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知他的贪,却不曾看到他的出类拔萃,乾隆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 http://ask.bdfyy999.com/

和珅是清代的大贪官。正如天下贪官一样,他也曾有过抱负。可当他看到贪小钱的被杀,贪大钱的反而升官发财时,其心理上的震惊可想而知。自此,和珅的贪变得愈发的不可收拾。

因为有了前车之鉴,他知道乾隆爱才,只要自己有才能,乾隆定然会睁只眼闭只眼。这一把,他赌对了。乾隆在位时,确实对他青睐有加。乾隆不杀和珅,自有他的道理。

只知他的贪,却不曾看到他的出类拔萃

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满洲正红旗人。十岁被选入咸安宫官学读书。这一阶段,不仅满、汉文字水平大幅提高,还学会了蒙古文和藏文。诗词、书法、绘画更是不俗。在众多的八旗子弟中,和珅一枝独秀。

乾隆三十九年,承袭三等轻车都尉,正式踏入仕途。这一年,和珅年仅十九岁。二十三岁那年,被授为三等侍卫,挑补粘竿处,即上虞备用处,负责皇帝出巡礼仪。不久,又被调銮仪卫充当侍卫,接近皇帝的机会终于降临。

一年擢升六次,堪称清朝官吏提升的奇迹

乾隆四十一年,和珅26岁。这一年正月,任户部右侍郎。三月,擢军机大臣,正式步入中枢政务。仅仅过了一个月,兼内府总管。同年八月,调任镶黄旗副都统。十一月,充国史馆副总裁,赏一品朝冠。十二月,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赐全家旗籍从正红旗抬入正黄旗。

宫廷事务方面,和珅掌管内务府、圆明园、茶膳房、造办处、上驷院、太医院及御房。文化上,曾担任《四库全书》正总裁,经筵讲官、殿试读卷官、日讲起居注官等职。军事上,常出任领军委以钦差,镇压农民起义。长期担任京师步军统领等职,并控制着健锐营和火器营。

和坤若没两把刷子,还真兼不了这些职位。另外,和珅的书法造诣极高,颇具书卷气。乾隆对于一些诗匾题字等,有时干脆就交由和珅代笔。

办理两大案件,其处理结果让和珅恍然大悟,终成清朝“巨贪”

乾隆四十五年,发生了李侍尧案。据查,大学士兼总督的李侍尧贪污总额达到了三万五千两银子。依《大清律例》,李侍尧当斩。可和珅在审案时,却拟了个“斩监候”的判决意见。因级别高且案件重大,在交九卿会审时,乾隆将和珅的判决意见交给大家讨论。

结果,在讨论完毕后,众人一致给出了“斩立决”。而乾隆将和珅的判决意见交众人讨论,原意是走走过场,让大家附和一下,不杀李侍尧。这下乾隆不愿意了,干脆将和珅的原审判决和九卿会审的建议发给各省的总督、巡抚进行讨论。最后,终于安徽巡抚闵鹗元站出来支持和珅的判决。这下,乾隆找到台阶,免了李侍尧一死。

一年后的乾隆四十六年,甘肃爆发起义。乾隆突然想到了能征善战的李侍尧,一道圣旨把李侍尧赦了,还赏他三品顶戴领兵平叛。李侍尧也确实有本事,干净利索一举平叛。不仅如此,还与和珅联手查出了一桩清朝最大的集体贪污案,“甘肃冒赈案”。

此案经和珅、李侍尧审理后,将结果呈交给了乾隆。乾隆御笔一挥,将冒赈两万两银子以上的二十二名官员全部问斩。李侍尧因平叛、查案立功,官复总督,后又加封“太子太保”。

贪污三万五千的不杀还了升官,而贪污两万的却人头落头。经此两案,着实让和珅恍然大悟,只要皇上喜欢,哄得皇上开心,一切都好办。

乾隆不杀和珅的两大原因

一、和珅在处理外交及少数民族事务上有其过人之处

外交上,从乾隆四十五年(年)开始,和珅多次负责接待朝鲜、英国、越国、泰国、老挝、缅甸等国使臣,并全权处理英国和朝鲜事务。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派遣丰富外交经验的马戛尔尼勋爵率领使团来华,目的是在中国获得商务利益和外交权利。

来华英国使团包括军事、科学、技术人员共计七百多人,六月十八日到达北京。双方首先在觐见皇帝的礼节上发生分歧,英方坚持以谒见英王的单腿下跪礼。而清朝则坚持必须行“三跪九叩”礼仪。双方互不让步,眼看僵持不下。朝廷派出和珅与英国特使进行了艰苦的谈判和交涉,最后英使同意按清廷礼仪行礼。

事后英使评论和珅时说,“保持了他尊严的身份,对问题的认识尖锐深刻,不愧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其后,当乾隆得知英方来华目的后,认为英国人“递呈禀有越分妄请施恩之事”。而此时的和珅再次展现出外交才华,回避英方提出的要求进行讨论,并向马戛尔尼解释皇上让英方“立即启程”。

九月初三,马戛尔尼向和珅辞行。据英方事后记述,英国使团此行受到清政府“最礼貌的迎候、最殷勤的款待、最警惕的监视、最文明的驱逐。”和珅的外交才能在这次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既维护国家尊严,又不失风度。

处理民族事务方面,和珅精通汉、满、蒙、藏语言,其优势不言而喻。每当乾隆接见各少数民族王公贵族时,和珅总陪伴身边。更多次帮助乾坤处理西藏、新疆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事务。

据《八旗通志》记载:“去岁用兵之际,所有指示机宜,每兼用清、汉文。……并兼用蒙古、西番字。臣工中通晓西番字者,殊难其人,惟和珅承旨书谕,俱能办理秩如。”

二、才识过人投其所好,言不称臣必曰奴才

和珅的相貌并非如小说或影视剧般丑陋。恰恰相反,其外表俊朗,一副文弱书生的模样。在与乾隆初次接触时,给乾隆留下了,“对答如流矫捷寻常,其知遇实于此。”的好印象。

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和珅在乾隆面前“言不称臣,必曰奴才,随旨随令,殆同皂隶。”和珅一直像殷勤周到的奴才,就算到了乾隆晚年,仍一如既往随侍左右。

和珅不仅能干,还投其所好,更时时表达“忠君”之心。抓住乾隆“喜谀而恶直”的心理,博得乾隆欢心,令乾隆对其视为知己。对待能力尚不及和珅的李侍尧,虽多次犯错,仍加官进爵步步高升。因此,对于既有才能又会迎合,且说话贴心的和珅,乾隆必定万万舍不得将其杀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2314.html