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许多“净街”或称“巡街”“清街”的场面,形式和内容大同小异。唯独西北地区一处叫“内官营”的地方的净街最是独特,在全国各地非常罕见。
巡街的习俗,不论是在大陆,还是在台湾、香港、澳门,甚至在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都有存在。然而这些巡街习俗都属于庙会文化的属性,人们抬着神像招摇过市,巡街的主角是神灵,神灵崇拜和迷信色彩浓厚。内官营净街却不一样,它的主角是由当地有声望的人士扮演的清官人物,与神灵无涉,跟迷信不沾边。而且它的渊源有真实的历史背景可寻,是一定时期社会历史风貌的再现。
正月十三,我慕名前往。内官营旧名“甸子川”,在兰州东南一百公里的地方,距离定西市区四十余里。甸子川水草丰美,土地肥沃,适宜放牧。唐代在这里设置“西使城”,为朝廷输送良马。“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据,仍为藏羌民族放牧牛马之地。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保江山永固,分封皇亲子侄分驻各地。肃王是朱元璋第十四子朱楧,就藩甘州,今天的张掖。建文帝元年,公元年,肃王府由甘州迁入兰州,肃王背着朝廷在安定县甸子川建牧马营,称“内官营”。肃王是朱元璋的亲儿子,称“内官”当然没错。当时内官营气势大大压过了甸子川,甸子川因此易名“内官营”。这段历史,当地《定山野志》有载:“甸子川,(安定)县西四十里,西河甘水之源出此。明肃王私建营,置内官,隶十三户,于兹为牧马地。”
明朝各地藩王有出巡制度,一是体察民情,二是监察官员。《明史·职官志五》载:藩王出巡定例,“仪卫正一人,正五品仪卫副二人,从五品典仗六人。正六品仪卫,掌侍卫仪仗。护卫,掌防御非常,护卫王邸。”
肃王出巡内官营,惯例在元宵节。为迎接藩王到来,当地营官必要先期(正月十三)协同王府仪卫净街,以清理街面、整顿治安。肃王从建文元年移藩兰州,至永乐十七年(年)薨逝,出巡内官营大约二十来次,在当地成为历年必逢的盛事,百姓也以亲眼目睹为幸。肃王死后,内官营裁撤,王爷不再来,热闹不再有,百姓或有留恋,或有失落,心里的想法也许是:你不来玩了,我玩!于是扮演起营官巡街的各种角色,模仿净街的程式,来一回民众的大联欢,渐次发展为一种民俗活动传承至今,已历六百余年。
内官营净街,是春节社火的序曲,有“不净街不耍社火”的说法。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内官营大街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浩浩荡荡的净街队伍在锣鼓和音乐声中迤逦而行,把春意浓浓的街巷装扮得五彩缤纷。
上午九点多,净街活动开始。首先出场的是一位青面獠牙,翻穿皮袄,头戴牛嘴笼,锅墨涂面,身背羽书的人。他在出巡队伍还未出现时就狂奔于大街,这里瞅瞅,那里看看,或竖起耳朵听听,鼠头鼠脑的样子。同行的市非遗中心主任胡君也是内官营人,为我解说:这个角色人称“毛神子”,是营官老爷的探子或信使,传送紧急公文的“快递小哥”。翻穿皮袄,表明他不分寒暑、风餐露宿的辛劳;锅墨涂面,表现其长途跋涉、蓬头垢面的形象;头戴牛嘴笼,以示其严守机密、守口如瓶的职业特点。
净街队伍远远开来,排在前面的是挥舞麻鞭的开路先锋,高举“肃静”“回避”虎头牌的牌头,扛着“万民伞”的壮汉。万民伞又称华盖,周围缀有许多小绸条和流苏。这是封建社会士绅百姓对地方官员表示嘉勉、爱戴的一种方式,用以感念他的福祉,颂扬他的德政。有点怪异的是,举万民伞的壮汉举止很不正经,走起路来像跛子一样,左摇右晃,前俯后仰,万民伞在他手中夸张地晃动,伞周围的绸条和彩穗舞动翻飞,令人眼花缭乱。我问胡君:他咋这个样子?胡君含糊地答:许是为了增添一点谑趣吧。
王府仪卫队伍的第一方阵,前有四人抬着两面铜锣,鸣锣造势,后随四名号手,鼓腮吹奏,再后是二十四面龙旗,三角形,火焰边,分别写着二十四节气名称。龙旗后面跟着六面虎头牌,分别用宋体大字书写“顺天”“府尹”“三品”“正堂”“肃静”“回避”。四名衙役执水火棍,为老爷保驾,戴瓜皮帽、小墨镜的两名师爷,执笔墨纸张伺候。
这时营官老爷“施公”出场了。今年扮营官老爷的,是我的朋友彦林君。彦林君戴官帽,穿官服,挂长髯,端坐八抬大轿,目光炯炯,慈善中有威严。彦林君当过中学校长、县文化馆馆长,选他扮演这个角色真是用当其人,也是家乡人给他的一种殊荣。施公的官轿后面,跟着浩浩荡荡的兵勇队伍,有鼓乐手,有龙旗手,有护卫队,骑战马、佩弓箭、带兵器,旌旗猎猎,马蹄声碎,威风凛凛。
肃王出巡本在明朝,按理说各种角色都应该是明代的装扮,然而自清代以来,所有表演者一律清朝人的装束,营官老爷也变成了满清官员“施公”。这是为什么?
胡君向我道明来历。“施公”真名叫施世纶,清初汉军镶黄旗人,曾任泰州知州、漕运总督,以廉明著称。在漕运总督任上,奉命察勘陕甘灾情,俱以实情上奏朝廷,陕甘百姓颇蒙其惠。传说施世纶曾来内官营,见该地旱荒特别严重,黎民啼饥号寒,遂放粮赈济,活民无数。离开时百姓举万民伞,扶老携幼十里送别。内官营人感其恩德,之后“净街”时便将营官老爷换成了施公。
净街队伍以施公为核心,依次巡视四关三街。每到十字路口或人群聚集地段,施公必要驻轿训话。忽然,两名皂役从人群中抓起一个贼眉鼠眼的年轻人,推到施公轿前,说是捉到的毛贼。施公端着架子问:“轿前小子,你犯了何事?如实道来。”毛贼战战兢兢说:“偷了老丈人的手机。”引来观众的笑声。施公严肃教训道:“你年纪轻轻,不思规矩做人、勤劳致富,做出这等偷鸡摸狗的事来,实在可耻!来人,将毛贼送到镇上派出所,听候处置!”皂役闻言,一把将毛贼推出了人群。观众明白,这是专门安排的情节。
继续巡街。又突然,皂役推着一男一女跪倒在施公面前。施公问:“这俩人犯了何事?”皂役答:“忤逆不孝,虐待老人。”男女欲要辩解,施公厉声喝道:“还有什么话可说?给这贼男女几个嘴巴子!”皂役一哄而上,噼里啪啦好一顿收拾。收拾够了,施公抬眼向观众略略抱拳施礼,正色道:“各位父老乡亲,大家也都知道,刚才看到的情景,是特意安排的虚拟表演。但它反映的是社会的真实,在咱们有些家庭,确实有不孝敬老人的情形。大家都想想,老人含辛茹苦把儿女养大,成了家,立了业,当儿女的有什么理由嫌弃他们,冷落他们,甚至虐待他们?党中央倡导培育良好家风、民风、乡风,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行动作出回答。百事孝为先,在一个家庭,必须做到孝敬父母,让老人度过幸福的晚年。大家能不能做到?”“能!”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呼应。我和胡君也不禁为彦林君精彩的演说暗暗佩服。
近几年净街活动不再“单纯”,增加了不少内容,将群众喜闻乐见的社火表演融汇了进来。净街队伍行进到热闹处,都要以施公的名义为群众表演节目,舞龙狮、跑旱船、踩高跷、唱小曲,亦庄亦谐,热闹喜庆。
我困惑,这种习俗为什么在周边地区看不到,仅在内官营一处流行?胡君讲了一个听来的故事,说在民国时期,邻近村镇曾试图模仿内官营净街的样式,当作社火来玩。内官营人闻讯,找上门去,坚决不让“复制粘贴”,威胁说“如不听从,将如何如何”,从此再没有人敢产生这种念头。这也算内官营人对“知识产权”的一次成功捍卫吧。
但胡君又不无忧虑地说:“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是需要热情的,社会转型变化太快,一个手机就能颠覆一切,年轻人没有兴趣,你说咋个传承?”他还说,农村连毛驴都不养了,以后骑士胯下的二三十匹骡马哪里去找?开着小车净街吗?
初春的白天短暂,太阳的光芒不觉黯淡下去,净街表演接近尾声。施公依例作一番总结性训话,劝谕民众遵纪守法、规矩守业,祝福新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彦林君三句不离本行,又向群众讲了一番尊重知识、崇尚文化、重视教育的道理,再次引来群众的掌声和喝彩。我为彦林君的精彩表演由衷地高兴,活动结束,不待卸妆,就给彦林君灌了满满一杯……
观看净街活动回来,内官营的一幕幕久久不能忘怀。这种来自遥远的民俗活动,穿越漫长的历史时空,携带有丰富的人类文明信息,民俗价值和非遗价值弥足珍贵。比之普遍流行的以神灵崇拜为核心的巡街、清洁活动,它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它不仅给劳作经年的民众以节日的欢愉,更使人们在尽情的娱乐中得到教化。它的主角施公是清官的象征,他的形象慈眉善眼和蔼可亲,不似神灵那样让人有畏惧之感,他的训诫之语紧贴现实生活,富有人情味,充满正能量,是另一世界的神灵做不到的。我期待它永远保持娇美的容颜,青春靓丽。
又是一年净街活动上演的季节,内官营人又忙碌了起来。春风扑面,冰河消融,古老的内官营处处呈现走向新时代的新气象、新风貌。
来源
定西融媒
编辑
马雨洁
责编
刘宇鸿
审核
张红彦
说明
当归定西旨在宣传定西市文体旅游。部分文字、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本平台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