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臣为何皆以皇宫侍卫起步?《天下长河》揭秘。
#头条创作挑战赛#《天下长河》以康熙十五年(年)为开局,讲述了索额图与明珠作为康熙帝的左膀右臂,朝廷重臣的故事。
历史上,索额图和明珠都是在年轻时担任皇宫侍卫,从而开启了自己的仕途,不断升迁。他们的生活履历令人称奇,其中的共同点便是他们都在年轻时就入了朝,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他们曾经在皇宫里担任侍卫的经历。
据《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九·列传五十六》记载,索额图初授侍卫,自三等游升一等;明珠自侍卫授銮仪卫,治仪正。
此外,他俩的亲属也多为皇宫侍卫或者被授侍卫衔。比如索额图的父亲索尼在努尔哈赤在位时期,明珠的儿子纳兰性德在康熙帝时期,年轻时都曾被授一等侍卫衔。
和珅在乾隆年间,更是先后被授三等侍卫、担任补粘杆处侍卫、乾清门侍卫、御前侍卫。这足以说明,担任皇宫侍卫是他们获得高位的重要一步。
清朝时期,许多著名的名臣,如遏必隆、富察·傅清、富察·傅恒、鄂伦岱、阿灵阿、海兰察、福隆安、福康安等,都在年轻时担任过皇宫侍卫。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与满清的侍卫制度有关。侍卫机构是满族贵族子弟入仕的重要通道。侍卫们需要随身携带刀枪武器,以保护皇帝的人身安全。
然而,这也意味着他们可能会对皇帝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因此,从努尔哈赤起,便开始从八旗子弟中挑选出武艺出众者担任侍卫,负责宫廷宿卫和扈从皇帝,并由亲信大臣统领。
在雍正朝之前,皇宫侍卫主要由贵族子弟及武功高强者担任。随着清朝统治的日趋稳定,从雍正朝开始,从武举进士中选拔人员补充皇宫侍卫,逐渐成为主流。
武举起源于唐朝武则天时期,与文科举选拔文官对应,是中国古代选拔武官的一种科举入仕制度。
清朝早期,皇宫侍卫的选拔主要看重两点:一是出身名门望族,二是身体健康。比如索额图和明珠出身满族名门,分别隶属满洲正黄旗和正红旗;遏必隆和鄂伦岱是努尔哈赤的后代,曾在满洲镶黄旗担任重要职务。
富察·傅清和富察·傅恒兄弟也是满洲镶黄旗人,祖父和父亲都是高官,姐姐更成为了乾隆的皇后。这些出身名门的家族成员,都有机会成为皇宫的侍卫。
此外,身体健康也是成为皇宫侍卫的必要条件。例如,和珅的父亲虽然早逝,但和珅本人却身体健硕,成为了皇宫的侍卫。
当时的侍卫是一个备受尊敬的职业,甚至被认为是贵族子弟的特权。他们有着深厚的家世背景,是皇帝人身安全的保障。
成为一名皇宫侍卫不仅需要贵族或官宦子弟的身份,还需要身体健康,因为骑射是满族男子的传统必修课。当然,成为侍卫后,还需要接受专业的训练。
满族人长期以渔猎为生,对武术非常重视,入关后才开始接受明朝的科举制度。因此,在清朝初期,满族贵族子弟通过科举入仕并不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成为皇宫侍卫就成了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而且,清朝的侍卫分为多个类别和等级,待遇好,地位高,是入仕的捷径。
在所有的侍卫中,御前侍卫离皇帝最近,地位也最高。
乾清门是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也是皇帝"御门听政"的地方。它不仅连接着内廷与外朝,还是帝后寝宫及嫔妃、皇子居住生活的重要区域。
此外,乾清门东有九卿值房,西有军机处,因此在所有宫门中具有最重要的地位。
一等、二等和三等。一等侍卫官阶为正三品,相当于文职的大理寺卿、太常寺卿等;二等侍卫官阶为正四品,相当于文职的光禄寺少卿、给事中等;三等侍卫官阶为正五品,相当于武职的守备、千户。
此外,还有蓝翎侍卫,官阶为正六品,级别较低。清朝设有侍卫的直接领导机构——侍卫处,负责统领侍卫和上三旗亲军,以及皇帝直属的精锐部队,如火器营、圆明园八旗护军营等,保护皇帝及其近亲,守卫皇宫,随扈皇帝出行等。
侍卫处的长官为领侍卫内大臣,官阶为正一品,是清朝武职京官的最高级别,与伊犁将军、绥远将军平级。
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