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清朝的奠基人努尔哈赤整顿兵制,设立了“旗”的制度。起初仅设置了黄白红蓝四色旗,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和固山额真为首领,这是八旗制度的初始阶段。之后努尔哈赤又增加了镶旗,同样为黄白红蓝四色,这样八旗制度落成。那么八旗制度是如何形成,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呢?
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最初设立是源于狩猎的需要,由于狩猎活动需要结伴而行,当时几个人组成的小团体称为牛录,领导者为牛录额真。后来这种牛录团体在征战时期得以沿用,并在牛录团体的基础上设置了更大的团体单位,为固山,固山是满语,翻译为汉语则为“旗”,故固山额真就是八旗制度下每一旗中最大的团体的最高领导者。而上文提到的甲喇,也是一个团体单位,其规模大小处于牛录和固山之间。
清朝奠基人努尔哈赤八旗制度是一种军民统一的制度,青壮年在作战时身份为士兵,不作战时身份转为平民,如此八旗制度使得后金政权和清朝初期军事实力极强。八旗制度也是清朝自始至终实行的社会制度,那么接下来说一说八旗制度到底是什么。
八旗制度类似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但和古代的封建制度略有不同。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由于封王封侯割据一方,很多藩王实力强大威胁中央,而八旗制度则是一种“封而不建”的分封制2.0,清朝时期封王封侯,却不会赏地,这些王公大臣居住在首都北京,万没有割据的实力和胆量。
皇太极剧照努尔哈赤在设立八旗之后,在不同旗下设置了旗主,正黄旗和镶黄旗旗主为努尔哈赤,正红旗和镶红旗旗主为努尔哈赤的大阿哥代善,正白旗主为八儿子皇太极,镶白旗主为孙子杜度,正蓝旗主为五儿子莽古尔泰,镶蓝旗主为侄子阿敏。所以当时的八旗全部掌控在努尔哈赤的亲信手中,当然这也可以理解,对于处于危险中的后金政权而言,在群雄环伺的境地下这样设置有利于调度和生存。
随着时间推移,在后金政权与明朝等其他势力交战过程中,八旗军屡立战功,也因此很多旗主便拥有了可以世袭传给后代的殊荣,在入关之前,八旗子弟便成为了一个拥有特殊权力的贵族团体。
八旗铠甲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打败蒙古后,将蒙古族人纳入了八旗体系,由于原来的八旗几乎全部都是满人,故称“八旗满洲”,他们处理蒙古族人的方式相同,在八旗制度下设置新的牛录,为“八旗蒙古”,隶属于八旗满洲。此时在八旗制度下新增加了蒙古族人,但八旗还是八旗,并没有新增。
努尔哈赤在统一辽沈地区后,将当地汉人作为奴仆,并从中选取青壮入伍为兵,填充到原来的旗下。皇太极时期废除了努尔哈赤将汉人视为奴仆的制度,缓和了矛盾。后汉军被编制为旗,公元年八旗汉军编制完成,至此,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的八旗制度臻于完备。
值得一提的是,八旗制度虽然分为满洲、蒙古和汉军三个组成部分,但并非是有24旗。因为八旗制度中,每一旗都设立三名都统,满洲、蒙古和汉军各一名都统,每个都统都下设参领。所以八旗制度中有24名都统和多达96名参领(满洲和汉军都统下设5名参领,蒙古2名)。比如正红旗,正红旗下满洲部分隶属满洲都统,汉军部分隶属汉军都统,蒙古部分隶属蒙古都统,三者中又以满洲为尊。
八旗军那么八旗制度中,都统、参领和旗主又是什么关系呢?这里为了形象表述,举一个例子,前文我们提到清朝的八旗制度是一种“封而不建”的制度,其分封的是“佐领”这么一个位置,佐领是八旗制度的基本单位,每一旗下均有数个。以正红旗为例,假设正红旗有20个佐领,那么其中某亲王领有其中的10个佐领,剩余的10个佐领由郡王、贝勒和国公等分领。那么这些亲王、郡王和贝勒、国公均为“领主”,而正红旗下领有最多的这位亲王则为正红旗的旗主。而都统则是这种制度下的旗中管理人员,类似于打工性质,同样还有之下的参领。
清朝入关后第一位皇帝顺治八旗制度之初,黄色旗帜(正黄、镶黄)由皇帝统领,其他6旗分为王室统领,后到了顺治皇帝时期,在多尔衮死后,皇帝将多尔衮负责的正白旗收到自己手中,这样皇帝就直接统领三旗,为“上三旗”,而王室子孙逐渐分散到其他五旗中,由王公贝勒统领,为“下五旗”,上三旗比下五旗要尊贵。到了雍正皇帝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将大部分的佐领收归皇帝直接统帅。
在清朝与俄罗斯交战之后,将雅克萨之战的俘虏编制为一个佐领,设置“俄罗斯佐领”,后因朝鲜半岛很多百姓迁居中国,清政府设置了“高丽佐领”。八旗制度是清朝前期作战无往不利的关键制度,却也是清朝腐朽衰败的源头,当然这些历史我们之后再说。
清朝疆域这里是咸亨史话,分享更多精彩有趣的历史故事给各位,不想错过精彩那就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