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迤逦,春节将至。
这是个美丽的节日,在中国,它已经超过四千岁。让时光回到大约公元前年前的某日,被尊为华夏至圣的舜即天子位,率领部下祭拜天地,祈求福祉,于是,人们将这一天定为岁首,也就是农历新年。这便是春节的来历。
在中国人心目中,春节是阖家团聚的节日,是祈年迎福的节日,是开门纳瑞的节日,也是家中幼者为长者祈寿贺年和家中长者为幼者送来祝福的节日。吉祥喜庆和善言美意在这个节日里洋溢着、铺展着,如果天上真有神仙,天上的神仙真的能听到、看到、感受到人间的这派祥和、温煦,恐怕神仙也会和世人一起为这份岁时赐予的厚德与厚福而一展欢颜。
也许就是为了庆贺农历新春的福祉绵长,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在辞旧岁、迎新春的这个承上启下的节日里,贡献了数不清的精彩创意,让这个万众欢庆的节日充满奇思妙想,余年来不断花样翻新,也因此形成了在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中国春节文化,将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演变成让世界人民年年耳目一新的中国符号,也让正值“春节时间”的中国成为汇聚幸福与欢乐的天堂。
春节寓意着吉祥喜庆,祈愿着幸福平安
都市寻福
春节是中国人祈福、纳福、送祝福的好日子。从腊月二十三祭灶直到正月十五上元节,在这漫长的近月时间里,人们为欢度节日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方式和别开生面的民俗活动,将绵延数千年的传统礼仪代代传承。
“福”是春节的符号,是春节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福”字意含深远,几乎囊括了一切好事。既是丰衣足食,富贵兴旺,又是健康平安,和谐美满,更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浩浩汤汤福来福往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福”字历经千年演变,形态变化万千,其不断丰富的内涵和意义,逐渐演变成人们心中最重要、最喜爱的文字之一。
在甲骨文中,“福”字为“双手举酒祭天”的象形文字,其中“示”表示祭祀,“酉”代表酒坛,而类似双手的结构,则代表巫师向祭坛献酒。人们认为,创造这个字的用意在于,用美酒祭神,祈求富足安康。《说文解字》中则云,“福,佑也”,意为神灵保佑,逢凶化吉。
此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对“福”字做了不尽相同的解读:农民认为,有自己的土地,春种秋收是福;百姓认为,阖家团圆,平安喜乐是福;商人认为,日进斗金,财源通达是福;读书人认为,十年寒窗苦,一朝人上人,“金榜题名”是福。
尽管人们对“福”字的解读各不相同,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却是相似的。在中华民族最重要、最喜庆的传统节日春节,“福”字带来的是中国人心中熟稔的辞旧迎新的信息和气息,唤起中国人特有的春节的情感。
因此,很多地方到了春节都有贴“福”字的习俗,喜欢在门楣上、箱柜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有的人故意把“福”字倒贴,寓意“福到了”,讨人家说个吉利话。
对“福”字倒贴,也有个说法:清代恭亲王府的管家为讨主子欢心,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家丁贴在库房和大门上。然而家丁不识字,将“福”字贴倒了,恭亲王福晋见了非常气恼。管家生怕火烧自身,便灵机一动,慌忙连声说道:“常听人家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是大吉之兆。”福晋一听,也觉得管家说得合情合理,不但不怪罪管家和家丁,还各赏了他们一些银子。后来,倒贴“福”字之俗由达官府第传入陌巷人家,贴过后都希望过往行人或小孩子念叨几句“福到了”,以图吉利。
传说虽然不能当真,但恭王府“福”多是有目共睹的。恭王府素有“万福园”之称,因其隐藏在花园窗格、环廊各处蝙蝠造型中的“福”,可以数到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加上滴翠岩秘云洞中的康熙御笔“福”字碑,正好一万个“福”字。有人说,紫禁城里有数不清的龙,而恭王府内有享不尽的福。恭王府以其藏福纳吉的独特文化,每年都吸引无数游客来此请福纳福。
恭王府多福轩“同德延釐”匾额和福寿字斗方
大府之内福运绵绵
到恭王府请福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最热门的一种是摸一摸康熙御笔“福”字碑。虽然这座碑作为文物已经受到保护,但人们仍然愿意隔着玻璃触摸一下石碑,将“天下第一福”的福气请回家。
康熙皇帝喜欢书法,不过康熙却很少题字。在今天的北京城内,除公文外,经考证的康熙题字只有三个。两字是高悬于故宫交泰殿匾额上的“无为”,剩下一个,便是“福”字碑上的“福”。“福”字碑隐于恭王府花园秘云洞中,谓之“洞天福地”,碑的右上方还刻有康熙的玉玺以镇福,因此此“福”字被称为“天下第一福”。
康熙手书的这个“福”字结构精妙,气魄雄浑。不同于民间常见的方正饱满的“福”,它字形狭窄而瘦长,民间称之为“长寿福”。此“福”包含了五个汉字,可分解为“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五福合一,极具艺术感,且意蕴深远。又“田”部尚未封口,因此被视为鸿福无边、无边之福。
传言此字是康熙在孝庄太后病重期间化孝心于笔锋、为祖母祈福而题,有请福续寿之意。至于这个深藏大内的皇家珍宝如何到了恭王府中,那是另外的故事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福”“蝠”谐音,蝙蝠象征着洪福吉祥。与蝙蝠有关的图案,是迎福纳吉的标志,在中国吉祥图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京城,无论是王府宅第,还是胡同民居,很多门楼、影壁等建筑构建上都能见到蝙蝠的砖雕图案。
恭王府把福的装饰性与古代建筑的结合运用到了极致,其绝妙处在于“藏福”文化,既有“明福”,还有“暗福”。所谓明福,是指形象具体的蝙蝠,如环廊彩绘、窗棂雕刻的蝙蝠等;而暗福,则是抽象化的蝙蝠,多见于府邸、花园中的窗格。它们散见于亭台楼榭,交相呼应,无处不在。其中,将祈求福佑心思发扬至顶峰的,当属后罩楼的什锦窗。
后罩楼是府邸与花园的分界建筑,间房屋连成一排,达多米长,是中国王府类建筑中最长的楼。其北墙上层有形状各异的砖雕什锦窗44扇,除圆、方、扇等常规形制外,还有桃、石榴、书卷、银锭等形式。什锦窗上砖雕精美生动,寓意吉祥。如在“磬”式窗上下配以蝙蝠及鲶鱼形成“福庆有余”,蝙蝠与卷云纹构成“福运绵绵”;以“石榴”窗上配蝙蝠,寓意“多子多福”。
恭王府的花园萃锦园,布局以“福”为主题,游览其中处处见福,方觉设计者确实匠心独运。自花园中路西洋门入,抬首可见长形直立的太湖石“独乐峰”,其后为一蝙蝠形水池,名“蝠池”,蝠池边上种有榆树,每到春夏之交,榆钱儿撒落水面,真是“福榆”满盈。蝠池北为安善堂,再后便是花园的核心—康熙御笔福字碑,嵌于假山主峰下的秘云洞中。花园中路的最北端,是一组形制奇特的厅房,其两侧耳房略前于正厅,亦如张开双翼的蝙蝠,称为蝠厅。蝠厅与福字碑、蝠池以及后罩楼上“福庆有余”的花窗连成一线,祈福主题一路贯穿,叫人回味无穷。
观众参观清朝五代皇帝御笔“福”字
寻常巷陌藏福纳吉
深藏王府大院的福,老百姓是轻易见不到的,然而,遍布京城胡同四合院内的福,人人触手可及。单名字中带有“福”字的胡同,便有说不完的故事。
北京有6条名字中带“福的”胡同,俗称“六福胡同”。按照行政区划分,其中4条位于东城区,包括千福巷、福祥胡同、福禄巷、纳福胡同,还有两条位于西城区,即万福巷和福绥境。
这六条胡同中,有4条被列入《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第一、二批)》,包括千福巷、福禄巷、纳福胡同、福绥境,它们的名字承载了千百年来北京城市发展演变的历史,不仅具有空间指位作用,而且与街巷共同展现了老城的空间格局和历史肌理。
在这六条胡同中,最长的是福绥境,全长米,最短的是万福巷,只有80米。它们大多有上百年的历史,历史最久远的福祥胡同,据说明代就形成了。
展开北京城市地图会发现,从位居最北端的千福巷,到最南端的万福巷,这几条胡同大都居于中轴线附近,仿佛带着祥瑞之意的蝙蝠围绕京城的龙脉飞舞盘旋。
在北京南锣鼓巷纵横交错的胡同里,保存着自元代以来非常丰富的胡同院落机理,明清以来的街巷遍居历史名人,福祥胡同便隐匿在这片区域的最南端。明代这里称福祥寺街,因胡同内有福祥寺。清朝时属镶黄旗,乾隆京城全图改“街”为“胡同”,称福祥寺胡同,宣统时称福祥寺。中华民国后沿称。年整顿地名,去“寺”字称福祥胡同。福祥胡同11号是一座静寂的小院,这是东北军将领王树常的故居。院子不大,但有着丰富的历史。
北京的胡同大多是东西走向,福绥境是少有的呈南北方向的胡同。它与白塔寺和北京鲁迅博物馆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区域,胡同就在三角形的顶点。这里原名“苦水井”,因其地旧有水井,水质苦涩,故名。中华民国以后,将苦水井谐音雅化为福绥境,取意平安有福的地方。建国初期,北京开展清洁古城的运动。福绥境的居民搬掉垃圾山,整修道路,安上自来水,街道焕然一新。为此,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还特意拍了部纪录片—《一条小街》,专门向全国推广福绥境的经验。福绥境成了全国闻名的北京街巷。
北京的胡同千万条,万福巷不算知名,但它毗邻前门大栅栏,位置得天独厚,堪称胡同短,故事长。住在附近的老住户把这里称作“万佛寺弯儿”(建国后北京多条胡同改为“雅称”,“佛”被改为“福”)。其得名于坐落在胡同北侧的“万佛寺”。从万福巷西口向北,可以直达通古达今、雅俗相济的琉璃厂古文化街,从东口向北,则可流连繁华的前门大栅栏商业街,往南不远,就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聚集地天桥。它的名字本身也象征了北京这座城市无处不在的福文化气息。
不止“六福胡同”,北京还有更多藏着“福”字的街巷值得一探。天桥附近有条福长街,曾集中了十几家茶馆,连阔如、关学曾等著名演员曾在这里演出。与福长街隔着不远,还有两条胡同,一条为禄长街,另一条为寿长街,连起来就是福禄寿。从名字上便可看出,北京是一座藏福纳吉的城市。
在这个喜庆祥和的日子里,不妨带着对新年的向往和祝愿,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胡同四合院和古代建筑里找一找“福”,它们是这座城市留给我们的美好祝愿。
恭王府福字碑被誉为“天下第一福”
雅士祈福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在“年”里头,勤劳可爱的中国人不仅要总结过去一年的丰盈收获,更要为新的一年祈福纳祥。沉浸在辞旧迎新的欢快气氛中,人们贴春联、写福字、请门神、换年画,通过一系列别开生面的民俗活动,祈求新年行大运,许下快乐健康常伴的美好愿望。
请门神保平安
每逢新春佳节,爱打闹的小小子儿和爱漂亮的小姑娘便能大饱眼福,家家户户大门上贴的各式门神如同一部部有趣的连环画,开启了孩童想象的空间:笑容可掬的赐福天官和憨态可爱的招财童子金光四射;手持刀枪剑戟的武官名将自带威严正气震慑邪祟。门神老爷们的形象令孩童们着迷,他们的传奇与传说丰富了童年的年味儿。
过年“请门神”是中国由来已久的习俗。人们将门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根据史料记载,周代中国已经出现“祀门”活动,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典礼。上至天子、诸侯,下至普通百姓,都会进行“祀门”礼仪。而“请门神”便是由这一礼仪演变而来的。
最早的门神形态并不是画,而是用桃木板雕刻出来的人形。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中国民间流传最早也最广的门神传说。
《山海经》记载,在东海之中有一座神山“度朔山”,山上有一株大桃树盘曲三千里,在枝干延伸出去的最东北处,有一座“鬼门”,那里是众鬼出入的门户。而把守着鬼门的两位神将,一位叫神荼,一位叫郁垒,防止害人的鬼进入人们的家中。神荼、郁垒因专管鬼怪、邪物,能够驱邪避凶而受到世人敬仰。后来人们把神荼、郁垒奉为门神,并渐渐发展到将他们的画像贴在门上代替木雕。
门神尉迟恭
贴门神有讲究
社会文化历经变迁,人们喜爱的门神也在不断变化。东汉名将铫期和马武,唐太宗麾下名将秦琼和尉迟恭,一度成为人们尊敬并钟爱的门神。北京作为一座古老的城市,又是辽金元明清等朝代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全国各地的文人、商贾、官宦、旅者纷纷来到这里,与他们一同到来的还有家乡的门神。所以,北京民宅的大门上,各地门神云集,如道教的燃灯道人、赵公明,抗金英雄岳飞、韩世忠,以及《水浒传》中的一些梁山好汉。最有趣的是京北密云一带供奉的门神竟是杨宗保与穆桂英夫妻二人。
古都北京的“礼儿”多,这既是千百年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魅力,也是北京人生活的雅致与讲究。“请门神”当然也有相应的规矩:什么时候请,什么时候送,哪位门神居左,哪位居右,都有一定之规。按照习俗,过了腊月二十四才能请门神,因为二十三祭灶,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去了,家里更需要神灵庇佑。还因二十四要扫房,怕尘土弄脏神像,所以腊月二十四扫完房方可以将门神“请”上门。
至于门神的站位更不能错,按照老说法,如贴错了,叫“反贴门神”。通常左为神荼,右贴郁垒;秦琼在左,尉迟恭在右;岳飞要贴左边,韩世忠贴右边;左边关羽,右边张飞;哼哈二将是左边郑伦,右边陈奇。文门神一般贴在正堂屋及厢房门上,厢房单扇门较多,所以只能贴一个,多为天官赐福、刘海戏金蟾等……“请门神”所体现的仪式感,赋予了百姓安宁平和的心境。
当先人们将对自然伟力的崇拜融入朴素的信仰时,便衍生出了绚烂多彩的民俗文化。桃符并不单单是门神的源流,它在另外一条发展轨迹上逐渐演变形成了楹联。
门神秦琼
楹联雅集古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入暖送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旧时,新春将至,人们将画满驱邪符,写满吉祥话的桃符悬于大门之上,满心欢喜地迎接崭新一年。据说,这些“桃符”就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楹联的前身。
楹联是对联的雅称,因为古代殿堂、庙宇以及府邸厅堂前大多有两根插廊柱子,叫做“楹”,贴于楹柱上的对联也便成了文人雅士口中的“楹联”。据史料记载,楹联大概起源于唐、五代年间。清代学者梁章钜所著《楹联丛话》第一篇开宗明义就讲楹联起源于春联。另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很长一段时间里,这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虽然唐朝时期中国就已有写春联的习俗,但春节贴春联的风俗真正盛行始于明代。史载,明太祖朱元璋不仅酷爱春联,甚至为了让大家都贴春联,还下达正式的法律文书。朱元璋喜欢在春节期间亲自微服出游,一次,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中国春联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如“春临大地百花艳,节至人间万象新”“红梅含苞傲冬雪,绿柳吐絮迎新春”“百年天地回元气,一统山河际太平”,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琉璃厂淘春联
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春节正式拉开序幕。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产物,春联集对句艺术、民俗文化、书法艺术与制作技艺四大要素于一体。书法艺术蕴涵着神奇独特的东方精神,是中国美学与东方哲学的灵魂,可以说,书法艺术的加入给春联增添了美感,体现了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在浙江杭州中山公园“西湖天下景”的亭柱上,有一副这样的楹联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