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锡伯民族博物院探索锡伯族文化开心菜菜

位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民俗风情园是每一个热爱新疆文化之人的必经之地,行走其中,仿佛翻开一部历史,进行一次时空穿越。

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居住在大兴安岭北段大鲜卑山(现内蒙古呼伦贝尔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大兴安岭北段10公里处)的鲜卑人南迁大泽后,逐渐与草原匈奴融合,始称拓跋鲜卑。

一千五百多年前,东晋十六国时期,骁勇善战、尤擅骑射的拓跋鲜卑,离开他们世代居住的大兴安岭嘎仙洞,以勇猛刚强的姿态结束了十六国的动乱,离开森林逐梦中原,站上了历史的舞台。它是自秦汉二千多年以来,第一个入主中原、建立王朝、载入史册的北方民族,锡伯族即是拓跋鲜卑的直系后裔。

在锡伯族的重大节日上,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的西迁节拥有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

说到锡伯族的西迁节,必须要说一段悠长的历史讲一个重要的人物。

《权力的游戏》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权力就像阴影,再渺小的人也能投下巨大的影子。权力争夺的游戏总是伴随着杀戮和战争,也成为领袖崛起的通道。年明朝时期,女真族爱新觉罗氏的杰出人物努尔哈赤,被推举为建州女真首领,一统草原、进军中原是他的终极目标。随着他吞并的部落越来越多,权力也越来越大。

为了遏制女真族的扩张不被吞并,年,锡伯族随同科尔沁、哈达、乌拉、珠舍里等九部联军攻打努尔哈赤,发动了著名的“九部之战”,可惜因兵力悬殊不幸兵败,最后归顺了努尔哈赤。

年,被称为草原上第二个成吉思汗的努尔哈赤成为后金可汗,年,他的儿子皇太极继位后,将“女真”改为“满洲”,并且完成了努尔哈赤进军中原的目标,灭了明朝改国号为“大清”,建立了清政府。作为归顺了“女真”部落的锡伯族至此被编入了“以旗统人、以旗统兵”的满洲八旗,移防黑龙江、吉林等地。

我们都知道,新疆地大物博,但很多地方环境恶劣,不适合居住,那么,锡伯族好好的在东北居住,为什么要费劲西迁至遥远而荒芜的新疆,去寻找一片适合居住的地方呢?

西迁的故事就发生在乾隆年间。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而权力争夺的游戏从未停止。在中国地图上,新疆和俄罗斯比邻而居,当时有一个准噶尔部落不甘失败,联同沙俄政府屡屡在新疆边界滋事。

注军机大臣就给皇上上了一份奏折,说盛京(当时的帝都,如今的沈阳)驻兵有一万六、七千名,其中有锡伯兵四、五千名,近几年出兵打仗,从来没有派他们出去过,但是他们平时以狩猎为生,骑术不错,不如从里面挑选一千名精兵良将,派他们去新疆守边防吧。

皇命不可违,乾隆二十九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从十三城挑选出来的一千锡伯官兵连同他们的家属约四千余人从沈阳出发,开始了西迁至新疆伊犁的征程。

战风沙、抗洪水、过雪山……一路的艰辛苍天可鉴。在行进科布多的路上,因冰雪融化、河水剧涨,粮食损失惨重,整个西迁路上被饿死、冻死、淹死、病死的人不计其数,但是顽强的锡伯人依然在历经16个月后到达新疆伊犁,为开拓和发展北疆的屯垦戌边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乾隆三十二年,新疆伊犁的锡伯官兵正式组建“锡伯营”,设八旗,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自此,锡伯族开始在伊犁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从古至今。

为了纪念这次西迁,锡伯族把农历四月十八日定为西迁节。位于锡伯民俗风情园附近的靖远寺是锡伯族西迁至伊犁后第二年修建的寺庙,到了西迁节的这天,锡伯族人欢聚在靖远寺,以不同的形式拜祭祖先,怀念他们的先辈,庆祝他们的美好生活,因此西迁节又叫怀亲节。

锡伯族崇拜自己的祖先,无论大户小户,家家都供奉女祖宗“喜利妈妈”和男祖宗海尔堪玛法。

女祖宗“喜利妈妈”是由儿女双全、人丁兴旺的老太太制作的一条长绳,从屋内西北角扯到东南角,两端挂在房椽上,上面系着合种物品,记录着家中发生的各种大事。例如,挂一个嘎拉哈代表添一辈人;挂小弓箭表示添了一个男孩;挂布条表示女孩;挂摇车代表娶媳妇;加铜钱表示生活富裕等。

远古时期,锡伯族的男子常常出外放牧狩猎,男祖宗海尔堪玛法是用来保佑男子平安归来的神,后来经过演变,游牧的锡伯族渴望海尔堪玛法能保佑他们的牲畜兴旺发达,因此又叫做“马神”。

供奉“海尔堪玛法”寄托了一个家庭对丰衣足食生活的全部希望。海尔堪玛法供在屋外西南墙的房檐下,在墙壁内掏洞(或砌成一个一尺半深,一尺左右高,半尺多宽的洞),里面放个匣子,匣内装有雕塑的泥神像或木神象,这就是“海尔堪玛法”,因地区和供神时间的不同,海尔堪玛法神像的形象也不尽相同。墙外的洞下钉两根木桩,上面放块木板,板上有香炉祭器,逢年过节时,烧香磕头,祭拜海尔堪玛法。

锡伯族注重礼节,当晚辈见到长辈,或者子女见到久别的父母,立定后,左脚先迈出半步,双膝弯曲,把左手先放在左腿膝盖上,然后右手压住左手,身子往下坐曲,即刻复直,行“打千”礼,年轻人向长辈“打千”时,长辈只吭一声就算应礼了,老人间行礼时,对方会同时“答千”,妇女间不行此礼,但男性向同辈妇女行此礼时,对方需要“答千”。

以前在锡伯族,儿媳不能和公公同桌吃饭,得站在两三米之外,帮助老人添饭夹菜,席位以西为正,父子也不同席。

在锡伯族有一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菜:锡伯大饼和花花菜,据说锡伯族考验一个儿媳是否贤惠的标准就是做这两道菜的功底。

锡伯大饼由手工制成,从和面、揉面、擀面、烙饼一气呵成,大饼不焦不糊松软劲道,口感极好。花花菜则是由韭菜、红、青辣椒、红萝卜、苞菜等制成的小菜。吃的时候,拿一块锡伯大饼,包上花花菜卷着吃,也可以包入其他小菜。

吃着锡伯大饼,仿佛在回味一部历史大剧,敬仰在心间漫延,时光不老,英雄还在。

开心菜菜

旅行达人、摄影师、吃货、航拍达人

新浪微博:

开心菜菜慢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4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