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冬来,岁月交替,转眼间已经进入12月。
但是因为有了冬奥会,大家一定更期待今年北京的冬天吧!
滑冰、滑雪、冰壶、短道速滑……你喜欢哪项冰上运动呢?
事实上,冰雪运动自古以来就格外受中国人的喜欢。
《冰嬉图》卷
(清)金昆、程志道、福隆安等绘
绢本,设色
纵35厘米,横.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今天,我们就通过一幅画作,故宫所藏《冰嬉图》,来看看古人的冰雪运动到底是怎样的。
大家知道什么是冰嬉吗?冰嬉,也被称为冰戏、冰技,是诞生于明末清初的传统冰上运动形式,包含了好几种不同的冰上运动项目。这个词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不仅今天的我们爱看冬奥会,乾隆、嘉庆二帝也把冰嬉当成了每年必看的节目。
可以说,这种被皇帝提倡的大规模、高规制的“中式”冬奥会可是前无古人,盛况空前的。冰嬉被乾隆皇帝钦定为“国俗”,并且成为了每年冬季不定期的节目,受到皇帝的检阅。此后,冰嬉盛典延续到嘉道两朝,在道光年间暂停,又在光绪年间返场。但随着清朝国力衰落,冰嬉盛典也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那么,冰嬉盛典一般在什么时候举行呢?和今天一样,人们会选择在每年腊月冰层冻实之后,找一个好天气进行,地点呢一般在西苑三海。冰嬉项目分为抢等、抢球和转龙射球3项。
《冰嬉图》就是在乾隆皇帝的授意下所绘制的“冰嬉盛典”的盛大场景,看来,古代皇帝也喜欢“打卡留念”呢。
《冰嬉图》卷
(清)金昆、程志道、福隆安绘
绢本,设色
纵35厘米,横.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事实上,故宫所藏《冰嬉图》有两幅,两幅都是手卷,一幅为金昆、程志道、福隆安所画,而另一幅是张为邦、姚文瀚所画。两幅都曾被《石渠宝笈续编》收录,前者曾被存放在皇帝读书的御书房,而后者则存放在皇帝的寝宫——养心殿内。虽然存放位置不同,画家也不同,但两幅画的内容却是极其相似的。
《冰嬉图》卷
(清)张为邦、姚文瀚绘
绢本,设色
纵36.5厘米,横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两幅《冰嬉图》描绘的都是乾隆皇帝阅视冰嬉的盛大场景:西华门外太液池上,大臣们簇拥着皇帝的冰辇,大家一起围观冰嬉。参加冰嬉表演的八旗健儿分列冰上,他们的阵势宏大,表演的技艺也相当娴熟。这两幅画除了画面中央“转龙射球”部分外,其余部分的人物几乎全都一样,就连四周的景物也都大同小异。即使是“转龙射球”部分,其中的旗手和射手的动作也是基本相同的。
那么,这两幅近乎相同的《冰嬉图》上究竟画了什么呢?
《冰嬉图》局部·中心皇帝所在部分
(上)金昆等人所绘
(下)张为邦等人所绘
《冰嬉图》的画面中心是围观冰嬉表演的皇帝和大臣,乾隆皇帝乘坐着冰床,两侧和背后站着御前侍卫、豹尾班执枪侍卫、佩刀侍卫和朝廷的大臣们。御膳房的人正在呈送着茶点。
乾隆皇帝乘坐的冰床,上面像轿子,下面像小船,其实这种冰床叫做黄幄冰床,床体比较高,手推那一侧的弧度更大一些,上面黄幄的部分形状就像轿厢一样。
《冰嬉图》局部·左侧“抢等”部分
(上)金昆等人所绘
(下)张为邦等人所绘
画面最左侧是参加“抢等”的队伍。什么是“抢等”呢?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冰上速滑项目。参加抢等的健儿,脚穿冰鞋,在距离皇帝御座冰床一公里多之外竖立着一面大旗,那里就是比赛的起点。而皇帝御座则是比赛的终点。在起点处,众健儿列队站好。鸣爆竹发令后,八旗健儿飞驰着滑向皇帝的御座。御前侍卫呢就站在终点处拦截,避免他们冲撞圣驾的同时,也作为裁判判定着名次。不同的名次,赏赐自然也不相同。
《冰嬉图》局部·右侧“抢球”部分
(上)金昆等人所绘
(下)张为邦等人所绘
画面最右侧是参加“抢球”的队伍。抢球,就是冰上玩球的项目。参加抢球的健儿穿的就不是带冰刀的冰鞋了,而是特制的防滑冰鞋。《金鳌退食笔记》中就记载有这种防滑冰鞋:“所著之履,皆有铁齿,行冰上不滑也”。
抢球的比赛分为两队进行,左队是镶黄旗,右队是正黄旗,这和清代将八旗分为左右两翼是相对应的。每队有两组,每组又分为主力和替补两个部分。每组主力10人,顶戴花翎,身穿齐肩马褂,左边红色,右边黄色。主力都站在队伍的最前面,仿佛正在等待着比赛的开始。
《冰嬉图》局部·中间“转龙射球”部分
(上)金昆等人所绘
(下)张为邦等人所绘
画面上最醒目的部分就是“冰嬉盛典”中的“转龙射球”项目。转龙射球结合了骑射和滑冰这两项满清旧俗,是属于大清盛世特有的冰嬉项目。
而两幅画的不同之处也在于对这一个项目的描绘上。
金昆等人绘制的《冰嬉图》上,有画好的龙纹滑道。八旗按照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的顺序依次排好,每旗都由旗手为先导,射箭手紧随旗手之后。在接近皇帝冰床处设置有旌门。旌门上挂有天球,弓箭手在滑过旌门的瞬间开弓射箭。这幅图绘制的“转龙射球”场景和文献里的记载是基本一致的。
《冰嬉图》局部“转龙射球”
张为邦、姚文瀚绘
而另一幅由张为邦等人绘制的《冰嬉图》里的“转龙射球”场景,除旗手和弓箭手之外,还有表演人员。这些表演融合了耍中幡、演奏乐器、杂耍兵器、双人或多人花样滑等一系列技巧项目。同样是“转龙射球”,但内容却增加了很多,而增加的这些项目类似古代的宫廷百戏。也就是说在乾隆时期,皇家把百戏的技巧和滑冰结合,形成了“转龙射球”里花样层出的表演方式。
可是,这部分微妙的不同是如何产生的呢?
据专家推测,金昆等人绘制完《冰嬉图》后,乾隆皇帝似乎感觉画面的主体部分表现得不够充分,没有将他设想或者已经试点过的冰嬉盛典中民间百戏的内容画出来,所以才有了第二幅画。而张为邦等人绘制的《冰嬉图》中“转龙射球”部分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想象出来的。
所以我们在理解冰嬉盛典的时候不能被《冰嬉图》束缚住,不能认为冰嬉盛典只有图中的这3个项目;也不能认为冰嬉盛典都是像画中这样八旗同场竞技,事实上更多的是分日举行;当然也不能以为皇帝就只是坐在冰床里观看,事实上,在冰床里看“转龙射球”这样的大场面表演,并没有在高处远观显得壮观,乾隆时期就有在北海琼岛庆霄楼上观看冰嬉的记载。
尽管如此,这两幅作品的艺术和史料价值仍然非常高,是研究清代冰嬉不可不提的作品。
那么到这里,问题又来了,这些参赛人员都是谁呢?
《冰嬉图》局部“抢球”队伍
金昆、程志道、福隆安绘
据《清朝文献通考》记载,冰嬉的“选手们”来自八旗和内府三旗。每年十月,都会从八旗及前锋统领、护军统领等处挑选。前锋营和护军营是八旗禁旅的重要组成,平时警卫宫禁,以保卫皇帝为主要职责,他们都是八旗满洲和八旗蒙古的精英。而内府三旗是由内务府管理的包衣,是皇家私属部队,与皇帝关系密切,虽然是由满、蒙、汉等民族构成,但都隶属于满洲八旗。
《清朝文献通考》记载“参赛来源”
据文献记载,“八旗之中每旗挑选善走冰者名”。这样算一下,参加冰嬉盛典的表演人员就可达人。冰嬉盛典的器材,包括冰鞋、行头、弓箭、球架等,都是由内务府统一准备。每个项目参加人员的数量和服饰也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那么,获胜者有没有奖励呢?当然有。
木制冰鞋
冰嬉盛典各个项目结束之后,皇帝都会赐“恩赏银”,还会按照名次给予额外的奖励。《清朝文献通考》中记载:“陈伎毕,恩赏银两头等三名,各赏银十两。二等三名,各赏银八两。三等三名,各赏银六两。其余兵丁各赏银四两。俱有内府广储司支给。”
《清朝文献通考》记载“恩赏银”
在冰嬉盛典后,给参加者颁发恩赏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人人行赏,说明奖励机制不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