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店人声沸,茅台一宿过。家惟储酒卖,船只载盐多。
矗矗青杠树,潺潺赤水河。明朝具舟揖,孤梦已烟波。
这首描写道光年间贵州赤水闹市景象的诗歌,出自当时的贵州省仁怀厅同知陈熙晋之手。
在陈熙晋的家乡——义乌,很多人对陈熙晋这个名字还是会略感陌生,他远不及他的老乡——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那样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可正是这个行事低调、稳健,为人实在、执著,学识丰博、扎实的陈熙晋,对骆宾王的诗歌做了最完备的收集和注释,为今人研读骆宾王的诗文、了解骆宾王的生平、把握骆宾王的思想脉络铺设了一条最为便捷的通道。
事实上,陈熙晋绝非无名之辈,他是清朝著名的藏书家、学者。
北宋末年,陈熙晋祖上为避金兵,从山东南迁义乌后,几代一直住在义乌稠城湖清门。年,陈熙晋就出生在这里。
从小陈熙晋就聪明好学。嘉庆二十四年(),陈熙晋赴杭应贡生试,牛刀小试即锋芒初露,浙江提督学正、侍郎汪由敦极为赏识他的才学,视其为难得人才,除了立刻把他举为优贡外,还拿出自家全部珍藏图书供陈熙晋阅读。陈熙晋如获至宝,极为珍视这一难得的优厚待遇,天天把自己沉浸在书海刻苦精研,学问益进自不必说。
道光元年(),30岁的陈熙晋考取了镶黄旗教习。道光五年,35岁的陈熙晋以教习出任贵州龙里知县。这一去就是17年!17年里,他先后任龙里、锦屏、永从诸县知县,仁怀同知,广顺州知州,都匀知府等职务,每一任都以他的勤政爱民、清正有为赢得百姓的爱戴和称道。
秉公执法崭露头角
贵州古称“夜郎国”,上演过一幕又一幕历史壮剧。这里民风粗蛮凶悍,各类案件层出不穷。陈熙晋虽初次为官,但才思敏捷,断案清晰,表现出了非凡的处理政务能力。
一次,龙里发生一起杀人命案,现场发现留有“钉鞋”的鞋印。此时,有人状告某民与死者有仇,并发现其家中藏有“钉鞋”。皂吏即将疑犯揖拿归案并施以酷刑,迫其招供。此人屈打成招,画押成供。陈熙晋升堂问案,仔细询问案情后,深感此案蹊跷,经仔细核查鞋印,发现他的“钉鞋”与凶案现场留下的鞋痕不符,疑窦丛生,决心查个水落石出。陈熙晋带领衙役、杵作等前往坟地开棺验尸,发现围观者中有一穿“钉鞋”的人正在偷看,眼神鬼祟,行迹可疑。陈熙晋即刻命人将他抓捕审讯。经检验,此人脚上的鞋印与案发现场的鞋痕完全吻合。陈熙晋立刻组织审讯,在铁证面前,罪犯终于供出行凶杀人的事实经过。真凶受到了应有的严惩,避免了一场冤狱。
贵州是多民族杂居的省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常发生械斗和仇杀。每当发生狱讼争斗,陈熙晋总是深入体察,循情处置,绝不贪赃枉法,鱼肉百姓。他任贵州开泰知县时,邪教徒蒋昌华聚众骚扰黎平,妖言惑众,蒙骗百姓,受愚弄的百姓不明真相,纷纷跟从,致成扰乱,危害治安。陈熙晋指挥若定,及时平息。对为首者予以严惩,对胁从者则晓之以理,劝其退教,并悉数放归,不予追究,其有理有利有节的处事风格,深受百姓称颂。
陈熙晋在贵州任职17年,从不滥杀无辜,以图邀功请赏。他兢兢业业,唯民视重,勤于朝政,功垂苗疆事迹,至今仍为人传颂,成为贵州一位难得的清官、好官列入史册。
道光二十二年(),陈熙晋已年过半百,头生花发。这年他奉调离开贵州,官授湖北昌宜知府。龙里、仁怀的百姓十分不舍,在其调任后,感恩戴德的当地百姓对其怀念不已,于是为他建生祠,以示纪念。
在昌宜府,陈熙晋上任伊始,即凭着自己的学识和才干,清理政务,严明法纪,6年间清理积案余件。
道光二十九年(),湖北发大水,灾民纷纷逃聚宜昌。陈熙晋全力抚绥,并报请以工代赈修葺城垣,巩固水防,使灾民免遭饥谨。任期满,陈熙晋将行,数干名百姓遮道为其送行,人们声泪俱下,历数其功,场面感天动地。
道光三十年(),陈熙晋母亲仙逝。陈熙晋请求辞官归家,为母守孝。次年,终因多年积劳成疾,病逝家中,终年61岁。
学富五车著作等身
在贵州的这些年,陈熙晋勘民情、听民声,几乎踏遍了所辖地域的山山水水,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作。
“尤物移人付酒杯,荔枝滩上瘴烟开。汉家枸酱知何物,赚得唐蒙鳛部来。”引经据典描述当时的胜景,叙述了《史记》记载的茅台酿酒的历史渊源。
陈熙晋乘船考察赤水,在复兴场逗留一夜,留下了一首意境清雅的诗作:
绿荫浓幂一条街,风景城西分外佳。
山色渐低滩渐少,橹枝摇到旧仁怀。
偶然闯进十丈洞,惊叹十丈洞大瀑布雄奇壮观的同时,有感于太监谢安的遭遇,无意间赋诗一首,这首诗却成了后人最早发现十丈洞大瀑布的文字记载。诗曰:
洞深十丈锁云烟,谢监栖迟廿五年;
采木使臣归未得,山中开箐已成田。
陈熙晋在仁怀直隶厅任同知2年多,兴学修志,并著述丰富。有诗32首收入《播雅》,编者清代大儒郑珍评道:“其诗品雄浑直朴,得杜、韩之一体。”
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了称熙晋的著作、生平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清朝的地方官吏中,一边做官处理政务,治地有政声;一边潜心做学问著述宏富,堪称一代鸿儒的,陈熙晋要算一个。陈熙晋学识渊博,著述宏富,藏书数万卷。他精研古籍,订疑纠谬,务穷原委,是江浙有名的藏书家、经史学家,也是研究骆宾王的著名学者。
陈熙晋在宜昌府的书斋名为“愿规吾过之斋”,政暇常在此挑灯夜读,潜心研习,熟谙经史。每与人论及经史,《三通》历朝会要,他总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衮衮成诵。特别是他学贯古今,精于考据,凡天文、地理、礼乐、星纪无不旁搜互证,力求援引正确;至关纲常、名教之防,用兵战事、生杀予夺之事,更是引经据典,详加考证,不肯稍有疏漏,妄加揣测。他深入辨析,证诸群言,断以己意,撰成《春秋规过考信》9卷、《春秋述义拾遗》8卷。除此而外,还著有《古文孝经述义疏证》5卷、《帝王世纪》2卷、《贵州风土记》32卷、《黔中水道记》4卷、《宋大夫集笺注》3卷、《骆临海集笺注》10卷、《日损斋笔记考证》l卷、《文集》8卷、《征帆集》4卷、《仁怀厅志》20卷。
陈熙晋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骆临海集笺注》。骆宾王的生平事迹,新旧唐书等史籍记载得都比较简略,诗文也多有散失。但陈熙晋用其毕生精力搜集了大量资料,对骆宾王文集加以整理,并以翔实的资料做了详细笺注。所花工夫之深,为后人所匪及。《骆宾王集》,最早为中宗时郗云卿所辑10卷本,其书已佚。《骆临海集笺注》收有诗歌多首、文章30多篇,注有旁征博引,对骆宾王的诗文“分体编年,逐篇笺释”,其引采之宏博、诠注之精审,实为世人所称道,至今无人能出其右。他使《骆宾王文集》不仅恢复完整的面目,而且通过他的笺释,使每一篇诗文都和当时的史实以及作者的生平结合起来,贯穿着一条完整的线索,《骆临海集笺注》因此成为骆宾王文集的传世佳本,为后人研究骆宾王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廉洁奉公一代楷模
陈熙晋一生清贫,虽为官多年,却始终恪守廉洁自律的原则。除应得的俸禄外,从不贪赃枉法,巧取豪夺,是个有口皆碑的清官。他终生同情民生疾苦,视金钱为身外之物。生活俭朴,从不贪图享乐,身后既无豪宅华居,也无大宗财富留与子孙,甚至连他自己的著作也无力刊行。如《春秋规过考信》成书当在道光二十七年()宜昌任上,而其刊刻却在过半个世纪后,由后人襄助才得以完成。
从陈熙晋次子陈元颖的诗作中,我们也可略知,他确未给儿孙留下遗产。
其间有几首感怀诗,很能说明陈元颖家道贫寒,以至于落到以瓜代粮、无以自存的地步。曾题《绝粮》诗一首:
穷山深入太颠连,粮绝空余翠釜悬。
强说生死关大事,清宵多露履瓜田。
另有《冬至夜数梦先严慈》一诗,则抒发了为人子的陈元颖未能偿先父遗愿,将其文章行世的无穷愧意。其中诗曰:
名世文章付属深,等闲亦共劫销沉。
悠悠往事无穷恨,第一难扪是此心。
他的儿子没有抱怨父亲不曾为他们留下钱财,却羞愧为人子女无法完成先人遗愿,从中我们可以窥见陈熙晋教育子女的家风。
纵观陈熙晋的一生,他是一个清官,为了黎民百姓,殚精竭虑,两袖清风;他更是一名有成就的学者,一生勤勉,笔耕不辍,为后人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品行和操持仍值得今人学习。文/姚袆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