挑选出来的临时兼职人员,也就是说,皇帝觉得你有用,就把你调入军机处,成为“户部尚书兼军机大臣”。哪一天看你不顺眼了,就可以把你打发回户部继续干老本行。久而久之,皇帝也不会只满足于处理军机,而是以“军机”之名处理大大小小的国事,这样议政大臣会议和南书房就成了空架子。内阁大学士也成了荣誉称号。

如果说明代的内阁是国家军政大权的汇总机构,那么军机处不仅掌控军政大权,同时还是皇帝的附庸和羽翼。如此看来控制了军机处就控制了整个大清官场。军机处外再无重臣,朝堂之上皇帝少了一个重量级对手。

雍正灵机一动发明的这个不起眼的临时机构,虽然在一开始让皇帝觉得大权独揽,但最终却成了晚清的一个巨大的隐患——有效抑制了能与皇权对话的重量级人物的出现,为女后篡权铲除了障碍和创立了最有利的条件,也让慈禧成为比武则天上位更轻松的女人。

慈禧上位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咸丰皇帝只顾贪图享乐,31岁就驾崩于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这个偶然事件造成的,但这种事情独独出在清代,其实和军机处的存在有着莫大的关系。

因为有了军机处,皇帝独裁就方便多了,并且是在小范围内集权,朝廷的重臣消失了,所有臣子都小心翼翼地对皇上俯仰鼻息。这样后宫只要搞定皇上就够了,没有丞相或内阁的阻力,对付一帮临时工,篡权变得异常容易。等到一班大臣缓过神来的时候,26岁的慈禧已把权力牢牢地篡在手中了,根本不需要武后当年那么大的代价。

要知道武则天是在杀女栽赃王皇后,鸠杀太子李弘(长子),废太子李贤(次子)为庶人,废皇帝李显(三子),废皇帝李旦(四子)后才成功上位,历时36岁,牺牲了四个亲生儿子一个女儿,登临大位时已67岁。

我们再来看看咸丰皇帝薨逝时顾命八大臣的资料,近距离地审视这段历史:

爱新觉罗·载垣(年—年),清宗室亲王、大臣。世袭和硕怡亲王爵位,十二家世袭铁帽子王之一,咸丰帝顾命八大臣之首。曾任御前大臣行走,亲受顾命。咸丰帝即位后,渐受信用,累官左宗正、宗令、领侍卫内大臣。咸丰十一年,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发动“祺祥政变”,载垣在北京被捕,赐白绢自尽。年四十六岁。

爱新觉罗·肃顺(年—年),满洲镶蓝旗人,晚清宗室,自道光中期历任御前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咸丰十一年(年)七月,咸丰帝驾崩前受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是年十月二日夜,肃顺在护咸丰帝梓宫回京途中,行至密云被捕,随后被斩于菜市口,年四十五。

爱新觉罗·端华(年—年),清宗室,满洲镶蓝旗人,道光二十六年(年)袭爵郑亲王,授总理行营事务大臣及御前大臣。咸丰帝死后,与怡亲王载垣、其弟肃顺等受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顾命八大臣)。后在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联手发动的辛酉政变中以“专擅跋扈罪”赐死,年五十四,死后降爵。

杜翰(年-年),晚清大臣。道光二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咸丰三年(年),咸丰帝念其父劬劳,擢为工部侍郎,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办理京城巡防事宜。十一年,咸丰帝病重,遗命杜翰等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反对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同年,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杜翰遭革职,流放新疆,后被赦免,从此闭门不出,同治五年卒。

富察·景寿(年-年),满洲镶黄旗人,道光二十四年,赐头品顶戴,在上书房读书。次年,袭封一等诚嘉毅勇公。咸丰五年,以为蒙古都统,授御前大臣,赐用紫缰,寻授领侍卫内大臣,与怡亲王载垣等为赞襄政务王大臣。祺祥政变后,削职仍留公爵及额驸品级。

穆荫,满洲正白旗人。官学生,考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迁侍读。咸丰元年,命以五品京堂候补,在军机处上学习行走。历光禄寺卿、内阁学士,兼副都统。十一年,咸丰帝驾崩,与肃顺受顾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慈禧偕同恭亲王奕发动辛酉政变,抓捕八大臣。穆荫以军机大臣上行走最久,班次在前,情节尤重,撤职流放。同治三年,论赎归,殁于家中。

匡源(-年),道光二十年举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官吏部侍郎。咸丰八年,入军机处。十一年,受咸丰帝顾命,赞襄政务。祺祥政变后,罢官还乡,光绪七年,卒,年六十六。

焦佑瀛,因文笔敏捷,才干超群,又颇有见识,经肃顺推荐,是年十月,命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为“挑帘军机”,实任军机大臣,当时皇帝诏书多出其手。因反对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受免职处分,得归隐于故乡“逋园”。

接着再来看看帮助慈禧一举端掉顾命八大臣的恭亲王奕訢的履历:

恭亲王奕訢

爱新觉罗·奕訢(年-年),清末政治家、宗室,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奕訢自幼与咸丰帝一同成长,深受道光帝宠爱。道光帝死后,根据其遗诏被封为恭亲王。咸丰三年(年)到咸丰五年(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时废时起。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咸丰帝逃往承德,奕訢以全权钦差大臣留守北京,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与之签订《北京条约》。次年(年),咸丰帝驾崩,奕訢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确立了两宫垂帘听政、亲王辅政的体制。

我们注意到晚清军机处的设置,大大削弱了顾命八大臣手中的权力,八大臣中没有一人获得过与宰相或内阁首辅同等的地位和权力,而奕訢却干过四年的领班军机大臣,双方实力对比高下立判,也让慈禧与恭亲王“鬼子六”的合作变得格外容易。

由此可见制度建设对一个国家的国运至关重要,以个人私心创立的机构必然会贻害后世,以公民长远利益创立的制度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三百年前的军机处成立时,人们津津乐道,把它当成改革,那时的人们根本不知道它离改革的本质非常遥远。真正的改革不是用权力玩弄制度,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保留了军机处,慈禧疏远了直隶总督袁世凯,也成了几年后袁世凯逼清帝退位的直接诱因;保留了军机处也让大清同时失去了最后一次自我改良的机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3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