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益峰
崇陵,是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和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的合葬陵寝,位于清西陵泰陵的东北面面约4公里的金龙峪,是中国历代皇帝陵寝中的最后一座。宣统元年(年)破土兴建,民国二年(年),光绪皇帝入葬,民国四年(年)竣工。民国二十七年(年)被盗。
1、崇陵相度人员
光绪的崇陵相度分两个阶段,分别是光绪十三年和光绪三十四年,都是相中西陵的金龙峪。
主要相度人员是:奏事官何英年、容贵、资政院总裁溥伦;邮传部尚书陈壁、法部候补郎中春寿;度支部候补主事钟秀等。
(1)、光绪十三年卜选
光绪十三年三月十三日,光绪、慈禧、醇亲王奕譞、军机大臣翁同稣、奏事官何英年、容贵、怀塔布、内务府员外郎兼画图官庆宽。此地原名原为魏家沟,同治改名九龙峪)相度且将九龙峪更名为金龙峪。
光绪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内务府呈递奏事官何英年相度风水后确定的开工日期。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光绪金龙峪万年吉地,并没有兴工建造,而是等到光绪皇帝去世,宣统初年,又开始卜选光绪万年吉地,最终才定址金龙峪。
(2)、光绪三十四年卜选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刻,光绪皇帝,在瀛台含元殿病逝。十月二十四,摄政王载沣命卜选光绪皇陵。
崇陵的地理卜选人员为:奏事官何英年、容贵等。光绪
宣统初年,参与相度的大臣,为:资政院总裁溥伦;邮传部尚书陈壁。
参与相度的地理人员:法部候补郎中春寿;度支部候补主事钟秀等。
2、光绪和隆裕皇后简介
崇陵是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和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的合葬陵寝。
清德宗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
(1)、光绪简介
爱新觉罗·载湉,清德宗,光绪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生于年8月14日,年2月25日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慈安太后逝世后由慈禧太后一宫独裁,直至光绪帝十八岁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光绪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挟制,未曾掌握实权。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抵触,光绪帝被慈禧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天,故称“百日维新”。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于慈禧太后死亡前一天,享年三十八岁,葬于清西陵的清崇陵。
光绪一生偏执、暴躁,终身没有掌握到权力,非常可惜。其实他的才华和智力,也很难驾驭一个庞大的帝国。
清德宗隆裕皇后画像
(2)、隆裕太后
隆裕(年2月3日—年2月22日),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小名喜子,封一等承恩公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是光绪的表姐。光绪十四年(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
民国二年正月十七日(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病逝,享年46岁。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中华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与光绪帝合葬崇陵。
光绪三十四年(年),光绪帝在南海瀛台涵元殿驾崩,依慈禧太后遗命由宣统帝即位。依宣统帝之命被尊为隆裕皇太后,被称为“兼祧母后”,上徽号“隆裕”,史称隆裕皇太后。宣统帝登位时年仅三岁,因此由太后抚养宣统帝。同时隆裕太后也实行垂帘听政,和摄政王载沣(宣统帝生父,光绪帝之胞弟)共同主掌风雨飘摇的清王朝。
宣统三年(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2月6日,载沣奉隆裕太后懿旨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成为即将终结的大清王朝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和终极责任人。
崇陵,是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和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的合葬陵寝。
金龙峪,原名魏家沟,后来同治皇帝改名九龙峪。光绪皇帝改名金龙峪。此地地理格局比较好,乾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相度皇陵时候都列为备选位置,后来有因为有其他更好的穴位,所以此地被放弃。直到光绪时期,西陵已经没有更好的位置,所以金龙峪被定位光绪皇陵。
魏家沟先后在五朝,被相度地理人员看中。
分别是:
(1)、乾隆四年四月,相度端慧太子园寝福地,曾今看中魏家沟,后来乾隆的皇陵选定在东陵的胜水峪,则放弃。
(2)、道光十年,道光皇帝,派穆彰阿带领戴泽同,曾经相度过西陵魏家沟,最后选中龙泉峪为道光皇陵,魏家沟被放弃。
(3)、咸丰二年,咸丰皇陵卜选的地理人员,推荐西陵的魏家沟,二月二十七日,咸丰帝利用谒西陵之机,亲自相度。咸丰皇帝在金龙峪和平安峪之间,二选一,后选中东陵平安峪,魏家沟再次被放弃。
(4)、同治年间,也曾经相度过魏家沟,同治看中此地,将魏家沟改名:九龙峪。光绪元年,醇亲王奕譞等,奉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懿旨,为同治帝赴西陵相度。经过反复选择比对,最后在东陵双山峪和西陵九龙峪,两地二选一,慈禧最终选择东陵双山峪为同治陵寝。
(5)、光绪十四年,光绪陵寝相度,最后选址在西陵九龙峪,同时改名金龙峪。
光绪元年,二月翁同龢、荣贵、醇亲王等,相度九龙峪,初步定为光绪皇陵,定王丙兼亥己分金。
永宁山,横开左帐,另起高峰,山势庄严,宛如宝殿。中峰细抽一脉,天梯石磴,阶级分明,递下二三节后,自亥转壬,陡起寿星山
鸟瞰来龙,金龙峪,自永宁山来龙,分出嫩枝,特起寿星山为少祖,体势尊严,开眉落脉,起伏顿跌,曲折九节而下,节节皆有护砂。
大帐平开,桡棹向前,直送到穴
大龙将要结穴,大开帐幔,帐尾在水口交汇,中间抽出大龙一条,到头开面结穴
水不乱湾,湾则气全。随龙众水交会明堂之前,出辰巽方,回环织结有情。
大龙远来,半路陡然起寿星一山,备具左辅,土金形势,高圆端正。
鸟瞰样式雷绘制的金龙峪地形图,局中众水其到,同归于水口。水口日月捍门,罗星镇塞,局全气聚,龙厚穴真。
该图为样式雷家族,绘制的清光绪皇帝的陵寝设计图,清代宫廷真迹。大龙重重开帐,层层中抽结穴。后有永宁山开帐列屏,帐中再出中帐,中帐之内开小帐,层层中穿,个字中抽。
清代内务府样式雷绘谨呈样稿《崇陵立样全图》,为清代样式雷真迹。该件图纸是研究清代皇家陵寝规制、皇家地理格局等方面的重要原始档案。
左右大帐,开出的枝脚,送到穴前左右为龙虎,班排衙列,枝脚整齐。
清代《光绪崇陵风水地势图》藏于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中心。图画经过美化,实际上内堂不够圆整。
少祖山再转癸而入壬,每一转必有帐护。再由壬而入癸。山列峨眉,砂分蝉翼,环围轮转,穴结少阴。
鸟瞰崇陵的建筑格局和水流,穴前溪水多次过堂转折,每一折,储而后泄,洋洋悠悠,顾我欲流,其来无源,其去无流。
中间过峡处,石曜森列,气象雄厚,到头开面,少阳结穴
鸟瞰崇陵穴前之溪水,内水左右绕抱,外堂有旺隆沟溪水横过,外侧有大砂横栏
气象高出,群峰环拱,当面正对近身横案。
皇陵点穴,多在腰间支脉上,牵前扯后,左右余气之山,数十里大回转
真龙开局中间卧,去山还有几十座。
展开手脚百十里,枝枝回转为城郭。
侧看崇陵,左右近处有牛角护卫。
光绪去世后,溥伦、陈壁、春寿、钟秀等相度人员,留下的风水说贴提到,崇陵向立壬山丙向兼亥巳三分,丁亥丁巳分金。这是三合技术,笔者现场测量,崇陵坐度,向度,为地盘壬山丙向兼亥巳三分,丁亥丁巳分金。
侧看崇陵,大乳大凸之上,微开阳窝,穴在窝钳之处
穴后鸟瞰崇陵,窝中有宽乳微微透出,左右界水清晰
样式雷家族绘制的《崇陵地盘图样》,清代宫廷真迹。
穴后鸟瞰明堂和朝山,远有元宝山朝对,圆净整齐
崇陵罗城直长,不够圆整。地理学认为,罗城形必欲圆,圆则气聚而有融。
左右护砂皆有秀峰高起,左列旗(木仓,念qiāng),右张华盖。
四山云从,八方拱卫,水环流而清晏,砂朝拱以伏从。
鸟瞰崇陵形势。山势逶迤,有雄峙一方之概;局形端正,综包藏四势之奇。
鸟瞰寿星山,开眉落脉,起伏顿跌,曲折九节而下,节节皆有护砂。
穴场现太极晕,左右蝉翼、牛角砂备,唇毡圆满,左右两水会于穴前,为阴来阳受之格
侧看崇陵,太阴金开口结穴,左右弦棱清晰,界水明白。但是崇陵最大的问题就是气脉脱换不净。
鸟瞰大龙自永宁山而来,奔腾数十里,倒头开面结穴,龙脉由大到小,由粗变细,气脉脱换干净
寿星山,中下一脉,开睁展翅,中下一脉,左旋右转,甚属有力,过峡束气,俱为清纯,层叠起伏九节,而结结皆有护砂,结穴开面。
面有一字官星,系青龙砂,旺气拖出,平正秀丽,关锁内气。
侧看崇陵,穴前溪水不断过堂,来回左右绕抱
鸟瞰崇陵
后龙开帐,帐稍拖到穴前,左起凤凰山,右起白玉山,侍从拱卫
左侧龙砂横出小枝过堂,作低小近案,横栏之砂,以关束内气
鸟瞰崇陵,众水聚处是明堂,左右交牙锁真气,明堂中两边有砂,如衣领交锁,关锁内堂真气。
崇陵的主要建筑包含:五孔桥、巡房、牌楼门、神厨库、三路三孔桥、朝房、班房、隆恩门、燎炉、配殿、隆恩殿、三座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顶、地宫。
五孔桥正看昌陵,左后方高起的星峰,为寿星山
侧看五孔桥。桥面每侧的石栏杆,有栏板19块,望柱20根,火焰式柱头。拱桥两侧对称地各有一座五孔平桥、拱桥北约二百米处左右各有一根青自石大望柱。每根望柱用石栏杆围绕,栏板和小望柱各4个,柱头为狮子。
远看华表
侧看石牌楼。清代帝王陵寝牌楼门之设始于康熙景陵,后代帝陵多有沿袭其建制者。
崇陵的牌楼门,为五间石柱冲天牌楼,门扇五樘,均做五抹头栅栏门样式,上部是竖棂及顶部一排短棂,下部是绦环板和裙板,框线、云盘线贴金,鎏金面叶。
侧看神厨库。专为祭祀时制作、存放供品的地方。清代,只有帝后陵设置神厨库,妃园寝不设。
神道碑亭一座,重檐歇山顶,亭内龙首龟趺上竖立神道碑一统,用满、蒙、汉三种文字携刻:
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之陵。一共27个字。
神道碑亭北有马槽沟一道,上建三路三孔拱桥一组,栏杆为龙风柱头。拱桥两边各建三孔平桥一座。
侧看隆恩门
隆恩门面阔5间,单檐歇山顶。
正面看隆恩殿
隆恩殿重檐歇山顶,面阔5间,内设暖阁3间,东暖阁为佛楼。殿前月台陛五出,上设鼎式炉1对、铜鹿1对、铜鹤1对。
近看隆恩殿前的丹陛石
隆恩殿前,左右各有东西配殿,各5间,单檐歇山顶。
样式雷家族绘制的《崇陵地盘图样》,清代宫廷真迹。
正看琉璃花门,琉璃花门,是用仿木琉璃构件组合成的宫门。它既有五彩缤纷的色调,又不怕火烧和风霜。皇家的琉璃花门:大体可分为:高出宫墙的歇山顶琉璃花门楼、低于宫墙的庑殿顶随墙琉璃花门、随墙琉璃垂花门和随墙琉璃垂花门式的牌楼门等。皇陵采用的是高出宫墙的歇山顶琉璃花门楼。
琉璃花门,因是三座门洞并列于三路石阶踏跺上,又称:三座门。每门有一门洞,顶为黄或绿琉璃瓦歇山式,正反两面均镶嵌着预制构件琉璃砖拼合的缠枝莲花图案。
侧看石五供,石五供始见于明代永乐帝长陵,后为定制,从佛教中借用的供养祭器。
正面看方城明楼,
正面看石五供和方城明楼,清代,凡帝、后陵均设置石五供,位于二柱门以北的正中神道上。由石祭台和一个炉、2个花瓶、2个烛台组成。分为上枭、下枭和束腰三部分,束腰部分有八仙、八宝图案
方城前的月台,回看石五供和琉璃花门
明楼上回看琉璃花门
光绪皇帝,下葬仅仅过了24年,年的秋天,崇陵地宫被盗。盗墓贼对地宫非常熟悉,从哑巴城的琉璃影壁前端撬开砖石,挖了一个很深的洞,此洞直达影壁下方,进入了地宫的隧道券。然后用松干木片,从门缝顶倒顶门石,轻松进入了地宫的金券。
地宫是拱券式的石结构建筑,整个地宫有隧道1条,石门4道,券9道(隧道券、闪当券、罩门券、明堂券、穿堂券、金券各l座,门洞券3座),金井l眼,龙须沟2条,漏眼14个,墓道全长63.19米,面积.95平方米,空间.61立方米。
地宫内金券是九券中最大的一个,是地宫的主体建筑,高大宽敞,券顶四周、海墁全部是青白石结构。
3、金龙峪风水说贴三份
金龙峪为风水宝地,乾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均被相度人员列为皇陵的重要备选位置。当时参与相度的地理人员,留下来的风水说贴,有三份。分别是同治、光绪和宣统时期。
(1)、同治朝留下的风水说贴
同治卜选皇陵时候,地理相度人员高士龙、张元益推荐西陵的九龙峪和东陵的双山峪.其中金龙峪说贴如下:
谨看得九龙峪,自永宁山来龙,分出嫩枝,特起寿星山为少祖,体势尊严,开眉落脉,起伏顿跌,曲折九节而下,节节皆有护砂。中间过峡处,石曜森列,气象雄厚,到头开面,少阳结穴,太极晕现。
蝉翼、牛角砂备,唇毡圆满,左右两水会于穴前,为阴来阳受之格,面有一字官星,系青龙砂,旺气拖出,平正秀丽,关锁内气。后有大青山开帐列屏,左有凤凰山,右有白玉山,侍从拱卫,随龙众水交会明堂之前,出唇巽方,回环织结有情,所谓“水不乱湾,湾则气全”也。
远山朝对,圆净整齐,水口日月捍门,罗星镇塞,局全气聚,龙厚穴真。宜立亥山巳向辛亥辛巳分金,诚上吉之地。
(2)、光绪朝留下的风水说贴
光绪年间,李振宇,李唐等相度金龙峪,提交的奏折中,金龙峪的风水说贴。内容如下:
九龙峪龙脉自大青山老干抽枝,起一金星,名曰寿星山,山中下一脉,开睁展翅,中下一脉,左旋右转,甚属有力,过峡束气,俱为清纯,层叠起伏九节,而结结皆有护砂,结穴开面。
太极圆晕,蝉翼砂护左右,两大砂包护于外,随龙水生于本身两泉,正合络书之法,曲折而归巽方,入九龙滩,可作亥山巳向,穴后有大青山大开其帐,左有凤凰台,右有白玉山侍立寿星,俨然辅弼也。
穴前有一小山,两水相交于内,远有元宝山朝拱有情。亦上上之吉地也。
(3)、光绪去世后(宣统即位),定址金龙峪留下的风水说贴
金龙峪风水说贴,为资政院总裁溥伦;邮传部尚书陈壁、法部候补郎中春寿;度支部候补主事钟秀等相度人员,上奏摄政王载沣的奏折。内容如下:
金龙峪脉起自后祖山,横开左帐,另起高峰,山势庄严,宛如宝殿,又中峰细抽一脉,天梯石磴,阶级分明,递下二三节后,自亥转壬,兀起寿星一山,备具左辅,土金形势,高圆端正。大帐平开,桡棹向前,直送到穴,班排衙列,枝脚整齐。
由少祖山再转癸而入壬,每一转必有帐护。再由壬而入癸。山列峨眉,砂分蝉翼,环围轮转,
穴结少阴。其承送到穴之牛角砂,完全脱化,都成朊壤。
向立壬山丙向兼亥巳三分,丁亥丁巳分金。离水坎山,局参既济;壬龙丙向,象合文明。
山势逶迤,有雄峙一方之概;局形端正,综包藏四势之奇。左列旗枪,右张华盖。水环流而清晏,砂朝拱以伏从。起挟飞鸣,落如翔集。定一尊之全局,无涓派之斜趋。
斯实乾坤灵秀之区,阴阳会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为诸穴冠。
4、地理很难解决少亡和绝门的问题
笔者发表光绪的皇陵卜选过程,很多读者反馈光绪皇帝没有后人,清朝后期,同治、光绪、宣统等等皇帝,均没有后人。嘉庆、道光、咸丰等皇帝人丁都不兴旺,是不是皇陵风水不哈造成的?
笔者认为,这个问题与风水关系不大,清朝的西陵和东陵,都是全国最优秀的地理先生,卜选的最好的皇陵。古代医疗条件不好,绝门、人丁稀少、少亡的情况,比比皆是。地理技术,很难解决这个问题。加上清朝后期,皇家家运衰落,导致皇族人丁不旺,可能跟家族运势有更大的关系。
历史上的明师,好几个应该都是绝门的情况。杨筠松,居住江西兴国附近,没有后人。现在有人冒充他的后人,将杨家将也归结为他的后人,这是胡乱附会。杨延昭的祖籍是山西太原人,与杨筠松没有关系。
杨筠松的徒弟曾文辿,据曾家后人说,十辈单传,险些绝户,后来还是曾巽山,在高山得一地观音望海,后人才逐渐多起来。这十辈之中,既然是代代单传,那么说明少亡了多少人?绝了多少人?
明朝朱棣相度长陵时候,全国征调了大量的地理人员,据史料记载,多数地理人员,都是带着儿子陪同前往。只有阴阳训术曾从政,陪同前往的不是儿子,而是仆人。传说当时朱棣比较奇怪,专门问他子嗣情况,曾从政回答:臣无子。后来为了尊者讳,有人说曾从政不是无子,而是五个儿子。曾从政的墓是年后,修造的,其墓碑上的孝子情况,未必真实。民间常以同辈后人,做孝子的现象很多见。
宋朝国师吴景鸾,只有一个女儿,按古代的观念,就是绝门。吴景鸾的地理技术,只能传给其女儿。
等等明师案例,不一而举,遍地都是。古人也好,今人也罢,留下后人的,十不足一二。多数都是一辈二辈、就一个两个女儿,或者根本就没有后人,而最后湮没在历史中。
后来明师家庭出现绝门、出现少亡的现象,比比皆是,不比老百姓少。说明一点:地理不能精准解决少亡和绝门的问题。如果一个家族有福、遇到一个宝地,或许人丁兴旺,部分人丁出富贵,这是地理可以起的作用。
当然现在的观念,变化了。有一个女儿,也不能称为绝门,应该算是有后人的。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