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镶黄旗旅游,意外地清楚了八旗的尊卑,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位于锡林郭勒盟西南端,其北部为浑善达克沙地西南边缘。历史上,镶黄旗以水草丰美的“皇家牧场”而驰名中外,是专门为皇室饲养和供应战马、牛羊的地方。此次镶黄旗之行本是慕鸿格尔山和哈音海尔瓦庙之名而来,谁知竟意外的深入了解了清代的“八旗”以及蒙古的盟旗。

鸿格尔山。位于镶黄旗政府所在地新宝拉格镇东南方37千米,由于夏季满山遍野的黄花,因此人们又叫它黄花山。鸿格尔山在茫茫草原上拔地而起,是镶黄旗境内的最高峰,海拔米,山顶的鸿格尔敖包被誉为“离天最近的敖包”。鸿格尔山悬崖峭壁,怪石嶙峋,山中各种形状的石头千姿百态,有的像骆驼,有的像雄狮,有的像鸵鸟,有的像猿猴,真可谓天然一绝。

鸿格尔山得名鸿格尔敖包。据说,成吉思汗后代大将军林丹汗之子额哲鸿格尔将军的骨殖,几经迁移后安葬于此,因此,得名鸿格尔敖包。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周边的牧民都要来到这里举行蒙古民族传统祭敖包盛会,以表达牧民对将军的缅怀之情。众人把带来的酒、肉、奶食祭献给敖包,跪拜、祈祷。拜罢,全体绕敖包正转三圈,每人至少往敖包上摆放一块石头,随后下山,在山的东侧祭祀神庙、祭水。全部祭祀活动结束后,还要举办摔跤、赛马等比赛活动。

哈音海尔瓦庙。镶黄旗境内最有影响的大型寺庙,位于镶黄旗政府所在地新宝拉格镇南约9千米。该庙始建于康熙五年()。据记载,当时有一个从西藏来传教的喇嘛,在镶黄旗建了一座庙,称马王庙。后为清圣祖所知并十分赞赏,取名“广益寺”,赐给一尊50两重的哈音海尔瓦银佛。此后,该庙又叫哈音海尔瓦庙。“哈音海尔瓦”系梵语,为一佛名。

光绪二十五年(),该庙趁西藏活佛吉木彦西都布到北京之机,将其请来讲经,远近僧众一万多人前来朝觐、听讲,并大量布施,哈音海尔瓦庙借此再度扩建。扩建后僧众达名,有5个拉桑(喇嘛教的学部),大小18个殿堂,5个庙仓,喇嘛住宅多间。主要殿堂有:朝克沁殿、却日殿、堆英克尔殿、门巴殿、拉希殿等。5个拉桑分别是:卓特巴拉桑、赖玛禳拉桑、堆英克尔拉桑、门巴拉桑、却日拉桑。5个庙仓为:卓特巴仓、赖玛禳仓、堆英科尔仓、门巴仓、却日仓。

哈音海尔瓦庙内除藏有七世达赖喇嘛赐给的佛教法规《扎雅格》经,清高宗赐给的蒙文《丹珠尔》经之外,还藏有大小金银佛像、雕刻、刺绣等各种文物及数千件工艺品。

哈音海尔瓦庙后因种种原因被毁,现已修复新建了朝克沁大殿、金刚殿、钟楼、鼓楼、东西厢房、白塔等。

以前对清代的“八旗”和蒙古的盟旗了解泛泛,有此方面还有“想当然”的成分,此行终于弄清楚了。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和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虽说“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但以军事为主,类似于“野战军”。八旗以旗的颜色而分,最初为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四旗,旗帜为纯色四方形,龙首朝后。后增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称为镶四旗,旗帜为五边形,黄、白、蓝三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龙首朝前。八旗制度初步形成。

八旗中每旗的层次分为牛录、甲喇、固山,牛录为最基层。各级首领为牛录额真(汉名佐领)、甲喇额真(汉名参领)、固山额真(汉名都统)。每旗有旗主和领主,领主是所有牛录的首领,一个旗里也许只有一个领主,也许有几个领主。旗主是管理整个旗旗务的,所以旗主拥有领主兼总管旗务之职的双重身份。旗主和领主是一旗的老板,是主子。都统虽为一旗的长官,却是“打工”的,相当于掌柜的或总经理。八旗后来不仅有八旗满洲,还有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三部分均为旗主和领主的部属,分别由满、蒙、汉三个都统领导,并不是独立的八旗。另外八旗中还有俄罗斯佐领和高丽佐领。

八旗中的正黄、镶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所以无领主,称为上三旗,其它旗为下五旗。上三旗之首不是正黄旗而是镶黄旗,因为皇帝本人隶属镶黄旗,兵为皇帝亲兵。上三旗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此外还有内八旗和外八旗之说,内八旗是清代内务府八旗的简称,与之对应的就是外八旗。八旗全员都有固定的俸禄。

锡林郭勒盟所辖的镶黄旗不是上述八旗中的一旗,而属于清朝时期蒙古十八盟、三十二部、二百零一旗中的一旗。这些盟旗包括漠北蒙古(又称外蒙古或喀尔喀蒙古)四盟四部八十六旗、漠西蒙古(含西套蒙古)八盟四部六十四旗,漠南蒙古(又称内蒙古)六盟二十四部五十一旗,现今为内蒙古四十九旗。这种旗主要职能是管理本旗民事与行政,以“民”为主。军事上只能算作“民兵”,平时没有俸禄,战时应召出兵,临时发给“军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1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