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清朝的兴衰,就不得不聊聊八旗制度。公元年,努尔哈赤的造反事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随着自己的兵马越来越多,努尔哈赤在吞并乌拉以后对人马进行了一次整编,以三百人为一牛录,设置一牛录额真(后称佐领)来管理,并以红、白、黄、蓝四色为四旗。每一旗都是政治、军事、经济的结合体,其中旗主都是努尔哈赤的亲戚,类似于分封制。公元年,随着努尔哈赤的进一步扩张,麾下的军队规模也更为庞大,于是就将原来的四旗扩编为八旗,其中纯色旗四个,镶边旗四个。几乎所有的人口、军队和财富都被八旗囊括。
努尔哈赤有良好的大局观,他害怕后代利用强大的权利祸国殃民,于是就把权利分给了八位旗主。按照规定,每个接班人都必须从旗主中推举产生,一旦不能让大家满意,八个人开会就能把大汗选下去。每当缴获有战利品,一律分成八份,每个旗主各领一份,回去再分给自己的属下。如果有需要用到钱的地方,也是八旗分摊。
八旗制度让每个旗主都拥有绝对的权利,旗内的军士、官员都视旗主为君王。他们首先忠于旗主,然后追随旗主效忠大汗或皇帝。努尔哈赤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但是美好的幻想终究抵不过现实的残酷,他没有想到从他去世后,旗主就开始争夺大位。其中,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征战多年,身兼两黄旗,依靠强大的实力站稳了脚跟。等他去世后,多尔衮、多铎、豪格等人又开始争夺大位。直到公元年,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从此清朝入主中原。巨大的成就和威望让他理所当然的成为八旗中的大哥,他的正白旗也一枝独秀。他把正蓝旗降为下五旗,把正白旗升为上三旗。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收回了”上三旗“的统治权,从此八旗也基本定型。
清朝能够一统江山,跟八旗的功劳是分不开的。八旗的组织方式,不比那些草率的各路诸侯。那些最早投降的汉人,可以编入汉军旗。如此一来,他们就可以把投降的汉人消化在内部,成为自己的一份力量。八旗就是靠着凝聚一切资源,才能最大做强,多尔衮也才能在山海关迎战李自成。如果汉人太多,就额外再设置一个“绿营”,将那些投降的汉人军队编入其中。这种对资源的组织和调配方式,是李自成等人无法相比的。所以,清朝能入主中原,一统江山,绝不是偶然。在战时,八旗都不用自己上阵,往往都是汉军旗和绿营充当先锋,他们只需要在背后督战就可以了。用团结的八旗坐镇大营,让汉人冲锋陷阵,一来最先损失的不是自己的力量,二来汉军也不敢造反,因为他们势单力薄,这种方式和蒙古人如出一辙,所以清朝才能这么快坐拥天下。
然而物极必反,万事都有两面性,康熙时期出现的”九子夺嫡“让八旗元气大伤。雍正胜出后,这样的事情仍令他心有余悸。皇子能有如此强大的号召力,原因在于八旗的祖制。努尔哈赤留下的”分封制“,是让八旗的旗主共同治国,但同时也让旗内夺得各级官员拥有了巨大的权利。而皇太极也只是用武力服人,顺便将旗主替换为自己的儿子和亲信,于是,旗主的世袭制就此被打破。
雍正即位后,便开始了改革。他发布了一系列条令,断绝了旗主和旗员之间的隶属关系,将八旗的人事大权收为己有,然后以中原儒学为理论,对抗满洲传统。从此,八旗不在有独立的势力,而是成为管理满人的八个部门。也就是说,“分封制”演化成了“郡县制”。由于雍正的亲身经历,他对八旗产生了抵触心理,于是他提升了汉人在朝中的地位,起用汉人来制衡八旗。其中汉臣领袖张廷玉,曾经就被许诺可以配享太庙。汉臣的地位大幅度提高,极大地损害了八旗的利益。八旗的力量在于独立和团结,独立可以聚集资源,团结可以打败敌人。对八旗的改革,可以说是雍正的一个大手笔。旗主的独立性被废除,权利被分化,没有武力和财力支持的八旗,最终沦为一个小小的部门官职。
清末,八旗逐渐演变成专靠国家供养的社会救济组织,失去了原来的战斗能力。公元年,清军在镇压白莲教大起义时,曾一度把八旗中最精锐的健锐营和火器营派往前线,结果因军纪败坏,不停约束,还没有投入战斗就被迫撤军回京。公元年,洪秀全在金田发动起义,建立了天平天国。此时的八旗早已不是当年入关时的八旗了,八旗已经没有能力去调动人口和财富。军队的腐化,让他们不再有当年的雄风。在太平军的猛烈攻势下,八旗和绿营纷纷落荒而逃。虽然太平天国最终被镇压,但也敲响了清政府灭亡的丧钟。民国建立后,旗人特权被废除,失去了经济来源又不想去从事生产劳动的旗人大多都穷困潦倒,甚至男盗女娼。
清朝依靠八旗得天下,八旗被阉割后,清朝的根基也基本丧失殆尽。当八旗威胁到皇权时,改革也势在必行,因为这是大势所趋,没有别的选择。八旗制度与清朝政权息息相关,它既是清朝兴盛的重要因素,也使清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