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史
一、成长在明末最黑暗年代
▲据资料记载,史家胡同59号应该是史可法的故居
1.母亲在身怀史可法的时候曾梦到文天祥明朝万历三十年十一月十四日寅时[公元年12月26日清晨3~5时],一个婴孩在顺天府大兴县[昔日的大兴县附郭北京城,在城内东北隅,位于今北京市城东朝阳区一带]东四牌楼一所略显破旧的四合院老宅中呱呱坠地,洪亮的啼哭声划破了附近的夜空,一直传到门外的街道上。这个婴孩就是本文中的主人翁史可法。说到史可法的出生地,古籍中并没有过多的记载,如《明史》中记载为“史可法,字宪之,大兴籍,祥符人”;《南疆逸史》中说是“顺天大兴人”;《顺天府志》中也说是“大兴籍祥符人”……《读史方舆纪要》中有关顺天府的记载称:永乐元年,建北京称为行在……正统六年,定为京师,统府八、州二、属州十七、县一百一十六,总为里三千一百有奇。至于大兴县,并不是后来的北京郊区大兴县,《读史方舆纪要》中是这样记载的:大兴县,附郭,在城内东北隅。就是说,明朝时代的大兴,其实是今天北京城内东城区一带。据此看来,史可法的家住在朝阳区史家胡同是没有问题的。据叶恭绰《〈史氏扬州城东支谱〉序》一文记载:谱云:“世居东四牌楼”,颇疑即今史家胡同,经(耿)鉴庭访久居其地之故老云:“相传今小学昔为蓝旗官学者,内有明代建筑,当即史氏故居”,但不能确指。在北京东四、东单大街与南小街、北小街之间,有许多条东西向平行的胡同,其中有一条叫做史家胡同。关于胡同名称的来历,有说法是因胡同内有史可法的祠堂,祠堂就坐落在胡同里的59号大院。清朝雍正二年(年),在史可法祠堂旧址建起“左翼宗学”,专门招收八旗左翼[八旗中的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四旗。]的子弟入学,年又改为“左翼八旗第五初等小学堂”,年改为“左翼八旗中学堂”,年改为“京师公立第二中学校”,年北京市第二中学迁到史家胡同北侧的内务部街,此处又建成了史家胡同小学。根据以上史料的描述,史家胡同59号有可能就是史可法的故居。可是有人一查资料,再一对比时间,觉得不对。因为早在明嘉靖年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一书中,“史家胡同”这个地名就赫然在目。该作者认为,史可法是在明末抗清后才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的,鉴于祠堂有时是在故居基础上建立的这一习俗,在嘉靖年以前就以他的姓氏为这个胡同命名就说不过去了。但也不排除这种可能:除非史可法家庭是一个溯百年历史而不衰的大家族,才有可能以史可法先人的住家为地名,否则很可能就是另一家姓史的大户了。经这么一说反倒有可能对了,因为史可法的好几代祖先都是世袭锦衣卫百户,这个地方是其祖先历代居住的地方也不是没有可能。史可法的七世祖史镛在正德五年即由祥符[河南开封]徙顺天[《国朝典故·后鉴录上》:(正德五年四月,公元年)初七日守备灵州都指挥史镛闻知前情(安化王寊鐇谋反),差夜不敢未得等,分投驰报镇守陕西曹总兵官并各路将官知会。灵州属陕西宁夏],当时已经是锦衣卫百户,而且这一官职是世袭的。传到史可法的曾祖父史德芳袭职的时代,正是嘉靖皇帝奶娘的儿子陆炳掌锦衣卫指挥使,他“所选的卫士、缇骑,皆都中大豪,善把持长短,多耳目,所睚眦无不立碎。所召募畿辅、秦、晋、鲁间骈胁超乘迹射之士以千计[《明书》卷七三]”。“卫之鲜衣怒马而仰度支者凡十五六万人[同上]。”而锦衣百户正是统率这些亡命流氓无赖的基层领导[《国朝典故·天顺日录》:(天顺初,年)锦衣卫官校差出提人,唯财是图,动以千万计,天下之人被其扰害不可胜言,此情不能上达。贤一日从容上曰:“今天下百姓颇安,唯有一害。”上曰:“何害?”贤曰:“锦衣卫官校是也。其一出于外,如狼如虎,贪财无厌,宁有纪极!”上即悟曰:“此辈外出,谁不畏惧?其害人不言可知。今后非不故重事不遣。”贤顿首曰:“幸甚。”]。因此从正德年间到崇祯年间,史可法祖上一直官居锦衣卫百户,应该也是个大户人家。在《京师坊巷志稿》一书中还有记载:史家胡同:东西大院各一,井各一,迤东焦家大院,井一。左翼宗学在北,……锦衣卫不算太远。既然离锦衣卫不远,这史家胡同59号也有可能不是另一家姓史的住户,而就是锦衣卫百户,即史可法的祖先在此地的一处房产。只是如后文所述,史可法的祖父史应元不愿坐享祖宗余荫,将袭职的权利让给其二弟史应亨了。但不排除他们家在此一直占有一席之地,与叔祖父一起居住在这个大院中。只不过因为史可法的祖父中举以后却一直未能考上进士,家道才逐渐衰弱,他们家才越过越穷而已。尽管证据不是很充足,但位于顺天府大兴县东四牌楼的史家胡同59号“史家小学”旧址,甚至还有史家胡同53号“好园”老宅,都有可能是史可法家族在北京的旧居,在他英勇殉难后,清朝统治者将这里设为史可法的祠堂,就像在扬州为他修建史公祠一样。以上是笔者对史家胡同59号大院不成熟的考证。
▲祖父对史可法寄予极高的希望
再把话说回来。冬月的北京,天寒地冻,加上家境条件又不好,连取暖的炭也不充足,一家人在漫长的寒夜中等待了几个时辰,终于等来了孩子的哭声,无不放下了悬在空中的一颗颗心。当接生婆从内室里出来告知,婴儿是一个男孩时,大家更是欣喜万分。年近花甲的祖父老泪纵横地仰望着长空叹曰:“我家必昌,我家必昌啊!”据说母亲尹氏怀他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到一个身穿朝服的大官来到她的房里,也不说话。尹氏问他是谁,他说是文天祥。然后望着尹氏笑了笑就不见了。文天祥,是宋朝理宗宝佑时的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后来崇祯朝的大学士文震孟就是他的后裔。当时元朝兵力强盛,宋朝却气数日衰,在元兵长驱直入,兵指首都临安的危急之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来在抗击元军的战斗中不幸被俘。在拘囚中,他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他是抗击元兵入侵中原的英雄。他的诗词《过零丁洋》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传说母亲怀史可法时曾经梦到文天祥
这个故事说明史可法出生后,全家满心欢喜,都在想,这个梦是否预兆着史家也会出一个和文天祥一样的贵人呢?这个家是不是会因为这个孩子而重新兴旺起来呢?这个孩子将来会不会也成为一个英雄,国家在他的辅佐下而繁荣昌盛起来呢?特别是祖父史应元,此时已经五十三岁了。他是个循规蹈矩的老举人,虽然为人正派,秉直不阿,但一直未能对国家、对朝廷有什么作为,对这个长房长孙的出生,自然寄于莫大希望。为此他为这个孙子取的学名叫“可法”,希望孙子将来“德义可遵,作事可法”,成为一个对国家、对朝廷有用的人,也希望他能够光宗耀祖,复兴这个渐渐衰落的家庭。当然,这个故事也许是史可法殉难后,后人出于崇敬之心而将他与文天祥相比,但是祖父史应元对于史可法的期望,的的确确是很高的。
更新于10-25
编辑:严京平《白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