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延禧攻略》的主角和《如懿传》的主要配角,以乾隆第三位皇后“孝仪纯皇后”为原型的魏璎珞和卫嬿婉,人设正反颠倒、黑白对立,到底哪一个更贴近史实呢?
《延禧攻略》中,魏璎珞为替姐姐报仇入宫,靠着一身凛然正气和“我,魏璎珞,天生脾气爆不好惹”的果勇个性,在编剧为她增设的主角光环护持下,先后扳倒纯妃、娴妃以及顺嫔,还收获了乾隆、傅恒两人的爱情。
到了《如懿传》,她则从一名宫中最底层的小宫女,染了剧毒的杂草般逆袭生长,凭着心黑手辣除掉了嘉妃、如懿等对手,成为后宫中位份最尊贵的女人。
“令妃”也好“炩妃”也罢,她出身汉军正黄旗,原本姓魏,后来乾隆将其抬旗入了镶黄旗,之后改姓魏佳氏。
“令妃”和“炩妃”,究竟谁更符合历史,我们来个对比。
第一局:乾隆对魏佳氏的评价是“勤慎居心,柔嘉著范”,即是说她温柔、美貌、善良,所以绝不是“魏姐”那种怼天怼地的火炮性格。
《如懿传》中的“炩妃”虽是做出来的柔婉之态,但对比“魏姐”却更符合记载,所以本局“炩妃”胜。
第二局:网上说魏佳氏的后宫升迁之路堪称“坐了火箭”,这倒也不是夸张。
她初被封即是贵人,不久即升为嫔,三年后又晋为令妃,这个“升迁”速度甚至超过了传说中乾隆的至爱“香妃”。
《延禧攻略》和《如懿传》对于她的升迁史都符合记载,这一局“平”。
第三局:《延禧宫略》中,魏璎珞进宫后曾在富察皇后身边为侍。
乾隆曾经做《孝贤皇后陵酹酒》诗,中有“旧日玉成侣,依然身傍陪”,并自注:令懿皇贵妃为皇后斫教养者今并附地宫。
由此看来,魏佳氏确实曾在皇后身边待过,即如《如懿传》中太后甄嬛“调教”舒妃意欢、陆沐萍一般,俗称“学规矩”。
这段经历在“令妃粉丝”看来,就是乾隆早就看上了魏佳氏,所以迫不及待让她入“长春宫大学”领个文凭,好作为封赐她好位份的理由。
对比《如懿传》中富察皇后对魏佳氏的厌弃,“延禧”胜。
第四局:虽然有这段经历,但若就此便说《延禧攻略》中的魏璎珞,对富察皇后“感知遇恩,愿以死酬”符合史实,却又不尽然。
至少,魏佳氏的父亲对富察皇后便不怎么尊敬。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去世,魏佳氏的父亲在上边屡次催促的前提下,仍然没有为皇后准备供品。
这一点《延禧攻略》和《如懿传》中都未展现,按照“过亲、过疏”都失实结论,本局“平”。
第五局:乾隆30年,39岁的魏佳氏被册封为皇贵妃,这也是她最高的位份。尽管在她去世前,十五皇子永琰就被秘密立为皇储,但她也没有被晋升。直到她去世20年,乾隆公开宣布永琰为皇太子,才追封魏佳氏为孝仪皇后。
不仅如此,清史学家称她也从未“摄六宫事”。
这点上两部剧都“失实”,再“平”。
第六局:对于令妃“中毒”这一点,《延禧攻略》和《如懿传》都没有回避,只是设定了不同情节。前者中是被娴妃一党下毒,后者中是恶事败露后被乾隆赐死。
参考记录中她死后近年仍“颏多皱纹、齿未全脱,如五六十许人,丝毫未腐,笑容圆相、有如古佛”,《如懿传》中受尽苦痛煎熬才能死去已经可以排除。
清史学家根据《清宫脉案--令懿皇贵妃》中记载,认为令妃并非被乾隆毒杀,而是因为她身体弱经常服药,所用药材中便有朱砂,久服造成慢性中毒。
如此来说,两部剧又都因“失实”战平。
第七局:《延禧攻略》中乾隆对魏璎珞情深难移,收到个帽子都高兴得像个一百多斤的孩子;《如懿传》中则是“宠而不爱”,发现她做的诸多坏事后更是对其深恶痛绝。
据史料载,魏佳氏极可能是弥留之际就被“迁移外所”,而且乾隆在她死的那天前往永安庄祭酒。
两相比较,《如懿传》以微弱的优势得胜。
按照以上对比,《延禧攻略》和《如懿传》虽然将同一个人设定成了一善一恶,且人物命运主线并无大的不同,但说谁更贴近历史都不够准确。
荧屏上“姑妄演之”,观众“姑且观之”即可,宫斗剧嘛!看个热闹而已。
文/山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