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的后宫,规模远没有康熙、乾隆那么庞大,甚至连在位仅13年的雍正都比不上。而且,嘉庆后宫女子,也远没有其它清朝皇帝的出名,以至于当年火遍全国的《金枝欲孽》,都没有带红他的妃嫔们。这和嘉庆的低调也不无关系,甚至他的嫔妃中,有一个到底是汉人还是蒙古人,都说不清楚。
这个妃子叫做刘佳氏,大致就是嘉庆登基之后,皇帝第一次为自己选秀而进入后宫的。她的出身不错,是典型的将门之后,所以直接被封为信贵人。清朝皇帝注重门第,妃嫔的地位与家族出身息息相关,也与皇帝的喜爱有关,刘佳氏跨越答应、常在,也算受到了重视。
然而,起点还不错的刘佳氏,却始终没有走入嘉庆皇帝的心中。她并不受宠,终日倚栏眺望,却总是败兴而归。这也是后宫中失宠妃子最常见的身影,比比皆是。
直到十年之后的嘉庆十三年,她终于得到了再次晋封的机会。这并不是因为嘉庆对她的态度有所改观,而是因为嘉庆本人即将迎来五十大寿,此刻又喜得皇长孙。兴奋之余,嘉庆帝决定将宫中的妃嫔,普遍晋封一级。刘佳氏也就是赶上了这次普惠,才被封为信嫔。
此后,又等待了十多年,直到嘉庆驾崩之后,她才当上了信妃。然而,这次是因为道光帝登基,为了表示孝道,按照规矩将父亲的嫔妃们尊封一级。只不过,此时的封号实际上是“皇考信太妃”。
可见,信妃在宫中实在是不受宠,三次获得封号,都是按例履行,毫无半点殊荣。她不得宠,史书上的记录自然就少,民间也就没有兴趣编造关于她的野史传说。只不过,人们好奇的是,这位女子到底是汉人还是蒙古人,清廷档案一直没有说清楚。
原本,刘佳氏的祖先是很明确的,先祖叫做刘麟图,是山海关副将,职位不高,责任重大。当吴三桂降清后,他也跟随者投降了清朝。此时,他是汉人,这应该是没有争议的。清廷也按照规矩,封他为三等男爵,并将其纳入汉军八旗中的镶白旗。
在那个年代,清军以席卷之势取得天下,向清廷投降之人很多,并不奇怪。然而,奇怪的是,刘麟图死后,他的子孙们却纠结起来。他们纷纷上书朝廷说自己的先祖并非汉人,而是在明朝的蒙古人,所以现在他们希望认祖归宗。
中华民族在发展中不断融合,蒙古人融入汉人中,也不新鲜。清廷也无心去理去考证,同意将刘麟图的家族由镶白旗汉军迁至镶白旗蒙古旗。如愿后的刘氏子弟,纷纷用起了蒙古名字。
刘麟图二儿子叫做钩塞,钩塞的儿子叫做金樑,金樑的儿子叫做保住,保住的第二子叫做德昌,而德昌有三个儿子,其中第三子本智就是信妃的父亲。通过这一连串眼花缭乱的人物关系,总算捋清楚了信妃的来龙去脉。
其实,清廷吸取元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并没有实行民族间的等级制度。刘氏子孙的这一举动,实在很难理解。如果他们觉得背负降臣的名声不好听,蒙古人也是降臣,而且还投降了两次。向大明投降过,也向清朝投降过,这就舒坦了吗?
就是因为这段历史比较混乱,清廷档案中也出现过互相矛盾的地方,甚至还有说她是满人的。小珏也不懂,从刘佳氏这个名字来看,那她还是姓刘,到底他们家族有没有放弃汉人的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