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史上,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那就是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20多年,这在整个古代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在很多影视剧里,为彰显慈禧太后是一个很厉害的角色,而将慈安太后刻画成一个忠厚老实、懦弱无能且处处受制于人的形象。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慈安太后并非如此!
慈安才是真正的国母,是当时清廷的最高统治者,只要她活着一天,慈禧永远都是弱势的一方,处处被她管制,慈禧对慈安一直充满忌惮。而正因如此,令45岁慈安的暴毙充满疑云。
为何说慈安比慈禧更厉害,慈禧绞尽脑汁一辈子都斗不过她呢?一起来揭秘历史真相。
一:慈安入宫早,地位更尊崇
年,慈安出生于满洲上三旗中的镶黄旗,出身高贵,姓满族“八大姓”之一的大姓钮钴禄氏,广西柳州人,父亲是广西右江道穆扬阿。
慈安嫁给奕詝(即咸丰帝)时只是一个侧室,嫡福晋是富泰之女萨克达氏。年萨克达氏病逝,次年咸丰即位,慈安被晋封为皇贵妃,年又被册立为皇后。
可以说,慈安是清朝晋升最快的继后,由嫔到皇后仅花了40天,从行册立礼来算也仅花了6个月。
从此,年仅14岁的慈安便开启了“母仪天下”的生涯。
(慈安)
那时慈禧才进宫,虽然比慈安大了2岁,但还是一位兰贵人。贵人还在嫔位之下,是妃嫔等级的第5等,与皇后级别相差甚远。
由于清宫等级森严,慈禧要对慈安毕恭毕敬,不敢有丝毫违逆。慈安作为后宫之主,凡事也都要教导后宫嫔妃遵守礼法、节俭等。
慈安在清代所有皇后中,可说是最为节俭、最有德行的。有一次,她过生日,大臣们为讨好她纷纷送厚礼,慈安一律不受,她还谆谆告诫当时还是兰贵人的慈禧:
“我们若多受一份礼物,老百姓就会多受一份饥寒。我们应该破除这些陋习。”
慈安自己则带头节俭,如她平时的衣物、帷帐等一律不用昂贵绣品,更不用进口洋织品,说那些东西中看不中用。她每年都要亲手绣一双鞋面,以此作为表率。
她还教导后宫之人,都要做力所能及的活。
她自己的一举一动丝毫不越礼法,平时穿着端庄,天气再热也从不露出身体,洗澡也自己洗而从不用宫女,不换礼服就不见皇上,坐着腰板挺直,行走慢步徐行。
她对待下人,仁慈宽厚,十分和气,从不疾言厉色、粗暴蛮横,她的一言一行在咸丰眼里都是非常完美的,被咸丰皇帝称为“女圣人”,对她十分敬重。
慈禧年进宫当了兰贵人,由于不熟悉宫规,梳了宫外满洲妇女梳的飞云髻时,恰好被慈安看到,慈安就严厉申斥她要遵守宫中法度。
可见,慈禧还是在慈安的教导下成长起来的,慈禧一直都很忌惮慈安,这也是有史以来的。
(咸丰皇帝)
自此,慈禧就对慈安心生不满,而大度的慈安却不以为意,还在侍寝上给她诸多方便。慈禧能幸运生下皇子载淳(即同治帝),被封懿贵妃,慈安也算功不可没。
年,英法联军欲犯北京,咸丰带着皇后钮钴禄氏、懿贵妃叶赫那拉氏逃到承德避暑山庄,纵欲多病的咸丰到承德后身体更坏了,次年病逝,年仅29岁。
那时,慈安年仅24岁,慈禧26岁。
由于丈夫去世,慈安、慈禧都成了“未亡人”,共同的目标将两人的关系拉近。
咸丰一去世,继立皇位是大事。慈安虽为皇后,但一生不孕不育,咸丰膝下仅2子1女,还夭折了1子,如今按咸丰遗旨只有慈禧生的皇子载淳能继承皇位了。
(慈安)
鉴于钮钴禄氏是中宫皇后,叶赫那拉氏又是6岁小皇帝载淳的生母,因此两人都一同上尊号封为皇太后。
钮钴禄氏徽号“慈安”,小皇帝称为“皇母皇太后”;叶赫那拉氏徽号“慈禧”,小皇帝称为“圣母皇太后”。由于所居宫院位置不同,慈安、慈禧又分别叫做东、西太后。
事到如今,慈禧也算是“母以子贵”了。
虽然慈安、慈禧两人并称皇太后,但在任何决策上,甚至在一些日常具体事务上即使慈禧盖印拍板了,最终也要由慈安来决定的。
说白了,慈安始终是嫡,慈禧始终是庶!
(年轻时的慈禧)
二:慈安宽厚仁爱,同治、光绪都敬重她
咸丰临终时,曾指定了八位顾命大臣,同时也给两宫太后以决策的权力,后来恭亲王奕訢联合帝后发动辛酉政B扳倒了八大顾命大臣。
而之所以慈安会和慈禧联手,并非因为她有政Z野心,实在是因为八大臣里的肃顺等人树敌太多使得大臣们一致反对,而慈安必须要支持一方。不料也因此拉开垂帘听政的序幕,同时促成了慈禧这个独裁者的诞生。
辛酉政B之后,慈安与慈禧两宫太后开启了垂帘听政的政Z生涯,长达20多年。
这期间,慈安鉴于慈禧是小皇帝生母,遇事主动推让,但慈禧在慈安面前不敢放肆,凡事无论大小都要由两宫太后共同决定,先由慈禧盖印,后由慈安决定。
总体来说,在同治初年,两宫太后相处融洽。
(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而慈安之所以被传为生性软弱、能力平庸的人,多是由于她权力欲不强,而慈禧拥有强烈的权利欲望,不允许权力被分割,她要的就是独断乾坤,如此两人就有了矛盾。
比如,在为同治选皇后时,两宫太后各不相让,慈安看上的是蒙古状元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而慈禧看中的是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后来就让同治自己选。
最终,同治选择了慈安看中的阿鲁特氏。这让慈禧颜面顿失,连自己生的儿子都不站在自己这一边,这让她很是尴尬、痛心。
慈安待人宽厚仁慈,同治及光绪都很敬重她,因此同治选慈安喜欢的阿鲁特氏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时说明慈安的地位及影响力大。
而世人皆传慈安生性软弱,能力平庸,在宫斗中永远不是慈禧对手,实在是冤枉慈安了,估计主要原因还要两宫性格不同,慈安当然也有雷厉风行的强硬一面。
比如,在诛杀慈禧身边的大红人安德海一事上,慈安可说是才智过人、果断决绝。
三:慈安智除安德海,慈禧敢怒不敢言
随着形势变化,慈禧在擅权方面越来越强烈,她总想着独揽大权、独断乾坤,慈安明显感觉到了。
慈禧生平爱看戏,西苑年久失修,不免残破,每次慈安、慈禧与同治、奕訢到西苑游玩,慈禧就试探着说:“此处该修缮了”。
奕訢赶紧回答:“喳”。
不料,慈安却说:“空乏无钱奈何?”显然倡导节俭的她不同意花钱去修缮,此事就此作罢。
慈禧对此,也只是面露愠色,敢怒不敢言!
安德海是在李连英之前的最受慈禧宠爱的总管大太监,但恃宠生骄,狂妄自大,权力越来越大,甚至不把慈安、同治与奕訢等放在眼里,连皇帝也要让他三分!
于是,慈安总想着找机会,势必要除掉慈禧身边的这一大祸患,终于,机会来了!
年,安德海恃宠出京游玩,出京之前征得了慈禧的同意。但这安德海可说是知法犯法,狂得没边了,大清祖制,太监不能擅自出京,他这是在以身试法!
他坐着大号太平船,自称钦差大臣,沿途招摇威风凛凛,像皇帝出巡一样。又沿途搜刮民财,一路扰民,弄得动静很大,但一到德州就被山东巡抚丁保祯抓获了。
丁保桢立即写密奏八百里加急送京,恰好奕訢在军机处,接到奏折起了杀机,随即附上自己想杀安的奏折一同汇报给了慈安、同治。
慈安看后大怒:“大胆奴才,如此狂妄!”于是立即用印。同治皇帝更恨安德海,下旨立斩。
于是,安德海就被丁宝祯就地正法了。
而慈禧对此都无从知晓,只在事情结束后才得知,但案情已了,已无力回天了。据说当慈禧得知此事后,大惊失色,几乎要掉下泪来,看来对安德海是真宠啊。
慈禧当即大怒:“东太后瞒得我好苦啊,我向来道她办事平和,不料她亦如此狠心,我与她决不干休!”
按说,安德海是总管大太监,对于他的处置,慈安有必要同慈禧商榷一下,毕竟也是慈禧身边的人。而如此暗地斩她宠爱之人,自然会令她动怒,同时说明慈安权力更大。
从此,慈禧对她更加有隔阂。
慈安智除安德海,可见也是一个果断之人。
而由于两宫太后的交恶,也令后来的慈安之死充满了疑云,她到底是不是被慈禧害死的呢?
写在最后:慈安突然暴毙
年,45岁的慈安,突然暴毙于宫中。
如此,慈禧就变成了独裁者了。而对于慈安之死,也是众说纷纷,成为清宫的又一大谜案。归纳起来,主要有几种说法:
一是官方的“正常病死”。《清稗类钞》载,慈安初感身体不适,御医为她诊脉,认为小病不需服药,没想到当晚就去世了。
此说法太过敷衍,不足为信。
二是两宫太后交恶,慈安被迫自尽。最初两人相处融洽,后慈禧患病,慈安独视朝政,慈禧不满痛骂,慈安一气之下吞鼻烟壸自尽。
这有些不符常理,慈安是最终决策者,岂会受此影响?而且慈禧也不敢对她放肆。
三是慈禧进药毒死说。说咸丰临终时给慈安一份遗诏让她监督慈禧,慈安善良就告诉给了慈禧,慈禧就动杀机毒死了慈安。
以上,毒死之说,广为流传。
虽然最初慈安为皇后,高出慈禧的贵妃两个等级,在礼法社会里,这显然是慈安最大的政Z资本,但也说明从一开始两人就有礼仪之争。
后来因为垂帘听政,两宫太后同舟共济,关系还算融洽,毕竟还有恭亲王奕訢从中调解。后来慈禧权力欲强烈矛盾渐起,两宫越加交恶。
具体的体现事件有这些,如:
一、安德海之死可说是导火索。
二、在同治立后上,同治选了慈安看中的阿鲁特氏,令慈禧十分不满,将这一切怪到慈安身上,两宫矛盾渐深。
三、同治死后,被慈禧一手扶植起来的光绪皇帝对慈安日益亲近,却对慈禧日益疏远,令慈禧内心极度不平衡。
因此,很可能在种种原因之下,东西两宫矛盾越来越深,而最终西宫压倒东宫,东宫暴亡,结束了两宫之争。
不过,这些都是后世的推断,并无定论。如今多年过去了,慈安太后之死仍是历史一大谜团。
慈安的一生相当传奇。她出生官宦之家,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卓识远见,能力非凡,并非影视剧里刻画的忠厚老实、懦弱无能、没有政Z才干,事事依赖慈禧等。
史上真实的慈安,钰姐认为是这样的:
一、有母仪天下之德。慈安宽厚仁慈,待人和善。
二、有理政之才。慈禧只能管些小事,朝政大事还得慈安说了算。只是慈安洒脱不喜政务,慈禧每遇朝政大事也不能擅作主张,需征询慈安意见。
在朝政上,如:智除安德海,创造“同治中兴”,等等,这都说明慈安才是清朝真正的国母,是当时的最高权力统治者,任何大事都要经过慈安同意才能实行。
三、有影响魅力。慈安有地位、有影响力,如在同治选后上,同治就采纳了她的意见,而如果没有慈安在,有可能就按慈禧意思选了。
总之,慈安称得上是一位德智双全、极为难得的大清皇后中。只可惜早早暴亡,试想,如果她不那么早逝,是否历史会改写呢?
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